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选材角度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3)、概述上述研究对你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
2、法律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之后,罗马法在欧洲复兴,除了多种多样的经济和文化原因促使人们到古代法律学中寻找规定和制度的缘故之外,政治因素则是直接动因。为了实现自己的帝国愿望,世俗的君主和皇帝们亟需一套主义对抗教会法的世俗法,因而具有无与伦比的完备性、世俗性与罗马帝国背景的罗马法便备受他们的青睐。
——摘编自李中原《罗马法在中世纪的成长》
材料二 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联军入京,两宫西狩。忧时之士,咸谓非取法欧、美,不足以图强。于是条陈时事者,颇稍稍议及刑律。二十八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保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出使美国大臣伍廷芳修订法律,兼取中西。旨如所请,并谕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通商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自此而议律者,乃群措意于领事裁判权。
——赵尔巽等《清史稿·志·一百十七》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1世纪之后罗马法在欧洲的复兴的政治背景。(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分析清末“忧时之士”主张修改清朝既有律例的原因。(3)、阅读材料三与所学,指出中共十五大在法治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及其重要意义。 -
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如表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4世纪,法国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
法国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B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C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美国政体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D
1875年,法国通过新宪法,规定了总统与国会的权力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A、A B、B C、C D、D -
4、1870年,英国枢密院颁发了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要求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遵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改革(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制内阁 D、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
5、中世纪后期,因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欧洲各庄园的领主们需要大量货币。于是,他们将庄园土地租借给农奴以收取货币地租。14世纪中期,欧洲流行黑死病,大量农奴死亡;与此同时,一些幸存的农奴,因无力承担高额地租,放弃租用土地,大量涌入城市,成为手工工场自由劳动力。庄园制度加速瓦解。这种现象的产生( )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 B、加剧了黑死病造成的灾难 C、刺激了原始资本快速扩张 D、促成了基层社会治理革新
-
6、《向雷锋同志学习》(如图)是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广泛发行的一幅宣传画。这幅宣传画的发行,有利于推动( )A、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D、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7、法币与人民币比较。这表明( )
图1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行纸质法币。1935年时,100元法币可以买15000克大米。然而,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和搜刮人民财富,国民政府不断加大法币发行量。到1948年,100元法币仅能购买4粒大米。
图2
1948年12月1日,第一套人民币在解放区发行。到1950年,人民币成为全国唯一的统一的法定货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民币总体上保持稳定。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A、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了货币的稳定性 B、中央集权政治为货币稳定奠定基础 C、政府信誉与社会和平发展影响货币的稳定性 D、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供应形成相互影响关系 -
8、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策略,坚决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1972年实施“一条线”外交策略,目的是要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七十年代末,又提出了“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即致力于全方位地发展和改善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这种外交策略阶段性的转变( )A、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 B、立足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C、修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改变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初衷
-
9、元朝政府十分重视双语教育。八思巴新字颁行之后,在诸路置蒙古字学等,培养了大量政府部门中的译史;同时,也非常重视蒙古、色目人掌握汉语。这些措施( )A、确保各民族语言不会“断绝” B、有利于提升汉民族文化素质 C、促进了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D、加快了各民族蒙古化的进程
-
10、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构成监察制度体系。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御史制度与谏官制度逐渐融合,形成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保障了监察权力高效运作 C、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适应了皇权专制强化需要
-
11、《吹箫女伎》图出土于陕西西安唐代李爽墓。《新唐书·车服志》介绍:(唐朝部分妇女)“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这些史料说明唐代( )A、地区民族文化交融增强 B、农牧复合型经济的发展 C、妇女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D、中外文化在碰撞中交融
-
12、268 年,晋武帝颁布《晋律》,规定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这一内容说明此时( )A、儒家思想渗入法律 B、重视民生与民意 C、法律与教化相冲突 D、中华法系已完备
-
13、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晨钟暮鼓)成为皇家宫城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由此看来,钟鼓楼( )A、规范了民众日常生活 B、满足了民众对统一时间的需求 C、是各城市繁华的象征 D、承担管控基层社会秩序的职能
-
14、东汉刘秀废除了汉武帝时期刺史定期巡察所辖郡国的“行部”制度,在监察区内为刺史设置固定的办事地点和属官,长驻地方。皇帝还经常绕过地方官吏,依靠刺史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后来刺史倚重皇帝的信任,权力逐渐坐大,对地方事务生杀予夺。这(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强化对基层组织的控制 D、反映了刺史以轻制重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费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为管理“幅员极广”的疆域专设的管理民族事务机构的名称,并简述清政府边疆治理的原则;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 -
1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对大一统国家的成功治理经验和暴政而亡的失败教训都是历史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为华夏与四夷的交流提供两大基础: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设立郡县和修治驰道。秦吞并诸侯便将诸侯宫室仿造于咸阳,成为国家象征,起到多民族国家统一精神之作用……秦始皇五次巡狩全国,修筑驰道,将四夷生活的区域与中原联系起来。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在机构设置上,中央设典客官职,位列九卿,掌管异族归附事务,民族地方设道,“县有蛮夷曰道”。中华多民族国家发展进入崭新时期,“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一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摘自唐勇《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材料二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促进华夷交流方面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费正清先生的观点进行合理评述。 -
17、“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A、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B、引起了清王朝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C、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顽强意志 D、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
18、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形势图(局部),下列说法符合该朝代状况的有( )
①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形成地区性团体 ②思想界出现了反对专制的倾向
③诞生了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历法《授时历》 ④蒙古是其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9、中国古代皇帝大部分有庙号,即死后在太庙接受子孙祭祀时追尊的名号。以下称号属于皇帝庙号的是( )A、汉武帝 B、宋高祖 C、康熙 D、秦始皇
-
20、宋元时期政府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A、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B、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C、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D、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