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淮南子》对孔子形象有相当程度的转化和建构,主要有三种倾向:褒扬孔子、批评孔子和改造孔子。褒扬的较多,批评的较少,改造的目的则是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淮南子》的孔子形象,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同西汉初期社会思潮有密切联系。通过对比《淮南子》与先秦诸子的孔子形象,发现他们有同有异,其中展示了学术思想从百家争鸣到融合会通的趋势。 

    ——摘编自秦晓《转化与建构:<淮南子>中的孔子形象》

    材料二《史纪》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三十篇。可立为世家者,皆是能够辅助君主之臣。孔子尝于鲁国出仕,但未为周臣,然其匡正乱世之心,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当属辅弼股肱之臣。置孔子于世家,在其整理旧籍,使后世学者能有所宗。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然其世系井然,至汉尤存,传十余世,代有贤哲,故为世家。 

    ——摘编自潘铭基《论司马迁对孔子生平之考证》

    (1)、 据材料一,指出学术思想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的理由。
    (2)、 据材料二,概括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圣化”孔子的主要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孔子形象的主要因素。
  • 2、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主要说明(  )
    A、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B、当今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引领者
    C、全球化对西方国家来说是弊大于利 D、全球化对各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 3、 卫国战争时期(1941-1945),苏联画家创作了许多以女性形象为主体的战争宣传画。如图所示,画家塑造出三类女性形象,即战争受难者形象、前线参战者形象和后方支援者形象。这些宣传画,可以说明(  )
    A、女权运动在苏联逐渐兴起 B、女性形象起了战争动员的作用
    C、苏联女性全员参与了二战 D、苏联模式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 4、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其主张源于(  )
    A、揭露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推动罗马教廷的权力更替
    C、追求信仰自由和公民平等 D、建立新教以发展资本主义
  • 5、 1497年7月,这次东方之行的船队一律采用迪亚士负责改制的新型三桅帆船,航行为期两年。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发现,成为象征东西方文明会合的历史性起点。此次航行,即是如图中的(  )
    A、 B、 C、 D、
  • 6、 王斯德认为亚欧大陆的农业多发源于大河流域,东亚和东南亚孕育了稻米文明,西亚和欧洲孕育了小麦文明;美洲农业多发源于高峡盆谷一带,印第安人创造了独特的玉米文明。据材料可知,人类文明早期(  )
    A、地理条件决定农业发展 B、农业发展具有多元特点
    C、农业多发源于大河流域 D、非洲农业尚未得到发展
  • 7、 如图是中国邮政为纪念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于2019年8月10日发行的纪念邮票。这两条公路建成通车的意义在于(  ) 

    A、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B、完成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布局调整
    C、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见证
  • 8、 新中国建立初期,农业合作社逐渐发展起来,对如图信息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三大改造中诞生了农业合作社 B、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工业发展
    C、“一五计划”发展农业合作社 D、人民公社扩大了合作社的规模
  • 9、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广大知识青年冲破重重阻碍,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外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他们中有工农的子弟,有地主资本家的儿女,还有文学家、记者、律师和医生等。这一壮举源于(  )
    A、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感召 B、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
    C、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D、反法西斯同盟的逐渐形成
  • 10、 1926年,中国国民党决定“减轻佃农田租25%”,结果遭到地主反对,收效甚微。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土地法》草案,放弃“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保护现存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土地政策的变化源于(  )
    A、民族矛盾上升 B、政治形势变化 C、革命中心转移 D、国民革命失败
  • 11、 下表是张海鹏主编的《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目录的部分内容。图中省略的部分最有可能是(  ) 

    第四章甲午战后中国形势与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命运的回答
    第二节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与对华资本输出
    第三节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第五节康、梁发起维新运动及其失败
    第六节义和团——中国农民朴素的反帝爱国斗争

    A、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B、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的对策
    C、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D、马关签约和台湾人民抗日斗争
  • 12、 明朝后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这些经济现象反映出当地(  )
    A、耕作技术提高 B、商品经济繁荣 C、农业人口过剩 D、垦田面积增加
  • 13、 金宋在边界附近设置“榷场”,作为双方贸易的场所,下表是金朝视角金宋榷场发展的历史分期。综合下表信息,可以说明(  ) 

    时间

    特点

    原因

    1120-1125

    酝酿阶段

    金企图取代辽的地位;南宋企图联金复燕

    1141-1206

    发展阶段

    皇统和议后长期和平;金宋均想从中获益

    1206-1234

    衰落阶段

    南宋开禧北伐后,金蒙宋关系恶化

    A、互市贸易推动了民族认同 B、政权并立促进了经济发展
    C、榷场演变反映了金宋关系 D、宋在边境贸易中由弱变强
  • 14、 东晋王羲之“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刘宋孔灵符“水陆地二百六十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东晋谢琨“童仆千人”;南齐谢灵运“从者数百人”。上述现象,政府屡禁不止。材料主旨反映了(  )
    A、魏晋豪强地主封山占水 B、江南人地矛盾已出现
    C、士族崛起把持国家政权 D、政府和豪强存在矛盾
  • 15、 《夏书》是有关夏代的文献汇编,实际上是后人的追记,而商代的历史就明确多了,除了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史料外,还有超过15万片甲骨卜辞及数量巨大的田野考古资料。这说明(  )
    A、夏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夏书》具有史料价值
    C、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商代 D、考古实物可以佐证历史
  • 16、19世纪以来,德国迅速崛起,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纽伦堡铁路便建成通车了。30年代末,普鲁士政府制定《铁路法》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指导、监督,从1848年起,政府开始投资修建铁路。到1850年,全国铁路网达6040公里,1839年已超过法国,50-60年代超过英国。德国还大力修公路,开运河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重工业的迅速发展,铁路对煤和铁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煤铁产业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钢铁行业的年增长率为30%。 
    ——摘编自《德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面对时代的转型移步与思想的起承转合,马克思借助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试图把社会主义从“乌托邦”的错误起点拯救出来。 
    ——摘编自(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等
    材料三:一战前列强经济实力、占有殖民地对比表 

    国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德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德国历史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对20世纪初期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 632-1258)范围最大时达到134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它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取得了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决定性优势。许多城市都有引以为豪的产品,如大马士革是玻璃、锦缎、食品加工业的生产中心:撒马尔罕是纸和玻璃的生产中心;艾海瓦兹是蔗糖的生产中心。这些产品几乎都是国内外交流货物的大宗。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并且以它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保证国内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阿拉伯人有很强的商业意识,这来自于伊斯兰教,《古兰经》明确规定鼓励、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 
    ——摘编自韩强《丝绸之路与历史上的十个超级大国》
    材料二   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永徽二年( 651),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在此后的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唐计有36次之多。唐朝与大食交流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为了各自在边境地区的利益曾发生过4次军事冲突。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是天宝十年(751)的恒罗斯战役。唐军战败,中国的战俘把造纸术传到中亚的撒马尔罕,后又传到西亚的大马士革,最后传到了非洲和欧洲。中国的战俘纺织技术也传入阿拉伯,大食首都就有中国的纺织工匠。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炼丹术和硝也在唐朝传入大食。与此同时,阿拉伯的外科和眼科医术、天文历法、教学、建筑也传入唐朝。据9世纪到过中国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印度•中国游记》记载。当时广州有伊斯兰教判官一人,依本教风俗管理本族人民,举行家教仪式。 
    ——摘编自丁克家《唐代中国与大食的军事冲突与文化交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2)、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中国与大食交往的特点,并简述唐代两国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 18、 以海洋的视角看世界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帝国的海——地中海
    材料一  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的描绘是:地中海周边是遥远而宽广的大陆,它们将无尽的商品流向你处。……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印度的众多产品,还可以看到来自阿拉伯—费尼克斯的商品,巴比伦的服装以及蛮族国家的奢侈品。……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

    (二)欧洲的海——大西洋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横跨大西洋的航路,大西洋的开发进入飞跃式发展阶段。之后,经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和美洲大陆南端的麦哲伦海峡的航线开辟,占据了70%的地表面积的广阔海域被连接起来。将大西洋海域作为“自己的海洋”,积极进行商业开发的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征服了美洲大陆的各文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经营种植园,开发银矿,获取了大量经济资源……大西洋商业的开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摘编自宫崎正胜《简明世界经济史》

    (三)“二十一世纪的海”

    材料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构建立足东南亚、联通南亚、辐射中东等地区的经贸和航运战略合作带。为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大合作,应“采取更多务实举措,让发展更加均衡、增长更可持续、机会更加平等、社会更加包容”,“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交融互鉴,在良性竞争的同时互利合作,共同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葛剑雄等《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城在当时的地位。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最早“经由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东方的航海家,概括欧洲将大西洋作为“自己的海”开发美洲的表现。简述新航路开辟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的契机。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发展“二十一世纪海”的中国方案和构建的原则。
  • 19、 马克思主义诞生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
    A、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阶级密切联系
    B、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C、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 20、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方法不仅广泛运用于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而且还广泛运用于政治家的演说、记者的新闻报道和报章杂志的思想传播中。“八小时工作日”“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马克思主义话语已经变成很多国家老百姓的大众文化内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深刻影响人类现代文化发展 B、推动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发展
    C、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地创新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上一页 651 652 653 654 6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