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荣氏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缩影,在内忧重重、外患频频的近代中国,演绎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商业传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春天。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代表,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荣家在无锡、上海两地企业设备被毁,纱锭187万枚布机2766台、粉磨36部……荣家兄弟把大量面粉和小麦送给中国军队做军粮。1941年,汪伪政权威胁荣德生求他将中新一、八两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荣德生当即严词拒绝,并大义凛然地说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荣氏家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企业在抗战时期的境况,并说你对“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理解。
  • 2、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

    请回答: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 3、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出现在( )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B、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D、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4、1958年,存在大量盐碱地的鲁西北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广泛种植小麦,但产量很低;到了80年代,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而流传一首民谣:一亩小麦吃不饱,半亩棉花做贡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改变了统购统销政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山东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
  • 5、“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一五计划
  • 6、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抗日战争中死难的中国同胞,全国人大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中国自此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促成民族觉醒,唤起民族团结 C、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D、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 7、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上宣称:“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
    A、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C、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D、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 8、毛泽东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    )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D、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 9、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 遵义会议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  “工农武装割据”-- 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 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  井冈山道路-- 《论持久战》
  • 10、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国内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有人日记中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土地革命
  • 11、1915—1918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
    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的遗毒根深蒂固 C、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D、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 12、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孙中山 (    )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 13、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年份/地区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3.1

    28.1

    34.1

    53.6

    62.1

    63.1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

    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4、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近代)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反对专制,提倡“致良知”
  • 15、下表中所列的内容为军机处一日的日程,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接折(阅读秦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 16、小明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C、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 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17、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这一制度确立并完善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18、 公元前221年,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化、工业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粮食需求。19 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俄国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这个局面被“一战”打破,接替俄国的是美国。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

    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展工业化。但大部分国家,往往就用国际市场来解决问题,大量进口看似价格低廉的美国粮食。这当然是一种看起来成本很低的工业化方案。但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

    ——摘编自许准《粮仓或是粮荒——走出两百年来的国际粮食体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用不到世界1/10 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 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 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相比,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特点,并说明二者路径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 
上一页 591 592 593 594 59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