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集镇随生产力发展而兴起,某些集镇亦因地理位置重要而兴盛。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朝廷借着发达的漕运和海运将南方的财赋顺利北运,由此在运河沿岸崛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隋朝 D、元朝
-
2、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滥觞于意大利,这并非偶然,因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但是也必须看到:意大利之所以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还有其他原因。……定居于这些富裕城市中的,有不少博学多识的学者,对古代罗马文化深感兴趣,这些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竞相延纳,加以庇护。……意大利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抒发思古之幽情。承袭罗马帝国东半壁的拜占庭这时在唤醒意大利人鉴赏古典希腊文化方面也起了独特的作用。……对希腊古典著作及艺术的研究与鉴赏,在意大利更蔚然成风。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法国民法典以法国大革命为“催化剂”,而又成为保卫法国革命成果的“权利书”。《法国民法典》在大陆法系民法发展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法国民法典》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它的成就之一正是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技术,另一功绩是它的理性色彩,尤其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是确立了财产法方面的诸多原理原则,众所周知,近代民法三项基石性的原则--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原则,是《法国民法典》对于人类法律史的伟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
——摘编自张洪波《〈法国民法典〉世界民法典的先驱与垂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文艺复兴首先发生于意大利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并结合所学说明“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法国民法典》的影响,并指出法国大革命时期还颁布了哪部文件。 -
3、世界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下图所示是鼎盛时期的疆域图,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 )
A、②③④① B、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
4、探索国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
材料一 这种由战争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为谋救亡图存,中国唯一可以倚恃的武器,就是民族主义。可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不断进逼的深重危机下,被激荡出来的一种“自卫型民族主义”。自此以后,“反帝救亡”的主题盛行不衰,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为明显的基调。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材料三 (一)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走向全国胜利的日子。向中国人民的解放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将士致敬!庆祝各路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胜利!
(二)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做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三)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空前成熟的日子。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农民的土地改革工作的胜利和开展!庆祝全国青年和全国知识分子争自由运动的前进!
(四)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摘编自《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1948年4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自卫型民族主义”的内涵。列举近代中国不同阶级“自卫型民族主义”的行动方案。(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的历史意义。 -
5、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
材料一 在西周封建宗法系统中,“士”是介于大夫和庶人之间的低级贵族,他们同其他贵族一样拥有进入官学接受“六艺”教育的机会。《国语·晋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即其经济收入源于“田”。许慎《说文解字》和《白虎通》都说“士,事也”。以此而论,“士”应该是指在朝廷或政府部门担任各种职事的人。但从目前文献看,作为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士”阶层,应该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
——摘编自梁振杰《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
材料二 中国传统有士、农、工、商四民之分,经商被视为末业,商人是“市井小人”,社会地位最低。然而,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明代中期开始动摇,出现四民不分、士与农商常相混的状况。士人科举不第,转而从商,不再是耻辱的事情,明清著名文士学人的文集中就充满了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王阳明的《节庵方公墓表》的传主就是商人方麟(节庵),王阳明就此生发出一段议论,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则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念。“四民异业而同道”“工商皆本”,实际是否定了四民之间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士”的特点,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士”“商”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变化的认识。 -
6、中共中央于1947年10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质及半封建性质剥削的土地制度。此后,各解放区掀起了土地改革的群众运动。此次土地改革( )A、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B、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C、实现农村土地公有化 D、推动党工作重心转移
-
7、全面抗战初期,周恩来在国统区连续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关于全面抗战、坚持持久战的观点和战争三个阶段的判断,这有助于( )A、抵消侵华日军舆论宣传 B、坚定国人抗战胜利信心 C、主导正面战场军事部署 D、击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
8、1938年1月,《群众》周刊发表的文章《敌人的欺骗政策与难民问题》中指出,日本侵略者每到一处,一面摧毁当地的文化机关,焚毁学校,封闭报馆;一面修改教科书实施奴化教育,成立汉奸报馆,宣传其所谓“王道乐土”,提倡迷信,利用佛教,作为他们联络民众的桥梁。这反映出日本侵略者( )A、尝试建立中日友好的政府 B、试图瓦解国人的民族意识 C、推行“以华制华”的方针 D、为全面侵华作了舆论准备
-
9、红军在长征沿途的村寨房屋墙面、桥头、岩壁等处书写标语,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红军的性质、反蒋抗日、土地革命、民族团结等内容。这( )A、扩大了党和红军影响 B、纠正了“左”倾错误 C、打破了国民党的包围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
10、1920年12月,为了吸引更多工人参加劳动补习学校,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员李启汉将工人半日学校改名为上海工人游艺会。1921年8月,工人报名上学人数增到200人。附属该校的沪西纺织工会,开展过不少活动,如参与上海工界外交大会筹备会、援助浦东日华纱厂工人罢工等。据此可知,早期共产党组织( )A、接受了共产国际领导 B、关注工农的生存状态 C、积极地组织工人活动 D、实现马列主义中国化
-
11、五四运动中出现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五四运动后,北京与上海等地又陆续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A、推动中国社会性质改变 B、探索出了革命正确道路 C、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条件 D、揭开社会主义革命序幕
-
12、学者陈旭麓认为倡导新文化的人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促进国民思想解放 B、存在价值观念偏向 C、推崇激进斗争策略 D、倡导科学求实精神
-
13、上海的《民立报》由于对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消息报道及时,受到读者追捧,日销量骤增至两万多份。每天“报纸一出,购者纷至,竟至有出银元一元而不能购得一份者”。这反映了( )A、清朝统治不得人心 B、舆论影响革命形势 C、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D、时政成为社会热点
-
14、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A、得到社会广泛支持 B、掀起反帝救亡高潮 C、沿袭中体西用框架 D、着重提倡务实之风
-
15、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向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签订《英德借款详细章程》,规定还款期限为36年,以海关收入为担保,不得提前或一次还清。这反映了( )A、列强企图控制中国 B、中央政府权威式微 C、资本输入危害更大 D、中国主权彻底沦丧
-
16、1890年创办的汉阳铁厂管理人员的遴选皆以湖广总督张之洞“札委”的形式实行,委任对象几乎为各级候补职衔人员及所谓的“冗员”,管理人员沿用衙门机构的职务称谓,管理机构以及运作方式也照同衙门。这表明汉阳铁厂( )A、掌握国家命脉 B、完成近代转型 C、培养工业人才 D、封建色彩浓厚
-
17、《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试图消灭土地私有 B、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C、存在农民阶级局限 D、获得科学理论指引
-
18、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时提道“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徐继畬在《瀛寰志略》正式出版时(1848年),将前稿之“夷”字尽数改为“泰西”;1858年,《天津条约》中明确规定不得称西方为“夷”。“夷”这一称谓在中国官方主流中逐渐淡去。这反映了( )A、半殖民地程度日益加深 B、传统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C、天朝上国观念彻底瓦解 D、民众平等观念逐步觉醒
-
19、1842年参与《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人员均不懂英文,英国人一手包办了条约的起草、定稿、翻译、复核事宜。清朝官员花费了大量心思在条约的文本格式和措辞上,如在书写条约文本时将大清“大皇帝”高于英国“君主”半格处理。这反映了( )A、两国实力对比存在差距 B、英国官员谈判经验丰富 C、清朝外交谈判严谨重视 D、清朝外交理念亟待转型
-
20、下图所示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推知,当时( )
A、推广高产作物 B、人地矛盾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土地兼并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