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著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指出:“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由此可知,法国大革命( )A、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B、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秩序 C、使法国确立了共和制度 D、遭到了内外敌人的联合进攻
-
2、如表为1650-1750年欧洲、非洲、美洲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一时段三大洲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1650年
18.3%
18.3%
2.4%
1750年
19.2%
13.1%
1.6%
A、近代医疗卫生事业极度落后 B、高产农作物品种的传播 C、资本原始积累早期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向全球的扩展 -
3、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病因是( )A、罗马帝国的征服 B、商品经济发展 C、文艺复兴的兴起 D、新航路的开辟
-
4、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庄园内一般包括领主住所、教堂、磨坊、村庄、领主自营地、铁匠铺、谷仓等设施。据此可知,庄园(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B、脱离了与外部联系 C、采用集体生产方式 D、带有浓厚宗教色彩
-
5、如图为古代文明的历史地图(局部),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古巴比伦扩张 B、波斯帝国建立 C、亚历山大东征 D、罗马帝国分裂
-
6、人类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 )A、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B、都产生于大江大河流域 C、之间紧密联系共同发展 D、大陆文明比海洋文明高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形成了如图所示的五条基本的区域性历史发展道路,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整理从如图所示的五条道路中任选两条道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两条道路间的互动及其带来的影响。(要求:明确列出所选两条道路,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们的本末观。(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五表凡以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部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以下,减一等。
——《唐律硫议》
材料三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一一《孙中山全集》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意以实现的原因。 -
10、“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强调个人自由 B、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科学 D、宣扬民主政治
-
11、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 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
12、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13、1889年德国政府颁布的《养老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德国政府的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A、防止国家再次分裂 B、践行凯恩斯主义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D、强化社会管控力
-
14、明代,工匠被编入匠籍,凡是住在京城的工匠每月到官府上班十天,住在京城以外的工匠定期轮班到京师服役。清代,顺治帝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官府不再强制工匠无偿服役,即便是官府工业也给予工匠相应薪酬。这反映了( )A、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B、国家治理能力逐渐削弱 C、人身控制相对松弛 D、赋役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
15、在中美联合发表的《上海公报》中明确提及要“反霸”,“承诺中美双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并且反对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企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任何国家”主要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B、该公报发表的相关背景是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C、中、美都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诉求 D、该公报发表后中美之间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
16、1362年英国通过法令规定英语为法庭用语。到16世纪,英语已代替法语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和全国标准书面语言。在此基础之上,民族文学渐渐形成。这些现象( )A、标志着民族民主国家形成 B、为亨利八世改革奠定基础 C、得益于海上殖民霸权确立 D、深受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
17、考古专家在龟兹国遗址中发现了“龟兹五铢钱”。其外形酷似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正面铸篆书“五铢”。背而铸龟兹文符号,故又称“汉龟二体钱”。这一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A、吐蕃风情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 B、中外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趋势 D、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原因
-
18、1953年《选举法》确定了农村与城镇每个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1982年修改选举法时,将这一比例缩小为4:1,2010年的《选举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选举法》的修订过程说明(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B、城乡之间实现均衡发展 C、我国基本政治制度逐步成熟 D、基层民主取得重大突破
-
19、中世纪罗马法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阿尔恰托和居亚斯尤其重视法律中的公平、正义和理性,强调个人的平等、自由和权利以及法律中的人性。1451年著名人文主义学者安德烈亚在佛罗伦萨发表演讲道:“如果没有法律,那么城市、团体、家族、家庭还会存在吗?而且人性都将趋于泯没。”据此可知,罗马法复兴运动( )A、顺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B、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理论来源 C、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君主的权威 D、为后来的自然法学派奠定了基础
-
20、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 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