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一个古代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继承和保存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帝国法律体系完整,影响深远,其文化也极大影响了俄罗斯文化。这一帝国是(   )
    A、亚述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俄罗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 2、亚历山大远征时带着许多学者,这些学者跟随他的军队来到东方各地,开始从事学术考察,他们沿途研究地形,搜集各种动植物标本,亚历山大还经常派人把这些标本送回雅典供亚里士多德研究,这一举措(   )
    A、提升了马其顿人的科学素养 B、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 C、有利于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 D、丰富了欧洲民众的饮食生活
  • 3、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但各民族和国家的文明都呈现出一种从低到高,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尽管这种发展趋势会有迂回、曲折。材料旨在说明世界文明(  )
    A、具有多元性和一体性 B、具有多样性和连续性 C、具有地域性和规律性 D、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8—253年的200余年间,有记载的大疫就达18次。如《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病者,舍空邸等二,为置医药”;“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居延汉简》中有军医、医方、诊案、疾病的记载,有军用药函、药盛橐以及驻军疾病负伤统计簿、医护人员记勤簿。《汉书》记载了当时救护用的专门车辆;《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了最早的野战医院。这一时期,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爆发流行,还有一些传染病从国外流入国内,而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武威汉简《治百病方》涉及临床各科,华佗的外科麻醉术等,尤其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成为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

    ——王琳等《论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特点》

    材料二 从1998年到2010年,用了12年时间,我国医保制度覆盖13亿以上居民,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了社会化的“全民医保”体系。2016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标志着中国全民医保改革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

    ——孙淑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医药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成就取得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的“全民医保”体系的内容,并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 5、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正是“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丝路精神穿越千年,正绽放出愈发夺目的光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岭外代答》和《诸蕃志》等记载,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其海外贸易之繁荣前所未有。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梦粱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

    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年(1737年),中央政府拟定十条标准评选“优秀农民”;同时,每年秋季丰收后,各个州县必须查找属地中的农民作为“典型”汇报上级,而后全国范围内统一奖励“农业先进”……针对许多地方官员春天出借粮食后,“年底尚无仓收申送”这一现象,制定了严格规定,要求应该填补粮库的粮食必须在“本年十一月内买足”,否则,追究粮库官员及其上司的责任,“春间出粜,秋成买补,定限昭然”。另外,据相关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勒尔谨、王亶望一伙捐监冒赈、贪污粮款共侵吞上千万两银子的营私舞弊案全部暴露。案发后,勒尔谨被勒令自尽,王亶望被立即处斩。

    ——摘编自李晓巧《清朝政府如何维护粮食安全》

    材料二 农业落后,是苏联当局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苏共二十六大(1981年)以来,苏联拟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新措施,主要是制定并实施食品纲要,统筹安排农工综合体内各个环节的发展;进一步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放宽、扶植私人副业等。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苏联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对阿富汗的侵略、对越南等国的“援助”每年要花费巨额开支。加上苏联一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弊病,苏联要想实现粮食过关,“基本解决”粮食问题,绝非易事,更不是几年内可以办到的。

    ——摘编自《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时期维护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粮食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谈谈苏联粮食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 7、 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    )
    A、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 B、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 C、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
  • 8、 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如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这可用于印证( )
    A、中韩文化渊源相同 B、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 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 9、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在“康乾盛世”,京剧广为流传并走向成熟

    ④《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写意画中的精品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
  • 10、 《墨子》中记载:“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阻。”《荀子》中记载:“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据此可知,两者(    )
    A、反对尊卑有别的社会等级 B、代表下层平民阶层 C、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D、政治主张逐渐趋同
  • 11、下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及旅客周转量占比情况(单位:%)。据此可判断,我国( )

    A、交通体系呈现立体发展的趋势 B、高铁发展冲破了传统运输的弊端 C、高铁核心技术发展领先于世界 D、技术进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 12、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现实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 13、 西周城邑的建置和规模有严格规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筑城高潮,史载列国间夺城割邑,动辄数十;城邑结构布局也随之变革,齐国都城临淄在宫城外新建郭城:宫城地势高亢、格局方正,主体建筑遵循中轴对称形制.郭内则是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并无严格规制。这一变化说明( )
    A、礼制秩序完全崩坏 B、城市功能发生异变 C、兼并战争异常激烈 D、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 14、 下表

    时期

    先秦

    汉代

    魏晋

    唐代

    宋代

    成就

    垄作法

    都江堰

    耦犁 代田法

    龙首渠

    翻车

    耕耙耱技术

    曲辕犁

    筒车

    高转筒车

    表中为先秦至宋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成就,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重视兴修水利 B、重视改进耕作技术 C、注重精耕细作 D、注重提高生产效率
  • 15、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也连年增长。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食物物种交流 B、颠覆了欧洲饮食文化 C、改变了传统生活习惯 D、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据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材料二  几十年来巴基斯坦社会时局动荡不稳,大量难民流离失所,避难逃到沙特、伊朗、约旦等周边国家,难以回到自身原本的家园,造成国际难民问题突出。索马里内战在1990年爆发,班图族人民属于少数族裔,因此,在内战中饱受屠杀与苦难,大量难民逃往邻国,比如,邻国埃塞俄比亚,这些人民也成为国际难民。

    ——摘编自黄格《国际难民问题成因及应对方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际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保护难民基本人权的努力。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 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文明冲突、战争威胁等诸多难题。习近平怀着高远的全球视野和深刻的人类情怀,立足于5000年中华优秀文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指出中华文化对新时代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以中华文化的“和合”价值观引领新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以中华文化的“公正”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中华文化的“包容”价值观引领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在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重新焕发光彩,为世界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粟莉《习近平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文化”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徒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他们随水草而迁徙,通过放牧而生存。从碣石经龙门西南到天水、陇西一线,为当时种植业与半农半牧的大体分界线,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局面。游牧民族的天性是不断地游动,在游动中求得新的生机,然而,游牧民族在游动的过程中丧失了不断创造的文化,难以使文化沉积下来。因此,游牧文明不可能取代农耕文明,只能主动地同化于农耕文明中。如匈奴没有打败汉朝,鲜卑主动汉化,满人最终被同化,强势文化以其优秀性而使落后的文化逐渐消失。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游牧文明的基本特征。
  • 20、据报道,越来越多的亚裔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放弃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西方国家,转而移民至亚洲一些主要城市。曼谷大学人口和社会研究学院 Sakkarin博士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专业型人才,原本打算进入西方劳动力市场,不过却开始大批来到东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亚洲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B、冷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 C、世界经济重心完成了转移 D、东亚改变了人才引进的政策
上一页 536 537 538 539 5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