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并州总管刘世让威镇边陲,“突厥惧其威名,乃纵反间,言世让与可汗通谋,将为乱。高祖不之察,逆诛世让,籍没其家。”至贞观初,“突厥来降者言世让初无逆谋”,后经太宗查勘,确属冤案,遂即为之平反。这主要体现唐太宗( )
    A、礼刑并用的思想 B、明法慎刑的思想 C、立法宽简的思想 D、无罪推定的思想
  • 2、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关于两税法曾说:“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导致了均田制遭到破坏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固定了国家征税的时间 D、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征税标准
  • 3、孙权统治时期,在任命官僚时,比较注意北方流寓地主与江东土著地主之间的平衡。该政策( )
    A、阻碍了江南地区的持续开发 B、沿袭了曹魏政权的用人政策 C、顺应了巩固政权的现实需要 D、消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 4、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居民就发明了原始农业。在西安半坡遗址中,曾发掘出大量的炭化粟粒。据此可推知( )
    A、已使用石制、木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B、粟的种植在我国北方已经得到普及 C、中国是世界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国家 D、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发展程度最高
  • 5、世界格局在一定时期内既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18世纪归功于它的政治制度……在19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

    ——摘编自[英]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此事情的本质而言,“冷战”是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是双方相互遏制和相互对抗的产物。

    ——摘编自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

    (1)、材料一中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导致美苏关系敌对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争取世界霸权地位所采取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该如何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 6、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诸君自五月四日以来,为唤醒全国国民爱国心起见,不惜牺牲神圣之学术,以从事救国之运动;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诚,而不敢自外,急起直追,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

    ——《蔡元培传》

    (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江西红色旅游著名景点的两个艺术作品。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
    (2)、材料二中的“诸君”及“全国国民”“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有什么深远影响?
  •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海国图志》的作者是谁?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3)、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
  •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

    ——陈荣香等《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朝察举制与隋唐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今天人才选拔的认识。
  • 9、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这一现象是( )
    A、两极格局的开始形成 B、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10、台湾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制作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工艺品,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工艺品,制作该工艺品的历史依据是( )
    A、重庆谈判 B、南北议和 C、北平谈判 D、南京谈判
  • 11、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与这段发展“高峰”有关的国际背景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 C、新中国初期实施了“一五计划”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2、有学者对某史实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这个史实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13、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旭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扩大了信息来源 C、避免了中枢决议失误的问题 D、为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
  • 14、隋店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都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组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权力平衡的需要 B、经济重心的转移 C、边患局势的变化 D、城市人口的增加
  • 15、汉武帝时期,结构恢宏、气势磅礴、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期以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汉赋呈现出平民化趋势 B、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 C、皇帝好恶决定汉赋兴盛 D、文学作品的风格受时代的影响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

    材料二: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和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2)、结合所学内容,各举出世界和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3个,并任意选择一个,说明其能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氐,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2000年,全世界在出生国以外居住一年以上者,其人数已达到1.7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移民人数比1970年增加了一倍多,目前,全世界移民的60%居住在较发达区域,40%居住在较不发达区域,其中欧洲外来移民5600万人,约占欧洲总人口的7.7%;北美外来移民4100万人,约占北美总人口的13%;澳洲外来移民占其总人口的19.1%;亚洲外来移民5000万人,但因亚洲人口众多,移民只占其总人口的约1%;非洲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2%;拉丁美洲为1%。

    ——据联合国人口署《2002年国际移民报告》和国际移民组织(10M)《2003年世界移民报告》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概括公元3-6世纪和21世纪初民族迁徙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综合说明导致民族迁徙的原因。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秦统一后,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形成了“以法治俗”的统治思想,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极端,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摘编自车发松《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等

    材料二:西汉建立后,刘邦在原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在赵、燕、齐、是等东部地区则立王国,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依靠本国士人“从俗”而治。刘邦一方面“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针对“各殊习俗”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内容,简评这一措施。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汉朝的“风俗”政策与秦朝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其实施结果?
    (3)、综上所述,概括指出国家治理方面的启示。
  • 19、如图为二神驾车图像饰板,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材质为今阿富汗特产青金石。图像中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高悬空中,手持长棍驾车的是希腊胜利女神妮可,车上头戴皇冠的是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巨轮高扶手战车则具有波斯风格,此艺术作品能够验( )

    A、亚历山大远征 B、阿富汗的强盛 C、波斯帝国兴起 D、希腊民主政治
  • 2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
    A、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发明了“浮动园地” C、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上一页 511 512 513 514 5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