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20世纪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述:20世纪既是“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的世纪,又是“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的世纪;既是“进步”的世纪,又是“悲剧”的世纪。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请根据材料另选时段,自拟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进行辩证阐述。(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 2、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 部分五年规划(计划)发展目标简表

    “六五”计划(1982年通过)

    继续贯彻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九五”计划(1996年通过)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有效供给能力增强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规划(2006年通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枃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规划(2016年通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规划(计划),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其发展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 3、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以长江流域为主,遍及多个省区,在列强中位居首位。沙俄在黑龙江、吉林境内建筑铁路以达海参崴,并取得东北境内铁路沿线地区内的行政权、警察权和开矿权。这样,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整个东北便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德皇威廉二世曾发布命令:“胶州湾领土,归德意志帝国所占有。”法国逐渐将西南三省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要求清政府作出承诺“日后拟在福建省内兴造铁路……当先向日本政府筹商”,主张“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美国三次向英法德日等国申明“门户开放”的主张: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摘编自王云红《势力范围:一个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针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中国人民展开了收回利权的爱国运动。美国合兴公司攫取粤汉路权之后,违约将股票转让给比利时银行团。湖南、湖北、广东人民要求“废约自办”,声势浩大,迫使美国合兴公司作出让步。在勒索六百多万美元赎款后,合兴公司同意废约。江浙人民则为收回苏杭甬(甬,即宁波)路权,和英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自行集款筑路。清政府先是执意向英国借款修筑,遭到两省人民的坚决反对。后来怕激起“民变”,将英国借款移作别用,允许苏杭甬铁路归为商办。山西人民为了从英国福公司手中收回采矿权,经过反复谈判,在偿付赎款后收回了平定、盂县、潞安、泽州的煤铁开采权。运动中,还收回另外一些路矿的部分权益。帝国主义尽管不甘心吐出既得利益,但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不得不稍稍改变策略,在勒索大量赎款以后,交回部分利权,以缓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摘编自战逸《清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列强关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问题的两种不同主张,并对其进行评析。
    (2)、阅读材料二、概括晚清收回利权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收回利权运动发生的影响。
  • 4、 1922年10月11日,苏俄人民委员会授权国家银行以黄金和外汇担保发行银行券-切尔文。切尔文直接与黄金挂钩,一个切尔文含纯金7.74234克,等于旧俄10个金卢布。切尔文的发行( )
    A、冲击了世界货币金本位制度 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C、有利于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 D、意在统一财经保证战争的胜利
  • 5、 1919年3月9日的学生游行为先声,在开罗、亚历山大及其他各城市都爆发了全民性的大规模的总罢工、罢课、罢市和示威游行,进而转化为武装起义,愤怒的群众与前来镇压的军警发生了流血冲突,甚至连埃及的妇女也打破了旧习俗,走上街头,手执武器与英国侵略者搏斗。这折射出( )
    A、埃及民族解放运动斗争的艰巨性 B、民族自决成为反殖民斗争的思想武器 C、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成为历史必然 D、埃及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舞台
  • 6、 1547年,俄国伊凡四世加冕之后,“坚信自己是上帝派到大地上的统治者,只对上帝负责。同时声明,凡是危害自己统治的人,就是反对上帝。凡是对上帝不忠的人,他都要代表上帝对这些‘背叛者’进行严厉惩罚”。他的这一态度(    )
    A、意在推动俄国向外扩张 B、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C、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 D、使王权得到教会的支持
  • 7、 根据所学知识,影响如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 C、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 8、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前的债务。《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这些规定( )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促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逐渐改变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D、推动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 9、 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根据省农民代表大会《金融问题决议案》宣布不准公钱局、商钱局发行市票,也不准市场上使用银元,凡持银元到市场上购买货物或到农村收购土特产的,均须先到浏东平民银行兑换纸币。该决议案(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有利于全国金融秩序的稳定 C、积累了金融工作的宝贵经验 D、增强了苏区政府的治理能力
  • 10、 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内容见如图)。其主张( )

    A、是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 B、与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一致 C、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 D、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
  • 11、 《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条款,满汉官僚基本都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深感不安。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对宗藩体系崩溃的无奈 B、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C、对国门开放的深切担忧 D、被迫适应近代外交体制
  • 12、 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设置( )
    A、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C、与宋代相比更利于中央集权 D、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 13、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就有“义”的倾向,只不过常常被“利”所蔽而已,人生在世最高的理想境界即“人道”,而“人道”应当是经过自觉调整的,“乐而不乱,复而不厌”,所以要“陶冶而成之”。由此可知,董仲舒( )
    A、重视人的道德伦理教化 B、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C、强调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D、主张抑制人的正常需求
  • 14、 春秋时期出现了农贷。《管子·巨乘马》载,对耕田百亩的农夫,在春耕时,国“资(贷)子之币”,等到大秋“子谷大登(熟)”,谷价大减之时,让农民以谷还币,国家把谷又储存起来,以待谷价上涨。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较为严重 B、国家借高利贷盘剥农民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D、货币经济比较发达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1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太恐惧而被迫返航。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恐惧慢慢消失,直到1500年人类历史上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

    材料二 15世纪末,欧洲人发现了一条穿越印度洋的通道。同时,横跨大西洋的航线也得到开发,大西洋发展成一个与印度洋相竞争的地区。大西洋上的航海活动使得那个古老的中世纪彼此分裂的世界相互接触与碰撞,从而彻底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拓《世界:一部历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无形之手”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航路的开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6、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往往需要不断地对理想与现实进行深层次的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生的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题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读者来信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信中写道

    我今年23岁……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而后愈演愈烈。……

    (粉碎“四人帮”后)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

    潘晓的来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有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好”,亦有人认为“自私是人的本质”。讨论中《中国青年报》编辑部共收到6万多封来信,写信者有各行各业的青年、团员,也有不少成年人和老年人,还有香港、澳门和美国的来信。讨论持续了整个1980年夏天,到该年年底,才逐渐平息下来。《人民日报》评论员称赞这场讨论“把青年思想深处的东西端了出来,进行真正同志式的讨论,是感人至深的”。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请你以当时《中国青年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以“反思与进取”为题,对潘晓来信引发的讨论写一综评,给“潘晓”们指明宽广的人生之路。(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需要补充的是,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起源与演化》

    材料二 清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进一步深入。清代将原属四川的播州地区(今遵义一带)划归贵州,广西北部地区的罗甸、望谈、册亨、贞丰数县亦并入贵州。为加强叶边睦的控制,清朝在云南等边陲地区实行富有特色的基层驻军制度即汛塘制度,在边远地带以及与邻邦接界的地区,大量驻守绿营兵和各种土军。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使之同于内地。

    ——摘编自杨永福、陶亚敏《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措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分散地方机构权力的角度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并概括元朝行省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的措施并简述其作用。
  • 18、 如表是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主要问题设计,这一变化( )

    1967年前

    1967年后

    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做出了伟大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

    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

    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

    “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

    A、有利于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心 B、否定了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C、表明非洲大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动员了民众支持非洲独立运动
  • 19、 孟德斯鸠认为“炎热的气候使人的力量和勇气委顿;而在寒冷的气候下,人的身体和精神有一定 的力量使人从事长久的、艰苦的、宏伟的、勇敢的活动……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一论述在当时( )
    A、助推了欧洲中心论强化 B、鼓舞了殖民地解放斗争 C、促进了民族国家的诞生 D、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形成
  • 20、 下表为奥斯曼帝国1480—1629年阿克切(货币)含银量和物价指数变化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年份

    消费价格指数(CPI)1469=1.0

    每克阿克切的银含量

    1480—1489年

    1.30

    0.68

    1520—1529年

    1.87

    0.66

    1580—1589年

    3.35

    0.39

    1600—1609年

    5.43

    0.29

    1620—1629年

    5.56

    0.25

    A、奥斯曼殖民地不断扩张 B、价格革命的影响外溢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生产方式的逐渐变革
上一页 478 479 480 481 4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