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波斯人、马其顿人和罗马人先后建立起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据表可知,三大帝国( )

    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统治概况

    政治制度:中央: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地方:行省制

    措施:建立比较完善的税收系统,任用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政治制度:中央: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地方:行省制

    措施:推广希腊文化,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政治制度:中央:元首制(帝制)地方:行省制

    措施:以罗马法维系统治,基督教定为国教

    A、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完全控制 C、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D、在统治策略上存在继承与创新
  • 2、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有四个都属于“大河文明”,分别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不过它们却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明成就,使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这说明( )
    A、各大文明都处在小国寡民的状态 B、山地与河流阻隔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C、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D、农耕和畜牧经济的影响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以上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主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15 世纪英国封建主义经历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1066——1166年为第一阶段,因诺曼征服带来的军事、法律属性占据主导,经济特征被遮蔽,但仍然表现出潜在力量。1166——1350 年为第二阶段,经济特征因盾牌钱和《买地法令》等因素出现而逐渐凸显。1350—1500 年为第三阶段,货币支付和扈从契约的出现,表明经济特征已占据主导,这是封建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从经济视角来看,这是封建主义经济特征从被遮蔽走向外显和加强的历程,此为11——15世纪英国封建主义演变的内在经济逻辑。

    ——摘编自黄春高《11——15世纪英国封建主义演变的经济逻辑》

    材料二

    19 世纪上半叶,巴黎兴起一种全新的社交形式——俱乐部,它与沙龙的最大不同在于成员之间相互平等。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产阶层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在人数与消费能力方面逐渐占据主流。随着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中产阶层越来越愿意把时间与金钱花费在悠闲娱乐生活之上。人们活动范围日渐扩大,旅游业慢慢成为中产阶层可以企及的新活动,从此开启了法国人对度假的痴迷。从沙龙到露天舞会,悠闲生活方式转变的背后,是法国社会已经完成了从旧制度向现代社会的真正更迭。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视角分析英国封建主义经济特征从被遮蔽走向外显和加强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世纪法国社交形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为发端,一直延续到晚清,五百年间,江西约两千万在册人口流出省外,并在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留下了至少一亿后裔。在这些江西移民中,工商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如茶叶、苎麻、兰靛、木竹、油料等经济作物,制瓷、造纸、木竹加工、冶铁、烟火、夏布等手工业,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明人张瀚说:“(江西)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质俭勤苦而多贫,多设智巧技艺,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

    ——摘编自方志远《赣商与江西商业文化》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西商人在活跃了五百年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并基本上在国内市场丧失了地位……到清中期,长期以来对山林的超量砍伐及开山造田所造成的后果开始明显,水土流失严重,赣江水运发生困难。几乎与此同时,运河的淮河——黄河段因黄河泛滥及改道而淤塞,南北水道被拦腰截断……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开始渗入沿海地区。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开始兴办近代私人企业。

    ——摘编自方志远《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

    (1)、 根据材料一,概况明清时期江西商人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商人走向衰落的原因。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民族关系及相关认识来看,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与南北朝时沈约所撰《宋书》、萧子显所撰《南齐书》、魏收所撰《魏书》有显著的不同。《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刘裕”“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这种认识与称说,在“五代史”中都有所改变,不论是《梁书》《陈书》涉及北朝史事,还是《北齐书》《周书》《隋书》涉及南朝史事,多书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五代史”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即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后裔。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编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

    材料二

    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变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在民族管理观念上的进步性,并分析其意义。
  • 7、图2 是苏美尔文明的滚印,这些早期的圆柱形印章成为所有权和身份的标志。它们由石头、玛瑙或贝壳等硬质材料制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文字和符号。这些材料(    )

    A、有利于探索国家的诞生 B、体现了奴隶经济的繁荣 C、印证了文明的多元起源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建立
  • 8、图1为《红色中华》刊登的一幅名为“粮食突击运动”的画报。据图1推断,该运动旨在( )

    A、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B、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 D、推进党的土地改革政策
  • 9、距今约 5300-4500 年前的屈家岭遗址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市,此前已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大量的陶器等。经过近 3 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迄今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据此可知,该遗址(     )
    A、具备了早期国家初始形态 B、体现了利用自然的文明跨越 C、证明了青铜制造业的成熟 D、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找出两处“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1)、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汉武帝并非汉宣帝。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藩镇的设置,最初就是为了应付边疆民族战争的。如朔方, “山河襟带,关辅要冲”,天德军, “尤居边要”“实扼戎吭”,南西道, “控全蜀咽喉之地,当狂寇奔侮之冲”,剑南东川, “蜀门重镇,雄压险中”,西川, “表里山河,内外险固”。战略地位皆甚重要。

    ——摘编自《旧唐书》等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先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不使北宋成为继后周以后又一个短命的朝代,宋太祖、太宗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一系列“防弊”之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唐朝设置“藩镇”的目的及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为改变节度使割据地方而采取的“防弊”之政。
  • 12、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C、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13、《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上谓辅臣曰:“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材料中的“二敌”是指(   )
    A、女真族与党项族 B、女真族与契丹族 C、契丹族与蒙古族 D、契丹族与党项族
  • 14、北宋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及边境上的藩兵,其中禁军担任“守京师、备征戍”的任务。宋太祖时禁军人数只有二十万不到,到宋仁宗时期禁军员额高达80多万,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这一现象( )
    A、改变了守内虚外的国策 B、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C、埋下了边疆危机的隐患 D、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 15、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下表为宋朝部分官员出席曲宴的记载,出席人员变化反映出(   )

    时期

    太祖朝

    真宗朝

    曲宴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

    A、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 B、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C、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D、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 16、唐代小说中对域外风情、物品及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奇特方式、奇能异巧的刻画和描述随处可见。如《杜阳杂编》对外国贡品“常燃灯”的描述,《朝野佥载》中对真腊国风俗人情的描绘。上述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C、域外文化成为主流 D、工商业市民阶层的壮大
  • 17、魏晋玄学家主张自然之性是生存之本,仁义教化是末,要求“崇本息末”,但他们也认为顺性之自然,可以自然心知、明白而达礼,最终成就仁义。由此可见,魏晋玄学家的主张(   )
    A、冲击了儒家的等级秩序 B、使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 C、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
  • 18、唐代,岭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农民“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农作物种类明显增多 B、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 C、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D、南方粮食产量已超北方
  • 19、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这一变化导致(   )
    A、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B、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 C、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 D、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道:“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汉代更为广泛、更为自由。”在钱穆看来,唐代的科举制(   )
    A、形成了尚学风气 B、终结了贵族政治 C、选拔了实用人才 D、扩大了统治基础
上一页 477 478 479 480 4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