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19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时间革新”。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的时间测量方法和时间文化五花八门,随着各地联系的加强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早在18世纪,英国海上霸主地位逐渐确立,许多西方航海从业者将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经度确定为本初子午线。19世纪60年代后,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先后将格林尼治时间确定为标准时间。1884年,25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达成协议,统一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为世界时或称“标准时”。然而,没有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世界时制度的出现。在电报传送电子脉冲信号技术发明后,校准时间的难题最终得以解决。由此,世界时制度开始在全球确立。

    19世纪中叶,人类社会的时间文化也发生重大变化。伴随钟表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钟表在西方社会逐渐普及。工业化进程与钟表的普及相互促进,它们共同推动生产生活走向规范化、节奏化,使守时成为人们有条件遵守的美德。随着世界联系的加强、这种新的时间文化很快外溢。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奖励优秀学生的奖品中就有怀表。在奥斯曼帝国,各大城市于19世纪最后30年建造了一座座钟楼。至19世纪末,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这种精确到分秒的时间装置都已成为一种新的时间文化的象征。

    ——摘编自[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间革新”的含义并简析其产生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时间革新”的历史影响。
  • 2、20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产业转型调整,不少工厂倒闭,这让如何处理旧厂房成为新问题。1963年,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遗存调查,曾为工业革命提供能源保陪的凯普豪斯煤矿于1988年被改建为约克郡采煤博物馆。七年后,这里成为英国国家采煤博物馆。由此可知,英国(     )
    A、综合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 B、调整传统工业结构 C、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的创新 D、注重文化遗产保护
  • 3、20世纪初,墨西哥艺术家萨图尼诺·埃兰提出一种新的艺术理念,绘画应该代表民族的感望和特征,让墨西哥人重新理解自己,了解自身与欧洲的差异。这一理念与社会革新相互呼应,形成了新的艺术潮流,该理念(     )
    A、摆脱了外来艺术形式的影响 B、体现了追求国家独立的迫切愿望 C、适应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D、促进了拉美国家不同文化的融合
  • 4、下图是某学者统计的1750-1900年间某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据此判断,该国最有可能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荷兰
  • 5、16世纪下半叶,欧洲人编辑了一些游记作品集。赖麦锡的《航海旅行纪》把非洲、红海到马鲁古群岛之间广大地域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伊登和威尔斯合编的《东西印度群岛行纪》提供了前人曾采用或正在寻找的到达亚洲和其他地区路线的记述。这反映(     )
    A、欧洲贸易格局的改变 B、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 C、古代地理知识的普及 D、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 6、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记载了拜占庭与波斯、汪达尔、哥特的战争。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表明作者(     )
    A、创新历史编纂体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 C、继承古典著史传统 D、借鉴东方史学成果
  • 7、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242个科研机构的转制方案。2000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率先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领到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成为全国转制科研机构中第一个注册的企业法人单位。这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B、企业成为科研工作主体 C、科研指导方针的调整 D、国家下放行政审批权力
  • 8、唐代中后期,统治者面临“方镇之兵盛”“强臣悍将兵布天下”的现实问题。此后,历代统治者为避免出现该问题,可能遵循的原则是(     )
    A、右武抑文,姑息藩镇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 C、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D、画野分州,任土作贡
  • 9、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出现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下列考古发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洞穴遗址中出现打制石器 B、居住遗址有明显用火痕迹 C、公共墓地存在多人合葬墓 D、高级墓葬中出土雕花骨筒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黄河、永定河等水患严重。1882年,李鸿章尝试使用西方机器船治河,清淤疏浚效果不佳,清廷批示,此机器船“起泥不灵,看来竟是废物,嗣后毋庸购买”。1886年,醇亲王等人又以现用船只“笨滞无力”为由,奏请“购造试办”西方机器船,若用来拖带传统刷沙工具,可“事半功倍”;清廷允准。山东巡抚购买西方机器船,并委托国内船厂仿造。1898年,西方专家受邀考察勘测黄河河道,提出水土保持等整体治河方案,清政府未予采用。

    ——摘编自《再续行水金鉴》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大中小相结合的水利工程系统。1951年作为建国初期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官厅水库建设开始启动。刚刚获得解放的劳动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水库建设当中,轮番工作,昼夜不停;在中央统一调配下,各地迅速支援大型机器设备和钢筋、水泥等材料。1954年官厅水库竣工,基本解决了长期危害永定河两岸人民的水患;此后又在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以及水力发电、生态环保和旅游开发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十年北京市水利建设成就史料》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清政府治河时对西方技术的尝试及其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以官厅水库建设为例,概述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
  • 11、中国古代新建王朝前期的统治者,面对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大多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顺应民意的措施,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治世”,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上述措施与“治世”之间的关系,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12、1830-1896年美国生产1蒲小麦由3小时变为10分钟;1869年美国运输1蒲小麦到英国需37美分,1905年缩短到5美分。上述变化的主要物质支持是(     )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电力应用的普及 C、生产工具的更新 D、劳动技术的提升
  • 13、16世纪,西属拉丁美洲的波托西成为世界重要的银矿开采中心,其人口高达12万人,比西班牙任何城市都多,印第安矿工艰难劳动生产的银锭和劳工生产的银子流入世界各地。导致波托西繁荣的直接原因是(     )
    A、种植园制的盛行 B、奴隶贸易的兴盛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掠夺的疯狂
  • 14、文艺复兴时期,有学者赞成古希腊人的说法,认为人类历史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也有学者质疑古希腊人的人类历史退化观,其理由是仅印刷术一项就可以超越古人的所有发明。上述观点与文艺复兴特点相符合的是(     )
    A、汲取东方文化精华 B、批判继承古典文化 C、崇尚理性科学思想 D、追求现世幸福生活
  • 15、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出改革要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B、农业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 C、对外开放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急需调整
  • 16、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     )
    A、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 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
  • 17、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     )

    A、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 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 C、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 D、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
  • 18、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     )

    天津武备学堂

    (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

    天津中西学堂

    (1895年,综合性学堂)

    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

    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

    A、百日维新的成效 B、统一学制的建立 C、社会制度的演进 D、洋务人士的反思
  • 19、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     )
    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 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 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 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
  • 20、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     )
    A、维护了门阀制度 B、破除了门第界限 C、改革了选官制度 D、削弱了士族集团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