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波斯帝国早期,被征服地区的许多官吏、制度得到保留,外族的文字、宗教广泛传播。大流士登上王位后发起改革,推广波斯人主导的行省、军区制度,用波斯文字刻写国家的重要铭文,立波斯人信奉的祆教为国教。大流士上述举措的顺利实施(   )
    A、扩大了波斯文明的影响 B、缓和了外族与波斯人的矛盾 C、完善了帝国的官僚体系 D、革除了西亚君主制度的积弊
  • 2、下表中国工业产值统计表(单位:亿元)

     

    1977年

    1988年

    1991年

    工业总产值

    3725

    18224.58

    26625

    国有工业

    2869.37

    10351.28

    14955

    集体工业

    855.63

    6587.49

    8783

    城乡个体工业

     

    790.49

    1287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495.82

    1600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工业布局调整效果显著 B、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 C、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 D、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
  • 3、1953年,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办国营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帮助组织起来的农民耕种、收割,机耕土地的粮棉产量普遍高于传统耕种土地粮棉产量的30%以上。这对很多尚未入社的农民触动很大,他们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这有利于(   )
    A、农村经济全面恢复 B、土地改革顺利进行 C、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D、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 4、1948年11月,中共冀中区党委指出,由于此前区党委“没有认识到城市工作的重要”,今后城市工作总的方针“就是贯彻政策,发展经济,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认真的解决贫苦市民生活(问题)……从多方面建设我们的城市”。这一方针旨在(   )
    A、激发人民支援前线的热情 B、适应解放区建设的新形势 C、提高干部管理城市的水平 D、推动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变
  • 5、1923年9月,瞿秋白在《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中指出,“要劳工阶级真正彻底觉悟资产阶级假民权主义的不可信,决不是几本书可以办到”,而必须积累“实际普遍的政治经验”。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应该(   )
    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引导群众理论联系实际 C、推翻资产阶级专政 D、发动工人投身革命斗争
  • 6、1905年前后,外务部陆续收到绅商、华侨、学生等群体发来的电报,内容涉及外国强占领土、革新政治等,清政府对部分电报限收后,《新闻报》《申报》等报纸设立“公电”栏目对电报内容予以刊载。据此可知,近代传媒(   )
    A、助力民众表达救亡诉求 B、促使改良派转向革命 C、推动清政府的政治改革 D、加速外交政策的转变
  • 7、下表清代雍正至乾隆时期云南等三省及全国(各省)人丁数统计表(单位:口)

     

    云南

    广西

    贵州

    全国(各省)

    雍正二年(1724)

    145240

    202711

    21388

    25284818

    乾隆十四年(1749)

    1946173

    3687725

    3075111

    177495039

    乾隆三十二年(1767)

    2148597

    4706176

    3441656

    209839546

    表中三省人丁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改造 B、摊丁入亩的实施 C、改土归流的推行 D、高产作物的推广
  • 8、元代北方的散曲是宋词与北方各民族乐曲的综合产物,其在句子上可根据需要增添村字;内容上运用大量方言、俚语,语言表现更加自由。这(   )
    A、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B、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汇 C、得益于市民阶层的兴起 D、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 9、唐弘道元年(683),侍中莫炎传任书中将令,视使原设门下的省事堂迁至中书省。神龙元年(705),豆卢欢望任尚书右侍卫,因未获得“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而无法参加朝事议事会,这说明唐代(   )
    A、宰相的行政权力进一步增加 B、政治权力成为三省权力核心 C、中枢机构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D、三省长官可共同商议国政
  • 10、北魏孝文帝任命元桢担任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出任前,孝文帝称赞元桢“孝行著于私庭,令问彰于邦国”。并告诫他到任后要绥抚饥民,切勿“恃亲骄矜,违礼僭越”。 这反映出孝文帝(   )
    A、崇尚儒家礼教 B、倚重士族支持 C、重视军政建设 D、维护宗室特权
  • 11、考古学者认为,山西省芮城县消凉寺墓地期间遗存具有龙山文化特征。其中,部分大型墓存在陶人面貌,有玉器和彩绘陶器等随葬品,而不仅可容身的小型墓无随葬品。据此推知,当时(   )
    A、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B、祭祀仪式规范 C、奴隶制国家已出现 D、阶层分化明显
  • 12、柯布西耶是法国著名建筑师。1923年,他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提出建筑革命的主张,对20世纪建筑影响巨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在这个革新的时期,建筑的首要任务是提出对价值的修正,并重新修正住宅的组成要素……建筑的历史,在过去的许多世纪里,只在构造上和装饰上缓慢地演变,但是最近的50年以来,钢铁和混凝土一路高歌猛进,建造能力有了巨大提高,一些古老的建筑法则为之所抛弃。与过去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那些“风格”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了,一种属于我们时代的风格已经建立起来,这就是革命。

    ——(法)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

    (1)、根据材料,柯布西耶建筑革命的主张是革新建筑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柯布西耶提出建筑革命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柯布西耶建筑革命主张的影响。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江人”主要指抗日战争时期由上海、江浙等地迁移到重庆等西南大后方的移民群体。1937年以来,上海、江浙等地相继沦陷,大批民众向西南地区内迁。随着移民的到来,重庆的下江馆子乘时崛起,苏州、常州式的小馒头、汤包成为常见的食物。街头“市招飘展,不书南京,即书上海”“南北方言,溢洋于耳”,本地人的方言也多了些国语味道。下江人穿西装旗袍、涂口红等时髦装扮也受到追捧。重庆因下江人的迁入,在市政、交通等现代化建设方面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形成“小上海”风格。随着本地人与下江人不断接触,他们追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共同投身于抗战和大后方建设。

    ——摘编自《张恨水说重庆》等

    (1)、根据材料,指出“下江人”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下江人”移民重庆的积极作用。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尚书·禹贡》中“禹别九州”蕴含着“中国一统”的理想建构。唐朝杜佑的《通典·州郡》“以九州为纲”延续了《禹贡》九州的认知。两宋以前,“九州”的中心区域在河洛地区。从元朝开始,南北混一,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突破了《禹贡》九州范围的认知,幽燕地区成为新的中心区域,到清朝前中期中国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

    ——摘编自李治安《元明清“华夷一统”到“中华一统”的话语转换》等

                                 图1                                                                            图2

    根据材料,用斜线“//////”分别在答题卡上的图4、图5中标示出当时“九州”的中心区域;(要求:每图限标一处,范围大小适中)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九州”的认知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蔡襄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他任福州知府时,修复五塘等水利设施,“以溉民田,民以为利”。他知泉州时,晋江县东南有龟湖塘,环塘而居的有林、黄、苏、郑四姓,天旱时常因用水纠纷引起械斗。蔡襄为此制定《龟湖塘规》,规定由四姓分管堤岸。据《晋江县志》记载,自蔡襄制定塘规后至明朝五百年间,粮食增产常二三倍于他乡。乡人称他为“近郭水利之最大者”。

    ——摘编自蔡金发主编《蔡襄及其家世》等

    材料二  道光年间,林则徐主政江苏十余载,以治水为要务,足迹遍及全省各地。苏州府、松江府境内的江河淤塞成患,林则徐主持疏浚娄江、白茆河,首创“海口筑坝设闸”之法,外御海潮倒灌,内泄洪涝入海。他主张“以工代赈”,征民夫浚河,既解民饥馑又治水患。林则徐带人在丹阳上下练湖之间挑挖引河,确保漕运畅通。百姓感念“林公过处,水患化甘霖”。

    ——摘编自杨国桢《林则徐传》等

    材料三  广东雷州半岛,由于缺乏蓄水工程,雨季常常泛滥,旱季土地龟裂。为解决群众困难,在党的领导下,湛江地方政府决定修建水库和运河。从1958年起,湛江先后动员30万人,90%是35岁以下的青年。施工中除使用少量现代机械外,技术人员还自制空中运土车、牵引车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建成了鹤地水库,开凿了贯穿雷州半岛的“青年运河”,结束了十年九旱的局面。

    ——摘编自黄圣《湛江雷州青年运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蔡襄和林则徐治水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湛江治水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今治水的共同经验。
  • 16、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版的《兔子婚礼》讲述了白兔和黑兔相爱的童话故事。该书传递出“爱不分肤色”的理念,却在1958年遭到南方阿拉巴马州“白人公民委员会”的强烈抗议,被禁止发行。这说明美国(   )
    A、违背了尊重人权的原则 B、南方仍部分保留奴隶制 C、动物保护主义思想盛行 D、文学领域恪守陈旧观念
  • 17、T-34坦克曾是苏联的主战坦克,其总设计师科什金力主采用倾斜式前装甲板,使得防护性能大为提高。1940年2月,他带病与团队将样车开到莫斯科参加测试,坦克获批量产。他却因坚持工作导致病情加重而去世。由此可知,科什金的研发活动(   )
    A、得益于国家灵活的管理体制 B、彰显了苏联世界第一的国力 C、体现了科技人员的奉献精神 D、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整体走向
  • 18、19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人经营的棉纺织工厂由61家增至156家。民众希望进一步开拓国货市场。1896年,加尔各答举办了国货博览会。1906年,提拉克向人民呼吁:“你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明天起你们就自由了。”这表明印度(   )
    A、传统棉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民族资产阶级获得广泛支持 D、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意识增强
  • 19、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描写了有关巴士底狱神秘囚犯“铁面人”的逸闻。此人总戴着面具,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所犯何罪。该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铁面人”的传闻逐渐在民众中“创造出一个无限专横权力的想象世界”。这(   )
    A、有利于出版行业的兴起 B、引发了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 D、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20、中世纪前期,西欧农奴的生活十分困苦。一顿上好的饭食“通常由两道饭菜组成,一道是粥状的麦糊,一道是麦糊状的粥”。到13世纪,由于饥馑出现的次数大为减少,且饮食中增加了豆类,农奴变得强壮。这一变化缘于(   )
    A、城市发展的影响 B、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C、美洲物种的传入 D、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