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19世纪初期,英国某工厂主在自传中写道:“工厂的选址摆脱了对河流的依赖,生产活动免受气候条件的困扰,200台织机集中安置一个厂房中,20名织工一周的工作,现在10名工人一天即可完成。”这一变革主要得益于( )A、初等教育的普及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电力技术的开发 D、君主立宪制确立
-
2、《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若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若折断其骨,则应折其骨。”但同时又规定:“若自由民毁坏奴隶之眼或折断奴隶之骨,只需赔偿奴隶主该奴隶身价的一半。”这种差异化的处罚规则旨在( )A、严格遵循同态复仇原则 B、体现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将法律与教化融合于一体
-
3、1947年,邓小平在向部队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虽一度付出了减员百分之十五的代价,但取得了站住脚跟的战略主动权。现在,蒋介石‘战略进攻、战术防御’的体系已被我们打乱,转变为‘战略防御、战术进攻’。”邓小平报告中的军事行动是( )A、百团大战 B、孟良崮战役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
4、《汉书》记载,某位官员“少好学明经,以郡国举孝廉,迁为郎官”。该官员的入仕途径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征辟制 D、科举制
-
5、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下列选项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元谋人铲形门齿 B、殷墟甲骨文 C、河姆渡遗址 D、商周青铜礼器
-
6、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递媒介,在近代中国发挥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关于报刊功能的主要言论
报人言论
报人/报刊
“大报馆为国家耳目,探访事情”,以能“民隐悉通,民情悉达”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年
“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民报》1905年
——摘编自余玉、吴琴《“耳目”与“喉舌”之间:中国近代报刊功能嬗变的历史进路与逻辑理路》
材料二 无锡报人裘廷梁所提“白话为维新之本”,在维新时期还应者寥寥,不数年,便得到了革命志士的普遍认同:“白话报者,文明普及之本也。”白话报刊迅速崛起,清末十年(1901—1911)间,竟有111种之多,甚至还出现了官办白话演说报。此外,为了动员下层社会,清末启蒙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非文字传播:经过改良的文明戏、大鼓辞、具有近代气息的画报和月份牌等,而应用最为广泛、最行之有效的媒介形式就是演说。
——摘编自程丽红《社会思潮与媒介嬗变——清末社会改革运动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1)、根据材料一,解释报刊作为“耳目”或“喉舌”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十年(1901—1911)大众传播媒介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7、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12月康有为到达北京,呈上《上清帝第五书》,提出变法三策,其第一策就是“择法俄、日以定国是”。同时,梁启超已到长沙,主持湖南时务学堂,并积极参与南学会的筹办。据此可知,维新派( )A、拉开了变法运动的序幕 B、推动君主立宪制改革 C、主张亲俄联日打击德国 D、采取了多种变法策略
-
8、据如表信息可知,北宋时期( )
北宋前期主要差役情况表
差役名称
主要职责
承担者
衙前
运送官物或看管府库粮仓或管理州郡长官厨房等,如遇仓库财物或运送的官物有伤耗损失,必须照数赔偿。
第一等户
里正
督催赋税,如遇乡里中有不能按期交纳赋税的,或其他原因未能缴纳的,都得先为垫付或代为交纳。
第一、二等户
A、两税法已名存实亡 B、保甲制度得到完善 C、差役改革势在必行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9、秦代数学教材《数》中记载了一道例题,大夫、不更、走马、上造、公士等不同爵位“共除米一石,今以爵衰分之,各得几可(何)?”这可用于说明,秦代( )A、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B、维持学在官府的局面 C、社会阶层逐渐固化 D、爵位制深入社会生活
-
10、据《管子》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然后才能够做她的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造车匠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没有这些工具还能做成事的,天下无有。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铁器牛耕逐渐推广 B、部分行业工具已成体系 C、井田制度走向瓦解 D、官府垄断了手工业生产
-
11、西周时期东方地区部分封国呈三位一体的布局,有的形成三角形,如“卫——胙——凡”和“曹——毛——郜”;有的排成一条线,如“原——邗——雍”和“鲁——滕——郕”,如图所示。这一布局( )

西周时期东方地区的政治地图(局部)
A、拱卫了西周的东都洛邑城 B、加强了对东方地区的控制 C、为诸侯国的割据埋下隐患 D、不利于血缘和地缘的结合 -
12、美食与社会
炸鱼薯条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国民美食。犹太移民在16世纪将裹面油炸鱼的烹饪方式带入英国,而薯条则随19世纪初法国与比利时移民传入,两者起初作为街头独立小吃存在。1860年代,伦敦犹太移民开设首家炸鱼薯条店,两者的结合标志着这道菜肴的正式成形。
19世纪中叶,依托铁路网扩展、冷藏运输技术与蒸汽拖网渔船的支持,印度棉籽油、挪威鳕鱼构成全球化供应链,降低了炸鱼薯条的原料成本;廉价、高热量且便捷的特性使其成为工人阶层的饮食支柱;炸鱼薯条店数量激增,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等北部工业重镇成为店铺密集区。
一战期间,炸鱼薯条被政府列为战略食品。1928年,伦敦首家炸鱼薯条连锁店开业,采用标准化生产流程,单店日销1.2万份。二战后,部分英国公立学校将炸鱼薯条纳入免费午餐菜单。在鳕鱼战争(英国与冰岛争夺渔业资源)、英国脱欧和健康饮食风潮冲击下,店铺数量至2020年已经缩减至不足1960年的三分之一。尽管如此,炸鱼薯条在英国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在英联邦国家及欧美移民国家也有相当的认可度和普及度。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炸鱼薯条的发展历程。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黄震说“自本朝讲明理学,脱出训话”。但在这些说法中,理学是指义理之学,与辞章考据训诂相对待。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代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包括周程张朱的道学,也包括陆九渊等人的心学。明末黄宗羲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他所说的理学就是既包括程朱派的“理学”,又包括陆王派的心学。
——陈来《宋明理学》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蕴含在文学艺术、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反神权、反封建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者看来,人是主宰世界的“万物之灵长”,有权利也有能力追求现世的幸福。他们还倡导人民追求金钱,财富和荣誉,学习各种知识,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在人文主义思潮的熏陶下,教会的经院哲学和神学伦理的支配地位开始瓦解,它所导致的思想解放,为近代科学的诞生铺垫了深厚的土壤。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主要特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儒学复兴与西方文艺复兴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资本主义强权政治的产物,是战胜国为自身利益而作出的暂时妥协,并未解决存在于资本主义大国间和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间的矛盾,也并未从本质上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其构建的资本主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不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受压迫和剥削的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不断发起对帝国主义的反抗;被压制的德国不满该体系对其的制约,力图恢复和发展军国主义;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向外扩张使各国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打破了资本主义包围,不断发展壮大,作为资本主义新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接连遭受冲击。
——摘编自詹小美《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文化卷》
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以雅尔塔会议的决议为中心,包括二战中及战后盟国召开的所有重要会议发表的宣言、协定,如开罗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等。冷战结束后,学者多认为雅尔塔体系已经“崩溃”,但是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崩溃的只是两极格局。在规划世界和平与新的世界秩序方面,雅尔塔体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体系都全面。在雅尔塔体系内,超国家的国际行为体有效地捍卫着冷战后的“均势”与“和平”。
——摘编自李世安《从国际体系的视角再论雅尔塔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存在的矛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雅尔塔体系进行简要评价。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开创的政制称为周制,自商鞅变法后秦国采取的政制被称为秦制。信史记载秦国最早与周国同属于商王室的分封国,二者因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影响各自实施的政治统治形式。周制与秦制政治统治形式的区别在于分封制与郡县制、宗法制与地缘政治、据点统治与官僚统治等。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政制并非单一的秦制,而是秦制与周制混合的政治统治形式。
——摘编自吕承文《周制与秦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11—13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不仅是程度上的变化(如人口增加,生产普遍发展,对内、对外贸易增长等),而且是性质改变。政治风尚、社会、阶级关系、经济形式均与唐朝这个中世纪式的贵族帝国迥然不同,其基本特点已是近代中国的特点。
——摘编自法国汉学家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指出自秦汉以来秦制与周制混合形态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变”与“周秦之变”的异同。 -
16、20世纪50年代末,即使美国军方、能源部等机构强烈反对,总统艾森豪威尔仍然坚持同英国、苏联在日内瓦就禁止核试验举行会谈。但在会谈中,美国却时常提出令苏联为难的要求和主张,直到其任期结束,也未能签署禁止核试验条约。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美国( )A、国家内部多机构间的相互掣肘 B、对外政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C、尝试扭转冷战中所处劣势局面 D、力图维持本国已有战略核优势
-
17、“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未能调和新兴国家与传统强国的结构性矛盾,冲突持续积累最终引发规模空前的二战。这场战争历时8年,波及84个国家(地区)和20多亿人口,造成1亿多人伤亡,直接军费消耗1.3万亿美元,经济损失高达4万多亿美元。”据此可知,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在于( )A、应对经济大萧条带来的社会危机 B、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全球性蔓延 C、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倒逼秩序重构 D、构建永久和平的全球治理新体系
-
18、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版图迅速扩大。帝国内部民族众多、文化差异显著,管理难度急剧增加,原有的统治方式难以维系庞大帝国的稳定。为加强对帝国的统治,大流士一世( )A、实行行省制度 B、建立君主专制 C、推广希腊文化 D、创立多兵种部队
-
19、下表为1978-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情况,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总数(万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从业人员(万人)
构成(%)
从业人员(万人)
构成(%)
从业人员(万人)
构成(%)
1978
40152
28318
70.5
6945
17.3
4890
12.2
1985
49873
31130
62.4
10384
20.8
8359
16.8
1997
69820
34840
49.9
16547
23.7
18432
26.4
2006
76400
32521
42.6
19225
25.2
24614
32.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B、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化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C、国际市场的需求推动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D、政府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 -
20、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重庆、绵阳、遵义、安顺等地成为重点建设城市。大批东部工厂、人员西迁,部分高校也西迁或在西部建立分校,这一行动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才宣告结束。这一现象( )A、主要源于中苏关系交恶 B、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成部分 C、铸就“两弹一星”精神 D、增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