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下图是瑞典卓宁霍姆宫的中国宫外观设计和精美的内饰图,它于1766年建造,并于199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宫顶仿中国宫殿,宫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是18世纪自凡尔赛宫得到灵感的北欧王家居所的最佳样本。该建筑( )A、是西学东渐的重要成果之一 B、是十八世纪欧洲建筑风尚的代表 C、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于世 D、体现了文化遗产遵循的保护原则
-
2、《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在唐朝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经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为《霓裳羽衣曲》,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
3、“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铁器、丝绸、铸铁术、造纸术等先后西传,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等也陆续传入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推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影响了罗马下层民众的生活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4、“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工作职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球化使美国的劳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B、全球化造成全球就业秩序出现混乱局面 C、全球性就业统筹协调机构已经建立起来 D、全球化使各国劳工就业面临着激烈竞争
-
5、下面为印欧人早期(公元前3000—前1000 年)迁徙路线图。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音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中,其中与图中“乙”处族关的是( )
①广泛使用了马以及马拉战车 ②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③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④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6、14世纪,小乘佛数传入柬埔寨,改变了柬埔寨众多宗教平分秋色的局面,并一直占据主位。用于书写小乘佛教的巴利文也传入柬埔寨。这一局面形成反映了( )A、佛教在东南亚逐渐本土化 B、文化冲突导致佛教的分裂 C、佛教传播重构了族群结构 D、古印度文化影响力的扩展
-
7、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地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其实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A、东非文明深受周边文化影响 B、阿拉伯或波斯文化逐渐东非化 C、东非国家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伊斯兰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
8、苏东坡到杭州做通判时,有出版商印刷出版了他的一本作品集,叫作《苏子瞻学士钱塘集》,销量不错,不久又推出一部《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卖得也很好。这反映了( )
①印刷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②坊市的发展提高了文学地位 ③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④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市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③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1890年边疆扩张结束,美国的“西进运动”持续了近一个半世纪。……最初的移民中,既有南部的奴隶主,也有北部的土地投机商,但人数最多的还是猎人、矿工、牧民和农民。……随着社会的发展,东部人口越来越密集,土地基本被占用,机会自然也就减少。从密西西比河到太平洋沿岸,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随着西进推进,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大批农场被建立起来,公路、铁路的建设高潮也逐渐兴起。西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人们要忍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还得时常防备印第安人的袭击。……几乎每一次向西挺进的人流都踩着印第安人的白骨和血迹行进。
——整理自钱满素、张瑞华《美国通史》等
材料二
“走西口”是明清以来山西、陕西人民不断迁徙到西口地区(今内蒙古西部地区)谋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明清时期,走西口的主体主要是军队兵变士兵、蒙古人掳掠的俘虏、追求土地的农人等,逃避饥荒的流民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西口土肥水美,早期走西口的汉民也只向蒙旗交租,不向国家纳赋。走西口者大多春至秋回,当“雁行人”来回奔波于家乡和西口外的时候,他们的家乡只能是其祖籍地,这种观念并没有很快就随着逐渐出现的人口定居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口迁移规模日益扩大,西口也得到发展,至清末,“二百余年,耕凿相安,乡井是故,讼狱至县,差徭应县,虽日蒙疆,俨同内地”。
——整理自刘忠和《“走西口”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西进运动”相比,明清“走西口”人口迁移的主要不同。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
11、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在其2013年的著作《美元陷阱》中,称美元是“嚣张的霸权”,使美国得以“尽情享受由他国埋单的挥霍”。材料反映了( )A、美元和黄金的挂钩造就了其霸权地位 B、美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依旧掌握主动 C、美元霸权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D、国际汇率大幅波动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
12、从1710年到1795年,英国采用系统选种制。推广使用新肥料和农机,使得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科学培育和饲养牲畜,使羊的平均重量从每只28磅增加到每只80磅,牛的平均重量从每头370磅增加到每头800磅。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A、工业革命带来的进步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新式经营方式的采用
-
13、古巴比伦王国曾出台了诸多针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掺假伪造等不正当竞争现象的法律条文 。如《汉谟拉比法典》第 108条明确规定:"倘卖酒妇不受谷以为西克拉之费 ,而按超重的砝码收银 ,而西克拉之定率量比之谷物之定率量为低 ,则此卖酒妇应被检举。”这说明古巴比伦( )A、国家治理利于强化法律的适用性 B、立法思想蕴含着契约精神 C、法理内涵得到了有效补充和完善 D、市场管理注重物权的保护
-
14、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策略,动员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国际交往。1952年,以喜饶嘉措为首的中国佛教界,给日本佛教界赠送药师佛像,引起日本佛教界和民间的强烈反响,史称“佛教外交”。据此可知,佛教外交( )A、打破了外交的孤立局面 B、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C、拓展了独立外交新途径 D、根植于中日交流的传统
-
15、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作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和坚决执行抗日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等四项保证。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囿于形势暂时放弃民主革命领导权 B、制定政策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 C、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D、提出赢得抗战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
16、抗战部队中有大量的“地方军”,其中来自云南的滇军作战英勇令日军胆寒,被称为“南蛮兵”“猴子军”。右图即是滇军60军在某次战役中的进军示意图,对该战役评判正确的是( )A、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B、抗战初期华北战场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C、以破袭日军交通线为主要斗争目标 D、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
17、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这四个月中,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状况说明( )A、地方实力派全部背离清政府 B、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严守中立 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 D、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十分强大
-
18、《尚书》记载,“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春秋末期,《左传》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认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记载表明,春秋时期( )A、王权传承方式更动 B、民本意识已经出现 C、农民社会地位提升 D、仁政思想得到践行
-
1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清帝退位后,黄兴认为政治目标已实现,“将来政治竞争,但能以政见相折冲,不愿以武力相角逐”,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选举期间,孙中山专心从事实业建设,对国民党党务“一切不问,纯然放任”;黄兴则积极为国民党争取选票,并认为“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末由”。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黄兴主张“法律讨袁”,反对起兵,孙中山“格于众议,只好从缓发动”,后袁世凯欲武力镇压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在日本,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继续发动式力革命,黄兴主张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地反对袁世凯。
——摘编自李新总编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的政治分歧及其后果。 -
2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1年3月,摩洛哥非斯地区爆发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起义,法国派兵镇压。德国出面干涉,7月1日派军舰到摩洛哥阿加迪尔港,引发阿加迪尔危机。由于担心德国获得摩洛哥沿岸港口并建立海军基地,英国于21日发出警告,强调英国是处理国际事务不可或缺的角色。英国海军进入战备状态,总参谋长访问法国并视察德法边界。在英国强硬态度面前,德国同意与法国妥协,摩洛哥由法国“保护”,法国向德国转让法属刚果部分地区。11月底,德国军舰驶离阿加迪尔港,危机结束。德国对此十分失望,决心在下一次“考验”时不再退缩。同时,英法同盟的实质合作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徐弃郁《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阿加迪尔危机中的立场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加迪尔危机对德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