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知识,围绕“人类文明的交流”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后,生产能力则加速翻倍。宣告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时代。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运动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两者在思想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以往神学神权的枷锁中慢慢挣脱出来。而启蒙运动则使人们的理性光芒无比耀眼,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对于人们的理性自信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启蒙运动后,人性的复归伴随着各种相关理论得到了众多的实践,理论渐渐变为行动,思想渐渐变为现实,社会结构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神权已经从政治舞台中心退去。可以这样说,文艺复兴将人们的思想带回到了彼岸世界,但是并没有真正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宗教改革运动将人们的思想和世俗权利带回到彼岸世界,但是依旧没有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而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彼岸世界。
——摘编自涂文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彼岸世界”的理解。 -
4、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和大公司联手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美国对该地区经济的扶植 B、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C、摆脱了殖民者的旧有统治 D、抓住了产业结构调整机遇
-
5、到独立前夕,非洲国家几乎全是单一经济,是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或矿产品的出口国,形成了许多“花生之国”“棉花之国”“可可之国”“铜矿之国”。宗主国几乎都在非洲设立了自己的金融机构,还对殖民地民族工业百般打压。非洲地区的这些状况表明( )A、殖民统治导致了非洲国家的贫困 B、门罗主义使非洲成为美国殖民地 C、非洲的民族独立斗争缺乏外部支援 D、非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
6、与1951年至1955年相比,苏联1961年至1965年的粮食年平均产量增长近50%,肉类的年平均产量增加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增加70%以上。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A、赫鲁晓夫改革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美苏关系缓和 D、斯大林模式的活力
-
7、1996年2月15日,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50周年之际,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的隆重纪念仪式上,再次按动了这台已沉睡了多年的庞大电子计算机的启动电钮。当年这台机器的问世( )A、得益于实行国家宏观调控 B、使科学与技术开始结合 C、推动了新科技革命的出现 D、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冷战
-
8、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头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
9、1920年,英国输入印度的纺织品减少了25%,有25000人放弃了政府的官职和爵位。仅1921—1922年,工人罢工674次,参加人数达百万以上,共损失劳动日1095万多个。许多地区都发生了新的农民运动,农民进攻地主的庄园,和不合作运动的参加者一起举行群众示威游行。据此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A、基本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地位 C、具有彻底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D、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10、《凡尔赛和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对德国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A、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束缚 B、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德国成为二战爆发的策源地 D、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
11、1878年,探险家斯坦利从刚果回来后出版了《穿过黑暗大陆》,并在欧洲商会发表演说,提到刚果河流域的居民众多,只要稍微改善一下他们的穿衣习惯,曼彻斯特纺织机器昼夜开动也将供应不上。这一言论在欧洲引发强烈反响。斯坦利的演说( )A、促成列强召开柏林会议 B、引发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 C、刺激列强加速瓜分非洲 D、意在变革非洲的生产方式
-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农业生产部门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国内的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损失 D、民主政治有了充分的发展
-
13、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但很悠闲。现在,生活节奏变快了,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如1880年,英国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是史上第一次有国家采取了全国统一的时刻表,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反映了( )A、时间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经济管理 B、人类生活会受到科技发展的制约 C、城市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变化主因 D、改变计时方式表明议会权力膨胀
-
14、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在位期间(1446—1455年)大量收集书籍,奠定了梵蒂冈图书馆的基础,他还聚集一支学者队伍,从事包括基督教和异教作品在内的所有希腊作品的拉丁文翻译。其举措( )A、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B、遏制了宗教异端的发展 C、稳固了教皇的社会地位 D、反击了宗教改革的攻伐
-
15、有学者评价封君封臣制道:“多层分封且土地零散,封君很少能收回土地;所以封土实际成为可继承、可转让、可买卖的私人财产和世袭领地。”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古西欧( )A、封君封臣存在双向权利义务 B、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加强 C、封君政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 D、存在分裂割据的制度隐患
-
16、公元前6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流动的王权”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这反映出( )A、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 B、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C、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 D、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17、如图是一座巨大的玄武岩石碑,上方的浮雕展现了汉谟拉比从太阳神沙马什那里获得王权的情景,浮雕下方刻着上千行的法典条文。该石碑( )A、宣扬了神意立法的政治理念 B、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 C、融合了征服地区的宗教习俗 D、见证了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属性的体现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国家意志与民众智慧结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紧扣图1—图4间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命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国际法虽然确立了国家主权独立,平等等原则,然而“非文明与半文明”的殖民地、附属国却无法享受这些原则的保护。在欧洲大国的主导下,近代国际法确立起保护关系,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列强殖民扩张和统治的重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常大毅《从法的性质看国际的本质》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法律”,应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际法领域的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被废除。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获得极大发展,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订立了大量国际法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公平、合理、互利”为原则,并推动制定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规。为协调对太空的利用,各国还订立了《外层空间法》。国际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摘编自谢晓庆《论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