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大运河(宁波段)/三江口
“海外杂国,贾舶交至”
——(南宋)《四明志》
图2:萧甬铁路慈溪(今慈城)火车站
1910年,浙江绅商倡募股款,抵制清廷与英国签订的借款合约,清廷迫于压力,由商办浙江省铁路有限公司兴筑萧甬铁路。
1913年,宁波至曹娥段完工。
1937年,萧山至曹娥段铺通。
1938年,为防日军进犯,拆除萧甬线轨道。
1953年,萧甬铁路重建,1959年全线通车。
——摘编自钱起远主编《宁波市交通志》
图3:2023年宁波公交网络示意图
宁波建设“八横八纵”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并以绿道串联起沿线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号召居民绿色出行,缓解核心区域拥堵压力。
——摘自“浙江政务服务网”
根据材料提取关联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通与社会变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年),一些封建贵族结成“公益同盟”,反抗国王。路易十一用战争与外交手段摧毁了贵族同盟,收回了不少贵族领地。1491年,查理八世又通过联姻合并了布列塔尼。至此,法国领土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轮廓初步确立。与此同时,封建地主制逐渐取代了封建领主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经济关系上的差异性渐渐缩小。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已经觉醒,民族文化发展。路易十一时,不仅军权、财权在握,而且疏远大贵族,从社会下层选拔贤能之士为官,设立行省高等法院,强化了统治体系。在他的统治之下,三级会议仍然召开,但一切都仰承他的意志。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法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节录)
时间
重要事件
1330年
巴黎的法兰西岛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为国王语言,王权所在地巴黎的地区方言演变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际用语。
1539年
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正式法令,要求王国内所有判决、任命、契约乃至遗嘱都只能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
1549年
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发表了《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提出要使法语从其他民族语言中脱颖而出,变得像拉丁语一样高贵。
1714年
《拉斯塔特条约》签订以后,法语成为了最重要的国际性外交语言,流行于欧洲所有的宫廷和使馆。此后,欧洲的一切国际条约都以法语书写。
1791年
以杜梅尔格为首的革命者成立了“法语爱好者协会”。他们认为,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1919年
英国和美国强烈要求《凡尔赛和约》不能只用法语,必须用英、法两种语言签署。迫于形势,法国最终同意。这是欧洲第一次用英语签订国际条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
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建立“法语(国家)共同体”的设想。法国政府成立“保卫和推广法语高级委员会”、设立“国际法语日”等,传播和推广法语和法国文化,扩大法语世界影响力。
——据汤晓燕《16至19世纪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地位的变化》等整编
材料三 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从“二元政治格局”走向“一元政治格局”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14-20世纪法语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并分析法语在法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建交的影响,并谈谈中法建交对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启示。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摘录(1941年5月1日中共边区中央局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
(一)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
(二)坚持与边区境外友党友军及全体人民的团结,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行为。
(十七)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十八)欢迎海外华侨来边区求学,参加抗日工作,或兴办实业。
——据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进行评析。
-
4、 16—18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为了带上中国姓名的韵味,他自称姓“利”名“玛窦”。在服饰方面,利玛窦改服儒士长衫,以优游于士大夫群中。洞悉中国内情的利玛窦深知,要使被中国人视作“旁门左道”的天主教真正植根于中国土地,最要紧的是和学术阶层相联络,有必要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优游于士大夫群中”的方式与目的,并结合所学举出两例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成果。(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
5、 《国王们的蛋糕》(如图)是以19世纪欧洲某次会议为题材而创作的漫画。图中间举起一对秤的是英国,左侧的俄国陶醉在“欧洲救世主”的赞誉中,右侧的法国领土则被划掉了一部分。该漫画反映的这次会议( )A、确立了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B、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 C、实质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分赃会议 D、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
6、 图为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据此可知( )A、中国对外贸易呈现明显优势 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发展 C、贸易种类以工业产品为主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
7、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 )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 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 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 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
-
8、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商务》篇中指出:“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郑观应的这一主张( )A、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利于改变重农抑商的传统 C、提倡发展贸易与西方进行商战 D、阐释了洋务派的求富思想
-
9、 如图为在汉代的基础上改建的北魏都城洛阳,城中心有很大的宫殿区,有网格状的街道以及不同的区划。城市分成两部分,包括仅限官员活动的政治区域和由政府管理的市场与居民区。据此可知,北魏( )A、城市营建开始形成制度 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重视 C、城市实行市坊分离制度 D、佛教发展决定都城规划
-
10、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主张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即“怀特计划”;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即“凯恩斯计划”。二者的主张( )A、最后“怀特计划”取得胜利 B、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构建 C、导致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D、体现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11、 如图为“近200年美国移民数量与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近200年间北欧和西欧移民始终是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B、世界大战和经济“滞胀”危机使美国移民数量跌至波谷 C、二战后美国移民结构伴随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改变 D、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使美国形成了趋于一体的移民文化
-
12、 欧洲“黑死病”过后,由于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缺乏,改变了原来对领主有利的形势,农民不再争出高价来承租土地,而是向领主提出自己的条件,广泛的农民运动在西欧爆发了,结果是农奴逐渐获得了自由身份,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反映“黑死病”( )A、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分化 B、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冲击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
-
13、 史书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某史书在深入调查各族人民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探究了希腊人和异族人以及异族人之间纷争的起因和过程,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关于该史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希腊神话诸神为故事主角 B、其作者首创了“历史”一词 C、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D、描绘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场景
-
14、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建立了300多个政党、社团。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试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C、军阀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D、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提高
-
15、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更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观察如图,对如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A、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 B、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谈判
-
16、 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政府的中枢不断因势演变,下列史实填充正确的是( )A、①尚书台②刺史③四夷馆 B、①大鸿胪②内阁③军机处 C、①内阁②军机处③都护府 D、①尚书台②内阁③军机处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年美国排队领取免费午餐的人
1931年日本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新闻报道
1930年苏联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1937年意大利加入德日组织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请提取以上图片的信息并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做一简要描述。(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8、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分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 -
19、苏联(俄)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系列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基于当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状况,肯定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基本完成之后,斯大林肯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斯大林在谈到这时候的商业特征时说:“苏维埃商业是没有大小资本家参加的商业,是没有大小投机分子参加的商业。这是特种商业,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只有我们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制度发展条件下才实行的商业。”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谈不上对外开放。在70年代初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虽然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前几年,它的一些重工业部门产量仍居世界首位,但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则非常落后。由于其传统的产业部门得不到高技术的支持,1976年苏联每亿度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
——摘编自伏广存《冷战与苏联解体关系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为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实行的经济政策。概括斯大林所说的苏维埃商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20世纪70—80年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两年后,新中国诞生。两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摘编自《中国睦邻史》
材料二 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所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相同的国际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