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千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勣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长城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具体做法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进而达到“赋税平”。就当时的财政征赋制度而言,这一举措无疑是一种创新,它对打击隐瞒田产逃避纳税的封君、贵族们的利益,增加国家财政的收入,提高秦国综合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新制”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推行“新制”的意义。
  • 3、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于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据此可知,市易法(     )
    A、大大缩小宋代社会贫富差距 B、体现出政府运用政治手段干预市场 C、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 D、客观上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 4、研究表明,北宋九朝共有72位、97任宰相,任期在1—2年的共有45任,占总数的46%,1—3年的共有63任,占总数的65%,也就是说,北宋宰相的任期大多是在3年之内。这一现象(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B、意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D、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
  •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如刘徽、祖冲之父子、赵爽等,他们的科学研究带有一种自由自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式的探讨,具有一种“非实用”、重理论的趋向。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条件是(       )
    A、国家文化政策的开放 B、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C、多元文化的互动交融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 6、唐初推行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朝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B、小农经济逐渐走向了瓦解 C、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 7、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创立,被誉为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突破性进展”。这主要表现在(     )
    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8、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予相应官职。由此可推知,这一制度的颁行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曹魏统一北方 C、保证官员廉洁 D、提升寒门庶族地位
  • 9、某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是西汉张衡的候风地动仪 B、属于一种水利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唐朝江南地区水田推广
  • 10、据《隋书·长孙平传》记载:“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由此可见,隋朝设置义仓(     )
    A、目的是解决财政的困难 B、成为统治残暴的例证 C、要求百姓按时缴纳租调 D、具有鲜明的官方色彩
  • 11、《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材料说明孝文帝
    A、认同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 12、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     )
    A、大量保留中原文化 B、社会矛盾逐渐消除 C、百姓常与中原往来 D、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 13、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可以发现我们的先民有过“兼爱、非攻”“礼运大同”“庄生梦蝶”“归墟五神山”之类美好的理想或奇妙的玄想,唯独难以找到海外扩张、征服世界的狂想。学者意在说明我们的先民追求(     )
    A、和平自守 B、一统天下 C、修身齐家 D、抵御外侮
  • 1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德不孤,必有邻”,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荀子主张“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这些主张说明他们都(     )
    A、推崇等级森严的周礼秩序 B、主张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 C、强调道德教育和制度惩戒 D、重视思想建设和道德规范
  • 15、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16、殷商卜辞中发现了“妇妌(武丁的王妇)受年(即农田丰收)”的记载,有史家据此推测殷代王妇必有独立的封地,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其他王妇“受年”的卜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卜辞仅表达愿景,不能反映历史真实 B、孤证不立,该推测存疑 C、文献史料主观性强,该推测不成立 D、实物史料价值高,该推测可靠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延刻意奖励文学,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化学地质、机械、土木工程、建筑、医学、制药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
  • 18、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中写道:   “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材料强调罗马法(     )
    A、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 B、确立封建社会立法原则 C、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具有与时俱进时代特点
  • 19、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登载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材料中“我”能获得自由的关键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平等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B、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根除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念 C、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为人们提供了法律保障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保障了妇女们的参政权利
  • 20、北洋政府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选官制度的相同点是(     )

    ①文官考试开始步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②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考试分类初步体系化、内容专业化④甄别不经考试,助长了腐败之风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上一页 175 176 177 178 1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