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针对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积弊,下图中历史人物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主张。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积弊是( )




蔡元培 胡适 鲁迅 陈独秀
A、重农、抑商 B、闭关、 自大 C、割据、混战 D、专制、 愚昧 -
2、以下是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 )
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
A、辛亥革命提高国家认同 B、革命党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C、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 D、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 -
3、下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
年份
书目
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1896年
《西学书目表》
259种
73.6%
93种
26.4%
1900—1904年
《译书经眼录》
164种
33.4%
327种
66.6%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4、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共派出从军记者114名,还有15名画师、摄影师。战争爆发后仅一个月,17名西方记者即获得了随日军采访的许可。当时清政府几乎没有随军记者,且不允许西方记者采访。晚清政府的做法( )A、有效保护了军事作战秘密 B、维护了天朝上国的形象 C、主动适应世界潮流的变化 D、侧面反映国家体制落后
-
5、1842~1850年清朝官员的860件涉外防务奏折中,只有2件奏折希望朝廷“防维”“逆夷”和“借江宁为战场”,其余普遍主张“羁縻”“抚夷”最终即可实现“四海晏然”。材料说明( )A、国人维护主权意识强烈 B、中国尚未开眼看世界 C、官员普遍关心国家存亡 D、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
6、清初思想家唐甄认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死刑次之,盗贼次之⋯⋯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他意在( )A、减轻民众负担 B、保护小农经济 C、推行农商皆本 D、稳定社会秩序
-
7、南宋时,租佃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租佃经济的主体是农民,其中既有占有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半自耕农,更有不少主要靠租种土地生活的贫下户及完全没有土地的佃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人地矛盾尤为突出 C、土地买卖的盛行 D、南北政权攻伐不断
-
8、如表为1871—1889年留美学生归国后的职业方向统计。该表格的主题是( )
职业/职务
人数(人)
职业/职务
人数(人)
职业/职务
人数(人)
职业/职务
人数(人)
国务总理
1
海军军官
14
铁路局长
3
经营商业
8
外交部部长
2
军医
3
铁路官员
5
政界
3
公使
2
税务官
1
铁路工程师
6
医生
3
外交官员
13
海关官员
2
冶矿技师
9
律师
1
海军元帅
2
教师
3
电报局官员
16
报界
2
合计
99
A、清末新政时期留学之风勃兴 B、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C、社会转型中近代教育的嬗变 D、中学西学相互贯通融为一体 -
9、南宋时文人刻书蔚然成风,书籍流行,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赢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大一统的社会局面 B、科举制度创立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印刷业的发展
-
10、下面是对元朝某机构的描述。该机构是( )
●四大中央政府机构之一
●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
●其职能相当于行省机构,故在吐蕃地区不另设行省。
A、中书省 B、巡检司 C、宣政院 D、宣慰司 -
11、依据如表内容,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
民族
政权
制度
契丹
辽
中央“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汉制待汉人”,地方州县制与部族制并行。
党项
西夏
仿宋设中书、枢密、三司分管行政、军事、财政,又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地方州、县官员多由部族首领充任。
女真
金
中央沿袭唐宋制度,地方以猛安谋克制管理游牧部族,以州县制管理汉人。
A、完成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 B、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C、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扩展 D、注重本民族先进制度的保留 -
12、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方田均税法,由方田和均税两部分组成,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丈量土地,依据方、庄帐籍,检验土地肥瘠,划分五等,依等规定税额。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诡名(虚立名户假报户籍)挟佃者,都予以合并改正。此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A、合理分配纳税负担 B、完善国家经济体系 C、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D、严厉打击不法商人
-
13、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精简政府机构 D、实行两税法 -
14、 唐代前期政事堂议事,对担任宰相的人数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多则十几人;唐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有史记载“唐制,宰相四人”,宰相数量基本固定和逮中。这一变化( )A、平衡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效率 C、扩大了政事堂的政治权力 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
15、 受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灾异发生时君主发表“罪己诏”在汉武帝时形成了制度。孝文帝是北魏时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这说明北魏( )A、君主权力受强力制约 B、灾异现象多于西汉 C、治国理念受儒学影响 D、天人感应思想形成
-
16、下图分别为某一朝代初年和后期的行政区体系。

前后的变化反映出( )
A、地方治理体系更加便捷高效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 C、全国行政区划制度完全统一 D、经济发展促进行政体系变革 -
17、 战国中期,“他”在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天下盼望统一的形势下,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有学者认为“他”的思想主张是一个整体,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并制作了下图。据此判断,“他”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
18、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产生了金属货币,并且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发展,出现了逐渐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B、分裂割据的变局 C、铸造技术日渐成熟 D、统一进程的加速
-
19、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大门 B、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特点 C、建立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与内地密切联系的一部分,中国边疆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古代历代统一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辨其流脉,不外乎两种:一是“因俗而治”,一是边疆内地一体化。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上述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边疆治理策略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边疆治理政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