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交会,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送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外贸易较发达的时期。宋元统治者为了取得海外奇珍异宝并征收外贸税收以助国用,积极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朝贡”“官本船”为名的官方贸易,凡属官方贸易的货物,免交商税;另一种是民间贸易往来,主要港口如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温州,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商舶,征收舶税,收买舶货。
——摘编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对外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但在汉初,对秦的边疆治理思想多持批判态度。例如,陆贾提出,“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其意指休养生息,边疆无为。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元帝以后随着儒生大批登上政治舞台,经学极盛时代的开启,回到夷夏之防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
材料二 两汉在西北方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秦汉时期边疆政策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边疆治理的影响。 -
3、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编撰成书。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打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 B、有效地抵御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 C、扩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来源 D、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
4、 在南宋都城临安府,小商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看的,其方式都是“歌叫关扑”。所谓“歌叫”,就是用唱腔来叫卖,吆喝出来如同唱歌。至于“关扑”,则类似于有奖促销。这反映出宋代( )A、城市商业的发展 B、市民文化的丰富 C、经营模式的突破 D、音乐艺术的革新
-
5、 《金史》载:“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到1138年,实行“天眷新制”,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同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全面实行汉官制度,制定礼仪,从而结束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据此可以说明( )A、单一的汉法制度导致了金朝逐渐衰落 B、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加速封建化进程 C、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已经被彻底废除 D、封建君主集权在金朝达到了新的高峰
-
6、 宋朝强化了父母给女儿准备嫁妆的义务,以及女儿嫁到夫家后依然有支配嫁妆的权利。如果妻子和丈夫离婚,可以取回嫁妆。这折射出宋朝( )A、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B、经济发展影响传统观念 C、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D、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
7、《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某一农学著作评价是“于农圃,衣食之法纤悉毕备,又文章古雅,援据博奥,农家诸书,无更能出其上者”。关于这一著作表述正确的是( )A、体现出中华农耕文明领先于世界 B、对传统科技工艺领域进行了总结 C、凸显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 D、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
8、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句,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B、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
9、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这一政策( )A、激化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B、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
10、 史载,贞观十四年八月,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平定高昌(今吐鲁番地区),置西州;九月,在西州进行普遍的户口和土地调查。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户籍残卷上,有“小男”“小女”“丁寡”“课户”“不课户”等字样。据此可知,唐初( )A、两税法已推广到西北地区 B、政治统一促进了人口迁移 C、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D、朝廷强化了对吐蕃的管控
-
11、如图是在洛阳出土的隋朝官方粮仓——含嘉仓(第160号仓窖)。据统计,含嘉仓有粮窖约四百个,每个粮窖可存放多达五十万斤粮食。含嘉仓的发现可以说明,隋朝( )
A、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B、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 C、国力雄厚财政充裕 D、穷奢极欲以致民不聊生 -
12、 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门阀政治( )A、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激化了士族之间的矛盾 C、推动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D、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
13、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享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内迁的进程 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
14、 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
15、 西周时期,天子率领百官扶犁亲耕成为国家大典,所谓“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周人允许殷商遗民经商,但周人子弟绝对不行,只能进行农耕。这表明西周时期(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注意笼络殷商遗民 D、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
16、《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的流行范围,已经涵盖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时,各地区的花瓣纹彩陶又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整个文化区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组成的史前中国之花。这说明早期中国( )A、“花心”文化向“花瓣”扩展 B、文化呈一体多元发展并相互交流 C、中原文化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地位 D、文明时代始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
17、下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陈独秀
孔子
董仲舒
毛泽东
魏源
朱熹
黄宗羲
邓小平
李鸿章
老子
梁启超
胡适
韩非子
孟子
严复
王阳明
墨子
顾炎武
孙中山
康有为
请从表中选取3~5个相关联的历史人物,围绕其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方向,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列出所选人物,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洋军阀集团以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列强为其依靠,即它除了努力强化其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军事力量外,还需要借助外国势力的支持。在外交上,历届北洋政府都依赖外援及接受不合理义务,再与英、美、日等国或明或暗地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勾结。历史和地理原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无力东顾所留出的空档,致使北洋政府与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而日本从各方面对中国的操纵与影响,在这一时期表现得也极为明显。而列强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在华利益,维护其势力范围,也以经济援助和政治干预等不同手法与北洋政府进行交易。一方面,北洋政府被迫实行的开放性外交引进了外国资本、商品和科学技术,同时也间接引进了西方文化,这些均有利于北洋政府摆脱财政危机和中国民众思想素质的提高,对中国民族主义发展起刺激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外国得以控制中国市场和财政,操纵金融和海关等经济命脉,使中国更难以收回已丧失的主权,致使多次外交交涉均因国力不足而宣告失败。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开放性外交是适应近代国际政治环境必然要求的。
——摘编自王溶《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浅析》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开大学历史系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
材料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选自洪亮吉《意言·治平篇》
(1)、 指出材料一中清朝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分析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并概括材料二中提出的具体应对措施。(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
20、 民国初年,政府在经济领域颁布了多项法规,如1914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所法》开创了近代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制度,同年的《国币条例》统一规定了国币标准,然而,这些法规的落实情况成败参半。据此可知(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B、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政局的动荡制约了经济发展 D、实业救国思潮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