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和平与发展。
材料一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
材料二
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
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
——(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对材料三加以解释。 -
2、英国与印度。
英国关于印度的法案
法案名称
部分内容
东印度公司特许状(1600)
东印度公司为法人和政治实体,选举产生理事会和总督,可制定法律;依法在东印度地区获得土地、租金,享有自由、司法、特许经营和继承权等
东印度公司法案(1773)
提高孟加拉总督地位,统管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业务,成立由4位英国委员组成的参事会进行辅佐;设独立于总督的最高法院,由英王任命英国人担任法官,批准总督颁布的法令
东印度公司法案(1784)
东印度公司的政治事务由英王任命的6人委员会监管,东印度公司负责商业经营;总督由公司董事会推荐,经英王许可后任命
印度政府法案(1858)
东印度公司的权力、领地和财产等转归英王,英王为印度国王(后称皇帝);设印度事务部,由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领导;英王任命印度总督,作为其直接代表统治印度
印度参事会法案(1861)
总督任命6~12人为总督参事会额外委员,其中非官方委员不低于6人;额外委员只能参加参事会立法会议,参与制定法律和法规
印度参事会法案(1892修订)
居住在印度的人均可任额外委员;经总督授权批准,立法会议讨论总督的年度财经报告、提出质询;不懂英语的委员可以请人代为发言,议案翻译成印度语言
印度政府法案(1919)
总督参事会6名成员中3名为印度人;立法会议从参事会中分出,设上下两院,下院145名议员中104名从居住在印度的人中选出,上院60名议员中33名由选举产生;议员可以对部分预算进行表决
印度独立法案(1947)
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废除英王印度皇帝称号,取消印度事务大臣办公室;英国法令在印、巴不再有效(注:1950年总督及总督办公室撤销,英王不再任印度国王)
(1)、上述材料体现了英印关系的变化。选择两个不同标准,完成两种阶段划分方案,并分别说明理由。(2)、结合所学,简述印度是如何迫使英国改变对它的殖民政策的。 -
3、经略海洋。
材料一
孙中山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
(依据1921年《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原图改绘)
材料二
新中国与海洋相关的文献及内容(部分)
1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
1982
第六个五年计划:积极开展海上石油的对外合作勘探和开发
1996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阐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战略目标、基本对策,以及主要行动领域
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
2003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2022
中共二十大报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材料三
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及成就示意图(部分)
依据材料,评析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
-
4、城与都。
材料一
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材料二
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
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线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
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评价“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性。(2)、说明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5、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6、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B、“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C、“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D、“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
-
7、透视法是15世纪欧洲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理论,又称“数学透视法”,在绘画和浮雕创作上掀起划时代的技法革命。哥白尼曾说“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伽利略也说他发明天文望远镜受到透视法的启示。由此可见( )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
②透视法理论的出现标志欧洲近代科学兴起
③艺术理论和实践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发展
④透视法成为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8、2008年,时任希腊总理在一个拜占庭艺术主题展上致辞,强调拜占庭的遗产“不但被欧洲人分享,而且也为其一度覆盖的三大洲民族的公民所分享”。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①拜占庭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②基辅罗斯的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③拜占庭文化被奥斯曼帝国全盘接受和传承
④《查士丁尼法典》推动了近代欧洲法律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9、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
①行业种类多样 ②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③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 ④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
11、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
12、《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 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
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 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
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13、《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
14、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地丁合并征收 ②丁银数额固定 ③百姓赋役免除 ④人身束缚加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15、《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理至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总结性类书
②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
③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条件
④《永乐大典》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6、“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
17、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8、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代四海一家,是一个包容汇聚的时期,中外变流日益繁盛,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都取得了灿烂成就,科技蓬勃发展,宋代以文立国,“市民文化”日益勃兴,艺术创作革新兴盛,科技发明创新活跃。宋代文明是唐代文明的历史延续,同时也有内在超越。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从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要有“坐标”,横向有彼此文明的接触,联系和影响,纵向有沿着时间发展的轨迹。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工具是一种标志,就像里程碑,告诉我们从这一站到了另一站。人类最早大规模使用的金属制品是青铜。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总的来说,西亚的青铜器要早于中亚和中国。卜辞与考古资料的信息,透露出商王国与欧亚草原文化的广泛联系,商以来的铜镜、铜刀和马车,从纹饰和工艺上看,很多都能看出西亚和草原文明的影响。那么,中原的青铜技术是不是外来的?目前的考古发现,还不支持我们斩钉截铁地作断言,只能说中原的青铜技术有受到外来技术影响的很大可能。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等
材料二
“全球史”意在寻找一个笔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是一部“从中国历史的角度,问题和视角去看全球”的著作,其内容包括物质,商品贸易的往来,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人民包括海陆的移民,战争怎样造成人口和族群的移动,自然(包括疾病,气候和灾难)如何影响了人类的历史等。其中”食物”一章的主要目录如下:
何以果腹:食物的全球史
第一节:从狩猎到农耕:粮食的传播
第二节:丝绸之路上的食物流转
第三节:食物全球史上最亮眼的一幕:哥伦布大交换
第四节:四百年前没有川菜:那些刺激性的食物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考古发现在场史研究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写出青铜器最早发现的区域,并概括其大规模使用的意义。(2)、阅读材料二,参照“食物”一章,根据所学知识,以13世纪以来的移民为主题,编写一个章节目录。(要求:时空逻辑清晰,表述涵盖史实,包含四节子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