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学者研究指出:“唐人修《晋书》,南北(朝)《史传》,于名家书法,或曰不善隶书,或曰善隶书,或曰善草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对此理解合理是(    )
    A、王羲之因唐太宗推崇其隶书而称“书圣” B、王羲之最初因《兰亭序》成就书坛地位 C、魏晋以来隶书始终居于正宗的地位 D、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基本完备
  • 2、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中说:“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变态”主要表现在(    )
    A、门阀政治强化专制皇权 B、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 C、少数民族开始袭扰中原 D、佛道盛行,儒学失去主流地位
  • 3、 《华阳国志》记载:“(秦始皇)辄徙其豪侠于蜀,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汉武帝时则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以上材料反映出(    )
    A、盐铁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B、盐铁官营政策巩固了西汉统治 C、私人经营导致政府控制力衰微 D、 朝代更替后政策必然发生改变
  • 4、 西汉萧望之曾借昭公三年出现雨雹、而后季氏专权的故事来解读雨雹现象,借此批评专权的霍氏,结果得到宣帝赏识;而夏侯胜以武帝在位时灾异频现说明其德有亏为由,反对宣帝为武帝立庙乐,最终受宣帝处罚。这说明(    )
    A、西汉时期君主专制不断走向强化 B、君权神授思想成为政治主流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官员直言敢谏 D、政治斗争工具的效用受皇权影响
  • 5、 巴人是南方的一个重要族群,在春秋战国时被中原鄙弃为“西南蛮夷”,“西戎之国”。秦国统一全国后,非常重视对巴的管控。根据所学判断推测,秦朝为加强管控采取的措施是(    )
    A、移入居民,徙六国豪强充实边疆 B、设置州县,地方长官由政府任免 C、修筑长城,防止少数民族的入侵 D、怀柔政策,借儒学实现文化融合
  • 6、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只有礼法仁义才能“化性起伪”,使人改恶向善。这折射出荀子(    )
    A、背弃儒家基本主张 B、为贵族政治做辩护 C、最早提出以法治国 D、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 7、 “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这则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吴越矛盾迅速激化 B、齐桓公率先称霸 C、韩赵魏商业的发达 D、都江堰利在千秋
  • 8、 关于“共和行政”,存在两种不同记载或表述:一是“共伯和行政”,即共伯和代行王政,类似记载既见于《庄子》《吕氏春秋》;二是“周公、召公行政”,主要见于《史记》。《中外历史纲要》(上)采用的是(    )
    A、上述较早文献的记载 B、上述较晚文献的记载 C、未采用上述文献记载 D、上述文献的综合记载
  • 9、 据学者推算,良渚古城城垣、外城以及大型水坝坝体,加上莫角山高大堆筑台基的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如每年出工30万人,则整个工程需建造110年。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    )
    A、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B、城市建设水平领先 C、社会动员能力较高 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建立太平天国,前期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曾颁布《资政新篇》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成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末

    戊戌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1931年—1945年

    抗日战争

    14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党派、各政治力量共同抗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依据材料,提炼上表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主题,任选一个历史事件加以分析说明。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确立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着力拉拢士人。宋太宗时期开始大规模地开科取士,广泛吸纳读书人参与宋朝政治,激发了宋朝人读书求学的热情,社会上兴起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育随之大兴。宋仁宗时初步恢复了从太学、国子监到州、县学的官办教育。到宋徽宗朝,在学人数有二十一万余员。民间创办的私人书院在宋朝也大行其道,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教育还出现了一个重要趋势,那就是南方的文化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了,南方读书人考中科举的人数也大大超过了北方,这种现象甚至一度引起了北方官员的不满。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大都围绕科举考试来安排教学,故其教学内容偏重经学、诗赋,铸就了中国应试教育的传统。发达的宋代教育,为“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局面的出现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陈振《宋史》

    材料二 晚清时期虽在兵燹之中,却相当重视教育对于富国、强国的积极作用,进而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从某种程度来说,晚清时期的教育比社会一些其他领域更早地踏上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晚清时期,教育近代化变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国,从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由于教育近代化的被动性,变革是非系统且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的演进,既有传统文化的自觉,也有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由于无法真正地充实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学为体”便聚焦在维护皇权统治上,而非造就新人;“西学”在教育上的内涵、外延日益丰富,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变。“中体西用”的宗旨面临着“体用不二”的挑战,近代化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也产生了伦理危机,对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提出了挑战。道德体系及道德教育模式解构与建构的乏力,从社会伦理关系上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断裂。

    ——摘编自戴红宇、张荣伟《论晚清教育的变革与断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教育发展的趋势,并概述其出现的背景。
  • 12、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 )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l77

    147

    比例

    54.48%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推选产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 13、 下图所示为“市场”一词在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情况,其中该词在1993年出现频率较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4、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局部)内容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 15、如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如表),这反映了英国( ) 

    时间

    事件

    1863年

    议会颁布《酸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年

    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年

    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

    A、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社会治理的适时性 C、民主政治进步 D、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 16、下图是英国议会、内阁(首相)、英王之间宪政关系图,据此对英国宪政理解正确的是( )

    A、作为虚君的国王是无任何权力的 B、内阁不必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C、首相可以通过议会来掌握立法权 D、议会所有议员都是由英王任命的
  • 17、 雅典人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他们培养智慧,“是要给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亚里士多德说:“我们不应假想任何公民可私有,其本身,我们毋宁认为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
    A、民众应该主动参政议政 B、城邦民主意识深入人心 C、理性主义成为行为规范 D、公民具有家国一体观念
  • 18、 据记载,理藩院先后设有内馆、外馆、蒙古学、唐古特学、托忒(卫拉特)学、俄罗斯学、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机构。此外还派司员,笔帖式等官员常驻少数民族地方,处理特定事务,定期轮换。这说明理藩院( )
    A、负责管理全国民族事务 B、具有传统羁縻政策特点 C、管理国家的民族、宗教与外交 D、管理全国佛教藏族事务
  • 19、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史料记载

    出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

    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

    《颜钧集》第5卷

    A、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 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 C、伦理纲常为立法基本原则 D、统治者礼法结合的特点
  • 20、 观察如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相权由分散演变为相对集中 B、相权与皇权矛盾日益缓和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元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上一页 1268 1269 1270 1271 127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