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 17世纪末,英国的皇家图书馆是为国王提供寻求启迪的古典著作、教会文件以及神学政治等资料的大杂烩。18世纪,英格兰学术界的面貌发生变化,科学思想开始在大学校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大学需要稳定的图书供应,英国国家图书馆成立。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成立( )A、源于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B、推动启蒙运动走向高潮
C、促进英国学术面貌的变化 D、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
2、 英国学者西顿认为:“近代工厂制……包含了资本的使用、工人的集中、劳动的分工以及监管的运用……工厂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使用了能加快工作速度的机器,使用了能带动机器高速运转的动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技术变革带来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B、动力革命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C、工厂制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D、工业革命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基 -
3、 欧洲人最初认为烟草具有某些有益的药效。16世纪,抽烟和咀嚼烟草渐渐成为欧洲的风尚。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士认识到吸烟“有害眼睛、鼻子、大脑和肺部健康”,但烟草的人气依然节节攀升。这表明,烟草的传插( )A、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 B、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C、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D、推动了世界物种传播 -
4、 葡萄牙人以他们曾最早横渡印度洋为理由,提出对印度洋主权的要求。1609年,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根据各国间贸易发展的长期实践以及罗马法原理,驳斥了葡萄牙人的要求,论证了海洋自由的原则。该原则提出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葡萄牙的海上霸权 B、推动本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C、缓和西欧各国殖民冲突 D、增强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 -
5、 如图中的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时间:5-15世纪
国家:拜占庭、阿拉伯帝国、日本、德里苏丹国、摩加迪沙、玛雅、阿兹特克
内容:基督教、骑士文学、罗马法、种姓制度、印度教、金字塔、瞻星台、“浮动园地”A、多元一体文化格局逐渐形成 B、地理环境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C、整体世界的形成和持续发展 D、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
6、10世纪,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市政法规定,猪肉经营者购买、屠宰和出售猪肉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使用的度量工具必须经市政官检验合格,并“盖有市政官印章”;面包师也要“按照市政官所规定的制作面包的小麦的价格来决定所制作面包的重量”,他们的盈利受到严格的比例限制。这反映了城市管理者( )A、积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C、强化规范稳定社会秩序 D、严格控制市民行为 -
7、 如图是古希腊雅典伊瑞克提翁神庙南侧女像柱。建筑立柱被人物立柱雕像代替,所有的雕像都是希腊少女的形象,她们一条腿微曲,另一条腿支撑身体的重心,姿态和谐优雅、宁静秀美,衣褶和人体都统一在垂直的视线中。这种建筑风格( )
A、表明雅典女性社会地位高 B、深受当地农耕文明的影响
C、蕴含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 D、体现了专制主义政治传统 -
8、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将日常抽检与重点整治有机结合;企业应正当竞争,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文明诚信经营,确保产品质量,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圈;消费者应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辨假识假能力,理性消费、健康生活。这说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思路是( )A、严格市场准入 B、实现社会共治 C、完善法律法规 D、提高行业自律
-
9、 2020年6月,按照1:1比例复制的云冈石窟“音乐窟”在浙江大学正式落成,这是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它再现了“音乐窟”的石窟形制、精美造像,甚至连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都清晰可见。这表明( )A、文物保护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成为趋势 B、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C、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D、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
10、 如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据此可知,图书馆数量的变化( )
A、反映出右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B、满足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促进了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 D、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提前实现 -
11、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有这么一种现象:乡村小学毕业生不再回到村落,县城中学毕业生不再回到乡镇,省会专科以上学生不再回到县城,大学生不再回到原籍的省份,学成归国的学生更是群聚在四五个大都市。这与科举时代的中国社会大不相同。这种现象反映了( )A、列强文化侵略的历史必然 B、近代化中的乡村教育落后
C、近代教育变革的弊端凸显 D、近代城市与乡村社会断裂 -
12、 如图是发现于新疆若羌县米兰古城遗址中佛塔上的壁画(局部),画于2-4世纪,带有鲜明的希腊式犍陀罗艺术风格。该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亚欧游牧民族迁徙 B、中西方之间的直接贸易
C、佛教本土化的推动 D、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 -
13、 从目前已发现的两汉冶铁遗址来看,绝大多数遗址都在矿山附近,缺乏水力牵引,元朝王桢在其著作《农书》中对东汉杜诗创制的水排考证道:“去古已远,失其制度”,经过他“多方搜访”,才弄清楚。这说明( )A、汉代水排用于农业灌溉 B、古代水排技术尚未成熟
C、东汉水排制造工艺高超 D、古代水排未被广泛使用 -
14、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浸润了儒家人本的思想 B、重在处理医患关系
C、以儒家的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
15、 如图是良渚文化官井头遗址中出现的成组石构遗迹,水井、水池、排水沟的地势依次降低。由此可以确证这一时期( )
A、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B、进入了原始农业的阶段
C、出现了原始村落的雏形 D、产生了水利灌溉的技术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的区别
中国人大代表
西方国家议员
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
某党某派的代表,而且往往集中在少数党派
有各自的工作岗位,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宪法法律的贯彻实施情况有切身体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丰富而深入
脱离生产工作第一线,作为“职业议员”,往往结成拥有自身特殊利益的共同体
个人不能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直接去处理问题,而是通过会议等方式依法集体行使职权
竞选的时候向选民点头哈腰、好话说尽,而竞选成功之后则官气十足
——整理自张文显《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材料从宏观角度对比了现代中国和西方权力机关人员构成的差别,蕴含着有关现代民主制度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启示提炼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王亨利八世于1529年召集议会,讨论宗教改革问题。1530年下半年在枢密会议内形成以托马斯·克伦威尔为首的改革集团。1531年,亨利八世强迫在英国的天主教教士支付巨额罚金,理由是他们违反了“未得国王批准不许接待教皇使节”的所谓古老的法规。1532~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税收上缴教廷法》,要求英国主教的第一年薪俸、教区征收的什一税以及教会以各种名义征收的税,一律上缴给英国国王,禁止再上缴给罗马教廷。议会还同意由英王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需向教皇请示。1536年,亨利八世下令解散376所修道院;1537年,他正式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国发行。1539年,他还勒令被解散和封闭的修道院的修士还俗,发给生活津贴;并没收这些修道院的全部土地,一部分归王家所有,一部分赏赐给亲信及大贵族,一部分在市场上抛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意义。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善书(古代民间流传的劝人从善的书籍总称)于宋朝正式出现,盛行于明清。善书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圭臬,以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其伦理精义,亦杂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文义上的通俗性与操作上的简易性使善书大行其道,与戏曲、箴言及家礼等共同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道德秩序。明清时期,善书广泛流传,不论贫富老少、高低贵贱、都市僻壤,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受到善书的影响。善书的传播主体有善人、宗教界人士、职业传播者、家中长辈等。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封建士子也主动参与善书的传播活动。流行于民间的众多善书,大多于书末标明“欢迎翻印,以广流传”“欢迎翻印流通,公众自由取阅,功德无量”等字样,筹印善书的人们也免费赠送善书。
——摘编自颜湘君《传播学视阈中的明清善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善书的社会功能及明清时期善书传播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善书在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原因。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新政开始后,一些大臣明确主张将过去的书院改成学堂,学堂学生毕业后也可取得功名。不久,慈禧太后采纳了相关建议。1902年,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两年后,慈禧太后又命人修订章程,将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其上还有大学,并规定中小学堂的毕业生可以授予生员(秀才)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可以授予举人功名,而大学和通儒院的毕业生可以授予进士功名。随着这些措施在全国逐渐推广,科举制度的地位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琪《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材料二:1907年,沈家本在《类进呈刑律草案折》中指出:“将欲实行新律,必先造就人材。近年各省遵旨设立法政学堂,查叠见奏报,拟请明谕各督抚认真考核,力筹推广,务使闽省官绅均有法律知识,则一切新政可期推行无弊,实与预备立宪大有关系。”在清政府的明令推动下,全国法政学堂大量涌现。据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统计,宣统年间,全国有各类专门学堂共111所,在校学生20672人,其中法政学校有47所,学生人数达12282人,超过其他专门学堂人数的总和。
——摘编自周少元《晚清法律教育形式的转变:从职业教育到学堂教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清末学堂制度改革对科举制度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慈禧修订学堂章程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学堂制度建设。 -
20、1949~1957年,新中国除参加保加利亚等国家举办的展览会外,还参加了在法国里昂等地举办的国际展览会。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B、对外交往出现重大突破 C、坚持推行“一边倒”方针 D、全面奉行多边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