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6年8月,一位英国人在信中说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这个东方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得到另一种较好的政体……看来东方正从旧梦中觉醒,在中国,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排外运动……在埃及和北非,觉醒突出地表现为狂热行为的明显增加……这些动乱症状的同时出现太惊人了,不能完全归因于巧合。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确实正从其长久的睡眠中觉醒……” 

    ——摘编自【英】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国家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殖民者作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一中的观点。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中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阿克顿说过,“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民主政治的字典里,宽容、妥协、合作都是关键词”。 
    根据材料,结合17世纪以来的世界近代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4世纪到16世纪长达300余年的时间里,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冲击封建贵族统治的两大革命。革命之一的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而后传播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全欧洲。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不单单是文学艺术的复兴,而且是思想和科学的复兴。 

    ——摘编自孟节省、林雪原编著《西方文化漫谈》

    材料二 罗马教廷把下列书籍列为禁书: 

    书目

    作者

    生卒时间

    节选内容(观点)

    《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

    1473-1543

    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

    1483-1546

    观点: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这两部著作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的原因。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丰富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
  • 4、如图所示为1990~2011年世界不同经济体人均GDP增长率变化情况。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国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B、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向停滞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增强 D、经济区域的合作进程加快
  • 5、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这些做法理解正确的是,西欧各国(  )
    A、建立福利国家,增进人民福祉 B、抛弃自由主义,关注弱势群体
    C、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 D、协调民族矛盾,维护殖民统治
  •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具有不平衡性,非洲反帝斗争的领导者仍是旧式阶级,而亚洲和拉丁美洲则进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其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B、社会阶级结构的差异
    C、人民群众是否支持 D、社会思想意识的差异
  • 7、下表为1840—1855年美国工厂每日工作时数统计表,表中变化的主要成因是( )

    年份

    经调查之工厂总数

    8—11小时的工厂

    11—13小时的工厂

    13—14小时的工厂

    总数

    百分比

    总数

    百分比

    总数

    百分比

    1840

    69

    36

    52.2

    25

    36.6

    8

    11.6

    1845

    103

    60

    58.2

    33

    32.0

    10

    9.7

    1850

    173

    104

    60.1

    63

    36.4

    6

    3.5

    1855

    250

    161

    64.4

    84

    33.6

    5

    2.0

    A、工厂环境的持续恶化 B、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C、无产阶级的斗争活动 D、资本运作的客观规律
  • 8、如图两幅反映英国政权机构的示意图,从左到右的变化,在本质上说明了(  )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工业革命不断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 9、15世纪后期,欧洲的奴隶贩子把运往美洲的奴隶当作货物进行投保,如遇到意外事故或人身伤害,由保险人进行经济赔偿。由此产生了以黑奴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人身保险早期形式,材料揭示出当时( )
    A、殖民活动风险大于收益 B、保险业推动贩奴的兴起
    C、人权问题得到社会关注 D、黑奴大量死于三角贸易
  • 10、1992年12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改变了过去偏重于定指标、分投资、分物资的做法;重点放在正确分析下一年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环境,合理确定宏观经济目标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相应的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制定计划的做法被彻底抛弃 D、市场环境决定国民经济走向
  • 11、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各项中,能够验证上述“经验”的是(  )
    A、五四运动 南昌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北伐战争 红军长征 第一届全国人大
    C、南昌起义 遵义会议 三大战役
    D、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 12、如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其中,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制钱丧失竞争力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D、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13、 明末,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有的书后还附有一些诗文,描述商旅艰辛。这反映出当时(  )
    A、地理知识极大丰富 B、商人支持出版事业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 14、白居易、元稹等中唐士人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实现“见之者易谕”、“闻之者深诫”、“采之者传信”的微讽之效。这一做法( )
    A、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入人心 B、批判理学空谈并开创了朴实学风先河
    C、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的现实需要 D、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教社版本《中外历史纲要》(下)(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美国麦格劳——希尔版本《世界历史》(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级子目1:冷战与两极格局
    内容要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华约北约、德国分裂
    一级子目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内容要点: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欧共体成立和发展、中苏关系破裂、中国成为国际不可忽视的力量、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
    一级子目3:两极格局瓦解
    内容要点: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导条约》、和平演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第六单元走向全球文明(1945年至今)
    第27章冷战和战后的变化(1945-1970年)
    第1节:冷战的发展
    一级子目1:超级大国的对抗
    内容要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军备竞赛
    一级子目2:冷战的对峙
    内容要点: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和多米诺理论(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扩张)
    ……
    第28章:现代西方世界(1970年至今)第1节:苏联的衰落
    一级子目1:压力下的苏联
    内容要点:冷战强化
    一级子目2: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要点:冷战终结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叙述的异同。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两国教科书历史叙述差异的因素。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伏尔泰剧作《中国孤儿》的创作依据是元朝纪君祥的悲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 7世纪,而伏尔泰则将之移到13世纪蒙古人攻占北京的时代。这一改动把宋元斗争和搜孤救孤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而且强化了作品的道德力量。《赵氏孤儿》的基本情节是奸臣当道,因嫉贤妒能而残害忠良,最后正义战胜邪恶。而经过伏尔泰改造后的《中国孤儿》,则展现了他的文明战胜野蛮,有序战胜无序,道德能够战胜勇气的思想。在作品中,成吉思汗是一个野蛮人,但同时又是一个可以被感化的人。他被张惕和伊美达夫妇的救孤义举所感动最终释放了两个孩子。 

    ——黄意明《理想中的图画——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材料二法兰西喜剧院 1751-1850年上演《中国孤儿》的场次统计 

    年份

    演出场数统计

    1751-1760

    45

    1761-1770

    21

    1771-1780

    27

    1781-1790

    40

    1791-1800

    4

    1801-1810

    14

    1811-1820

    14

    1821-1830

    8

    1831-1840

    2

    1841-1850

    0

    (此表根据joannides著作《1680-1900法兰西喜剧院》提供数据梳理建立)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孤儿》的剧情背景从春秋时期移到宋元之际的优点,并分别概括指出《中国孤儿》与《赵氏孤儿》的主题。
    (2)、 据材料二,指出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后《中国孤儿》在法兰西喜剧院上演频率的变化。有学者认为这种变化体现了伏尔泰思想的两重性,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天津部分城市道路的命名情况 

    时间

    道路命名举例

    19世纪60年代
    至20世纪初

    巴黎路、维多利亚道、牛津道、穆姆路(德国建)、罗马道、但丁路、福岛街、扶桑街、尼古拉路、贝加尔路、一号路(比利时建)

    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

    中山路、民主路、光复道、博爱道、张自忠(抗战中牺牲的国民政府高级将领)路、平津道、胜利路、解放路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建国道、新华路、建设道、鞍山道、光明道、红旗路

    改革开放至今

    港西路、航海道、华科十路、创新二路、振兴大道、亚洲路、欧洲路、非洲路、美洲路、澳洲路、富强路、和谐路、文明路

    ——摘编自雷露《从道路名称看城市文化——以天津市为例》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猛安谋克制度产生于女真族统一各部和伐辽的战争时期。猛安谋克平时耕种、捕鱼、射猎,战时壮者为兵。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猛安相当于防御州,谋克相当于县,猛安谋克担负着率兵打仗和掌管生产、征收赋税等职能。作为一种官职与爵衔,猛安与谋克均可世袭。迁入中原后,有的猛安谋克户相继成为游手好闲“惟酒是务”坐享其成的剥削者、封建地主。贫者出卖土地,折芦编席谋生。有的猛安谋克户不适应中原环境,为贼为盗。 

    ——摘编自王景义《论金代猛安谋克制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以往研究猛安谋克制度主要运用文献史料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对全国范围内出土的大量的金代猛安谋克官印却缺乏足够的研究。金代猛安谋克印的印文,以及印背、印侧的字款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可以补充订正《金史•地理志》《金史•百官志》《金史•兵志》的不足和谬误,并证明汉字在金代广泛的使用程度。在当前已经发现的金代猛安谋克官印研究成果中,存在不严谨、不规范的问题,甚至存在抄袭、误记、以讹传讹的现象。即使在成果较为突出的辑录梳理研究中,也有较多纰漏,尚缺少对其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工作。 
    ——摘编自王禹浪、寇博文《金代猛安谋克官印研究述评》

    (1)、 据材料一概括猛安谋克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在金入主中原后产生的消极影响。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猛安谋克官印的史料价值。针对当前金代猛安谋克官印的研究现状,请提几点合理建议。
  • 19、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材料强调推动海峡两岸统一的积极因素是(  )
    A、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 B、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
    C、海峡两岸交流的频繁 D、“一个中国”的共识
  • 20、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可见,三线建设的推进主要是基于(  )
    A、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 B、全国工业布局的不平衡
    C、加快新中国工业化进程 D、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落后
上一页 1175 1176 1177 1178 11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