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1914至1920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取得较快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行业( )
    A、切合民生衣食需求 B、服务于国防建设领域 C、形成技术垄断优势 D、集中在铁路运输行业
  • 2、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权利之丧失既多,体面亦可谓丧失净尽了。而孝钦后自回銮以后,排外变而为媚外;前此之力阻变革者,至此则变为貌行新政,以敷衍国民。”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3、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4、 1885年3月,清军在镇南关战役中取得大捷,击退法军,使得法国内阁因此倒台。当时领导这一战役的清军将领是( )
    A、左宗棠 B、刘铭传 C、冯子材 D、邓世昌
  • 5、 1891至1895年,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阐明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是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又撰《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旨在宣传( )
    A、学术辨伪的必要性 B、匡正纲纪的可能性 C、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D、民主革命的必然性
  • 6、为了自强,洋务派开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企业。以下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上海机器织布局 D、开平煤矿
  • 7、如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上这样一幅浮雕,是因为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 )

    A、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冲破了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C、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D、进行了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8、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王夫之提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二者主张的共同出发点是( )
    A、实现分权制衡 B、否定程朱理学 C、加强中央集权 D、批判君主专制
  • 9、 与传统文学作品中商人唯利是图的形象不同,明代很多小说将商人塑造为讲仁义,讲信用,忠厚老实的形象。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社会阶层的流动
  • 10、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这主要是基于加强( )
    A、对西南的治理 B、对吐蕃的控制 C、对东北的统治 D、对西域的管理
  • 11、如图为某一历史时期政权并立图。图中甲、乙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金、西夏 B、辽、金 C、辽、西夏 D、辽、吐蕃
  • 12、如表为唐宋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统计表。它反映出( )

    年代

    总人口数(户)

    北方人口(户)

    北方人口占比(%)

    南方人口(户)

    南方人口占比(%)

    天宝元年(742年)

    897万

    489万

    54.5

    408万

    45.5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641万

    254万

    39.6

    387万

    60.4

    元丰元年(1078年)

    1660万

    566万

    34.1

    1094万

    65.9

    崇宁元年(1102年)

    1812万

    592万

    32.7

    1220万

    67.3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对外贸易繁荣发展
  • 13、 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计丁授田”,以田纳税,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到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一变化( )
    A、简化了税收名目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C、扩大了收税对象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14、 东汉开国皇帝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15、 秦统一岭南后,除了派大军戍守外,还大规模向岭南移民,迁往岭南的中原人口前后达到数十万。这些措施意在( )
    A、促进岭南人口增长 B、加快民族交融 C、推动边疆地区开发 D、巩固国家统一
  • 16、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该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 C、荀子 D、墨子
  • 17、 如图是对考古发现的若干氏族村落遗址的描述。据此判断,这些遗址属于( )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大汶口文化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古代中国从中原地区不断扩展成为领土广袤的“大一统”国家。“大一统”可谓中国历史转动之轴心,不断推动各民族交融与发展,从而创造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

    ——摘编自刘余莉、程丽君《“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民营企业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并不断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地调整发展民营经济的各种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了许多支持与引导民营企业良性发展的政策,有关部门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为民营经济更加深入与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已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王晓琦《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初探》

    材料二  1979年,我国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1%;2006年,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已经超过了50%。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且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摘编自朱艳丽《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理性分析》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意义。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的变化情况

    年份

    人数/人

    年份

    人数/人

    1896

    13

    1903

    1300

    1898

    61

    1904

    2400

    1901

    274

    1905

    8000

    1902

    608

    1906

    1200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人留学的热潮从欧美转向了日本。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国人震惊,过去的“徒弟”打败了“师傅”,使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急剧变化。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进一步促进了整个民族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觉醒。学习日本近代崛起强大之法,成为中国朝野上下共同的关注。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是为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开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永康、李浩《海外留学知识分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95—1911年)》

    材料三  1900年,中国100多位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了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随后,各省的留学生先后成立同乡会,组织反帝爱国活动。留日学生成立的“中国留学生会馆”,推动了留学生组织爱国团体的步伐。1903年,留日女学生成立“共爱会”,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发轫。

    ——摘编自夏天兰《近代留日、留美学生与清末民初社会思潮》

    (1)、 指出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历史现象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历史影响。
上一页 786 787 788 789 79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