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为秦汉时期三则与文书相关的文献记录。这反映出该时期(    )

    内容节选

    文献出处

    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

    云梦秦简《田律》

    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汉书·贾谊传》

    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汉书·刑法志》

    A、文书制度开始出现 B、政府决策效率提高 C、国家法律体系完备 D、官僚行政管理严密
  • 2、商鞅变法规定“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一规定(    )
    A、具有礼法结合色彩 B、体现阶层分化趋势 C、确立了封建制度 D、维护了官僚的特权
  • 3、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主席说,“周恩来,一个光荣的名字、 不朽的名字” , “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 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中国 100 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 怯懦, 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材料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成为了各国和平相处的基础,是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被写入了联合国文件。直至今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在国家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周恩来积极推动我国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从1956年到1965年,周恩来多次出访亚非国家,足迹遍及两大洲20余国。每到一地,他都受到热烈欢迎。他与各国领导人进行深入会谈, 取得许多成果。 他的亚非之行掀起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交的热潮, 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团结与日俱增。周恩来也善于利用每一个机会争取与西方国家的友好交往。在中法建交、 中美建交这些改变国际格局的大事件中,都有他的心血和智慧。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76年周总理逝世,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18个增长到 107 个,且在此期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周恩来总理的付出和领导。

    ———孙旋《新中国外交的中流砥柱》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与中国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周恩来为新中国外交做出的主要贡献。
  • 4、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两种制度分别有何优劣?先来看看被绝大多数大臣支持的分封制。分封制度的起源很早,以西周初期为例,周天子把整个国家的土地分给王孙贵族、有功之臣们,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小国家,前提是必须要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出兵的时候要随同征战。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分封出去的国家该怎样管理,那都是诸侯的事情,周天子不用操心。 然而分封制的弊端也很明显:时间一久,诸侯与中央关系日益疏远,难免跑出来几个心存异心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势力,一旦做大做强,就开始不听朝廷号令。 久而久之,造成的结果就是诸侯互相争霸,战争连绵不断。 与分封制相比较,……的优势在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其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郝思新《中国古代治理智慧》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以法削割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上(汉武帝) 从之。

    ——《资治通鉴·汉纪十》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解决“诸侯互相争霸,战争连绵不断”而实施的地方制度,并分析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而实施的措施,并写出北宋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
  • 5、“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 ”这一理论( )
    A、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B、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在中共二十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 6、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在评价香港回归 10 周年时说: “十年前, 中英两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香港问题,它既是邓小平的智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法( )
    A、已经成功应用于港澳台问题的解决 B、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给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D、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升华
  • 7、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这部宪法( )
    A、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B、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C、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D、对统一全党思想和开展改革开放,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 8、下表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造成支出大于收入和收入大于支出的原因分别是( )

    年份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总收入(亿元)

    487.12

    572.29

    356.06

    313.55

    342.25

    总支出(亿元)

    543.17

    643.68

    356.09

    294.88

    332.05

    收支差额(亿元)

    -56.05

    -71.39

    一0.03

    18.67

    10.20

    A、抗美援朝 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 B、中苏关系恶化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字方针的实行 D、“文化大革命”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 9、华北制药厂于 1953年6月在石家庄市开始筹建,是化学工业部直属大型国营企业和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由苏联援建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民主德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两部分组成。华北制药厂建设的国内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工业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国家对国民经济开始调整 D、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
  • 10、图2反映的是 1950 年湖南省岳阳县农民易振家分到土地,图3反映的是 1956年在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上,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两张图片反映的事件都( )

    A、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途径 B、是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C、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 11、1945年 8月28日, 毛泽东、周恩来、 王若飞一行飞抵重庆。8月29日, 《大公报》发表社评: “毛泽东先生来了! 中国人民听了高兴,世界人民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 )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B、意味着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C、顺应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 D、通过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
  • 12、忻口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的重要会战。读下表,忻口会战突出反映了( )

    时间

    地点

    司令长官

    副司令长官

    参战部队

    1937年10月13日至 11 月 2 日

    山西

    阎锡山

    朱德、卫立煌、黄绍兹

    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中共领导的八路军

    A、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C、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持久抗战方针产生了积极效果
  • 13、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 14、1935 年 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只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还肯定了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当有人提出应该批判政治错误时,毛泽东制止了这种做法。这些举措( )
    A、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完全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有助于实现最大程度的党内团结
  • 15、图1是 1928年底报纸上的报道的一则新闻事件。这一事件是( )

    A、宁汉合流 B、济南惨案 C、东北易帜 D、北伐战争
  • 16、中国如何开展国民革命,共产国际指出: “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就必须由资产阶级来领导”, “中国的劳动运动太软弱无力,实际上等于没有。 中国共产党是人为地组织起来的,而且产生得过早。 目前在中国只能发展国民运动。 国民党是代表国民运动的。 ”共产国际的这一思想( )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果 B、推动国共两党对峙局面的形成 C、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 D、成为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理论依据
  • 17、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 “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 知识分子们的这一认识,是在( )
    A、戊戌变法之后 B、辛亥革命之后 C、护国战争之后 D、五四运动之后
  • 18、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认为共和制度不能得到真正的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 旧文化、 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为此,他主张( )
    A、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B、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 C、实业救国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19、1911年5 月9日,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 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 )
    A、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C、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D、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 20、1900 年,慈禧太后作出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决定后,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却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他们并不与列强交战。这( )
    A、说明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B、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C、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D、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上一页 775 776 777 778 7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