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六
材料二:第五条: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第六条: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材料三:在西方,科举制度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焕发了新生,科举制成为西方文官制度创立、借鉴的主要蓝本,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的原因。(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论这一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
3、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A、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C、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D、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
4、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来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持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了病菌携带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A、英国人法国人拒绝使用美元交易 B、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D、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出现
-
5、“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A、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 B、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C、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 D、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
-
6、《逸周书作摊》中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也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开始崩溃 B、推行按军功授爵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
8、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昏’是“黄昏”的意思,“因”是“就”的意思。在我同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这表明古代婚姻( )A、男娶女嫁已成定制 B、具有浓厚夫权色彩 C、封建迷信思想厚重 D、强调男女婚姻平等
-
9、“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 D、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
-
10、清代已出现的传媒有( )A、报刊、电视 B、电影、报刊 C、电视、电影 D、互联网、电影
-
11、19世纪后期,英美两国都实现了文官制度的改革。两国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第一,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择优录取;第二,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第三,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据此可知( )A、改革实现了两国政治的民主化 B、两国在政治上实行权力的制衡 C、两国在完善政府结构,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 D、两国通过文官改革消除了官员腐败
-
12、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 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世族势力的强化
-
13、《宋史•选举志一》记教:“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串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别头试”的出现( )A、丰富了科举考试内容 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 C、限制了官宦子弟特权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
-
14、史学家严耕望说,秦汉时代,“郡守有丞以佐之,由中央任命,但无实权,而太守自辟用之,卒、吏、书、佐反较有权”。这说明( )A、集权与分权是绝对的 B、地方出现了割据局面 C、皇帝的权力受到制约 D、地方上有一定的实权
-
15、《日落紫禁城》中写道:“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一一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A、谭嗣同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陈独秀
-
16、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17、1912年4月,孙中山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中说道:“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他强调( )A、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打击私人资本的垄断地位 C、践行扶助农工政策 D、国共合作的社会理论基础
-
18、美国思想家杰斐逊在论述弗吉尼亚州议会权力时说:“这些权力由多数人行使而不是由一个人行使,也不会减轻(暴政的程度).一百七十三个暴君(弗吉尼亚下院有一百七十三个议员)和一个暴君一样,都会压迫人。他们即使是由我们自己选出的,也不会有什么好处。一个选出来的暴政并不是我们争取的政府”。在此杰斐逊主张( )A、权力分立 B、议会至上 C、强权政治 D、主权在民
-
19、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
20、默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雅典那时有一种活泼的目由,以及礼节、风俗和精神、文化上活泼的平等…在不违背这种平等和这种自由的范围以内,一切性格和才能上的不同,以及一切特质上的参差,都得到了最无拘束的发展,都在它的环境里得到了最丰富的刺激来发扬光大。”作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 )A、便于个性发展 B、追求平等自由 C、促进文化多元 D、注重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