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进入了继西汉、宋朝之后的第三个高峰。除明清之际因战乱一度受到破坏外,这一高峰基本持续到了清朝。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表现包括(    )

    ①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贸易发展     ②形成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

    ③开始出现一批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     ④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图所示为公元262年的政权形势图,图中①处对应的政权是(    )

    A、 B、 C、东晋 D、
  • 3、 《史记》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策)……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该记载可以说明(    )
    A、周武王通过分封扩大统治 B、汉武帝成功削弱王国势力 C、光武帝延续分封裁并郡县 D、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内战
  • 4、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建设成就的是(    )
    A、成功爆炸原子弹 B、“神舟一号”成功发射 C、国产航母列装 D、“神威”计算机问世
  • 5、 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从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光辉战斗历程。为了总结党在建国以来三十二年的经验,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该文件是(    )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 6、 “这是中共在11年的时期内第一次召开它的代表大会,大会是以洋溢的自我庆贺和自我批评为其特征的。对1949年的胜利和对195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来庆贺。”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 7、 位于浙江省衢州城区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全面反映了杜立特突袭行动这一史实。该行动由美国杜立特中校率领的陆军航空兵16架B-25轰炸机执行,作为对珍珠港事件的一次反击,美国成功实施了对日本本土的第一次军事轰炸。完成轰炸目标返航时,由于漆黑的夜幕和糟糕的天气,机组成员弄不清机场方位,在燃油耗尽的情况下只能弃机跳伞或迫降,中国军民对参与杜立特行动的飞行员展开大营救。这一行动最有可能发生在(    )
    A、1931年 B、1938年 C、1942年 D、1945年
  • 8、 “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国民党政府监狱中所有的因共产主义或左派活动而被拘禁的人都释放了,其他逃亡到国外的人也回国为民族事业而听从分配。”与这一场景直接相关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皖南事变”
  • 9、长征期间红五军团创作了名为《一只破草鞋》的活报剧,辛辣地讽刺了敌人追击千里,只拣到红军丢下的一只破草鞋的狼狈相,满怀激情地歌颂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取得的某次胜利,使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次胜利发生在(    )

    A、 B、 C、 D、
  • 10、一位美国新闻记者在观察中国近代某次运动发展的情况时说:“在战争结束后来到上海的新时代中,苦力崛起而为这个新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上海的新兴无产阶级转入行动,急进和爱国的学生找到了最有力的同盟者”。这场运动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一二•九运动
  • 11、“道光帝最忿恨的却是天朝体面受损。‘藐兹丑类’的英国打破了‘我朝定鼎二百年来,臣服遍于四海’的局面;开五口通商,便是‘割地求和’,更不可忍的是和约上还要盖御宝,好比‘欠债写负约,卖产者立文契’‘四海属国闻之,谁不轻中国乎?’”。对上文解读恰当的是,道光帝(    )
    A、已经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思想 B、认为五口通商严重破坏中国贸易主权 C、对英国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D、“谁不轻中国乎?”的预判是正确的
  • 12、史载,宋代每逢科举考试发榜那天,达官富室之家清晨便出动“择婿车”,去到“金明池上路”,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八九”。一些富豪“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作为一则案例,它可以反映宋朝(    )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门第观念淡化     ③婚姻观念变化     ④国家控制放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3、观察右侧某朝代水运交通图。下列选项中,对图解读正确的是(    )

    A、长途海运航线的开辟具有创造性 B、表明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C、运河首次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 D、水运交通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 14、宋真宗时期宰相李沆自评“居重位实无补万分,惟四方言利事者未尝一施行,聊以此报国尔。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这最能说明北宋(    )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C、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 15、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氐、羌、鲜卑,不断向内地迁徙,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下列“深刻影响”的表述,有误的是(    )
    A、各民族在长期混战中差异缩小,隔阂也完全消除 B、“十六国”政权大部分是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 C、内迁民族推动北民南迁,进而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D、统一全国的隋王朝实际是由鲜卑政权更迭而来的
  • 16、“汉代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秦朝的延续,但是,在实际运用上,汉代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选择当地优秀的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有人力资源的流转。”上述材料论述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 17、春秋战国时期某位著名的思想家,出身贫贱,生活俭朴,“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他主张任人唯贤,选拔贤人来治国,所谓贤人,是不分贫富、贵贱、远近、亲疏,即使是农夫与工匠,如果有才能,也可以举荐。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还有(    )
    A、“为政以德” B、“有教无类” C、“相生相胜” D、“兼爱”“非攻”
  • 18、黑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著名的有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和龙山遗址出土的“蛋壳陶”。这两款典型器物出土的空间位置分别位于右图中的(    )

    A、①② B、③④ C、③① D、④②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均出现了农业危机。1875—1880年间,英国恶劣的天气直接打击了种植业,导致农民歉收,谷物质量低劣。 19世纪 70年代后,印度、美国、加拿大等成为世界农产品供给的新来源地,在廉价农产品冲击下,许多英国农民因破产而离开土地去城镇或者海外发展。在英国国内,各种税收使农民不堪重负。 1854 年通过的《铁路与运河关税法》使得美国至伦敦的运货税额比从利物浦到伦敦还低。 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耕地面积减少了近四分之一,1925—1934年农业在英国国民净收入的比重降到了3.19%。 19世纪70 年代后期,英国进口的小麦占国内消费量的50%,19世纪 80年代中期为64%,到 1910年,已经达到79.66%。

    ——摘编自任艳、常伟《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

    材料二

    ——摘编自常伟、王馨艺《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问题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0、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波利比阿说:“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那罗马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元老院在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中居于重要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威望,但元老院不能调查叛国罪和处以死刑。涉及元老们自身利益、荣誉和权力的提案,要由公民大会表决。 元老院开会的时候代表平民利益的保民官就坐在门口,如果保民官认为元老院的决定侵害了民众的利益,那么他可以随时加以否决。

    ——据陈继华《管理思想史》等整理

    材料二 在14世纪(尤其是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议会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形成了,从此成为王国政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爱德华三世两次颁布法律规定每年至少应当召开一届议会。 1376年,由于国王已经两年没有召开议会,同时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引起广泛不满,下院请愿要求每年召开一届议会以纠正王国存在的弊病。 “百年战争”的爆发使南方重新成为王国的政治中心,此后一段时间,议会一直在威斯敏斯特召开。 从14世纪中期开始,议会一般在星期一开幕。 开幕式一般由大法官致辞。 开幕式之后,上下两院便分开举行会议,讨论各自的议题。 一般来说,在所有请愿都得到答复之后,国王才能解散议会。 国王一般都会莅临议会。

    ——摘编自刘鹏《十四、十五世纪英国议会的发展》

    材料三 1689年5 月 24 日通过的《宽容法案》是革命解决在宗教领域的重大成就。 该法案授予除天主教和一位论派外所有非国教教派信仰自由,妥善解决了此前长期困扰英国的基于宗教因素的社会对抗。 经过 1688—1689年革命解决,辉格党成为新体制最大的支持者,辉格和托利两党开始以“真、正的、重要的而又不是基本的分歧来划分界限”,两党互相间反体制性或互相毁灭的意愿得以根除,才终实现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间的彻底协调。

    ——摘编自丁浩原《近代英国政党政府的形成:1689—1762 年》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共和国政体的特点,结合史实,概括说明罗马共和国“显然又是民主政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4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化的原因,并概述其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688—1689年革命解决”中的重大事件,说明其对英国政治的影响。
上一页 725 726 727 728 7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