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世纪的欧洲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用于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学习内容有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拉丁语、希腊语。教学方法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据此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宫廷教育( )
    A、带有一定的实用色彩 B、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C、摆脱了宗教思想束缚 D、开创了现代教育的先河
  • 2、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中,封君赐予土地给封臣,封臣要服从于封君,不得做任何损害封君的利益的事情。这表明封君封臣制度( )
    A、促进了欧洲民主精神的形成 B、反映出一定的契约关系 C、形成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D、国王是土地实际占有者
  • 3、下图所示为中亚地区出土的希腊铸币,该铸币曾流通于印度地区,铸币上的人物是马其顿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公元前337-前283年)。该铸币反映了( )

    A、马其顿王国浓厚的尚武风气 B、马其顿王国经济的发展 C、古代印度征服了马其顿地区 D、古代亚欧间的经济联系
  • 4、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的地区建立了多座希腊城市。每一座希腊城市中都建立了希腊式的剧场,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定期在这些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据此推知,亚历山大时期( )
    A、东方地区文化已经希腊化 B、希腊文化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C、强化了对东方的思想控制 D、东方文明发展方向发生转变
  • 5、公元前6世纪之后,波斯帝国国王宣称自己之所以能够登上王位,是因为受到了神的旨意。所有的臣民,都应无条件地服从国王的旨意。这一现象表明波斯帝国( )
    A、以君权神授来强化君主权力 B、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C、国王的统治获得了民众支持 D、官僚体系较为完善
  • 6、公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文明将势力扩展到两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也进入了文明时代;中国文明的空间也在扩大。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亚大陆上的农耕文明已经从东边的太平洋沿岸扩展到西边的大西洋。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的出现 B、生产力的发展 C、阶级的产生 D、大规模的战争
  • 7、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仅数万。这可用于说明古希腊城邦( )
    A、君主专制的形成条件 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实行直接民主的原因 D、推行了土地私有制
  • 8、某一制度认为认同自己的种姓是最重要的事,不同种姓不能通婚。任何国王或统治者都不能获得那些自认为属于某个种姓而不属于某个国家的臣民的绝对忠诚。据此可知,该制度( )
    A、降低了国王政治统治的权威 B、反映了佛教社会职业的影响 C、说明古印度已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 D、带有古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色彩
  • 9、下图所示为某部著作的封面。这最可用于说明( )

    A、建筑的多样化 B、信仰的神秘化 C、文明的多元化 D、经济的复杂性
  • 10、恩格斯指出,私有制是在“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他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出现的。但是,“至于畜群是怎样并且是在什么时候从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变为各个家庭家长的财产的,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这说明私有制的产生( )
    A、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 B、是氏族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 C、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1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漫画《“良民”塑像》

    注:《“良民”塑像》是画家丁聪在昆明惨案(1945 年 12月 1日)的发生只有两周后,为上海《周报》第25期《昆明血案实录》制作的封面漫画。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良民’塑像》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1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激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活力和空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国家

    1913—1950年

    1950—1960年

    1960—1970年

    法国

    0.7

    5.0

    5.8

    英国

    1.7

    2.8

    2.7

    美国

    2.9

    3.2

    4.0

    德国

    1.3

    7.7

    4.8

    材料二

    法国经济计划的主要方面

    规定国家中期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

    规定宏观经济总量增长指标

    确定优先发展部门, 对重点地区实行动态中的倾斜发展

    ——高德步、王钰著《世界经济史》

    年份

    国家

    成果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69

    美国

    “阿波罗1号”登月成功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研究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活力和空间”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提供哪些角度的材料?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 13、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机械钟表通过商贸途径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机械钟表在明清时代主要局限于天文学领域,清代钦天监则已多用机械钟表计时;装饰功能的“玩具”或许是清代机械钟表最常见的社会身份。明清钟表那些精致、复杂的自动显时功能是会让人心旷神怡、兴趣盎然的。礼品则是明清时期钟表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无论是在国际外交场合,还是君臣间的贡献、赏赐,乃至亲友间的馈赠,机械钟表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晚清时代,伴随着西洋钟表的大量流入,西方的 hms(时、分、秒)制在中国进一步流传开来,到了 19世纪后半叶,钟表在社会中层已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率。

    ——摘编自任杰《中国近代时间计量探索》

    材料二    我国早期国产表设计均仿自外国表,以瑞士表为主。1966年,天津手表厂设计研发出我国第一只摆脱仿制机芯手表——“东风牌”手表。这一时期民用表设计的装饰题材多取自体现爱国爱党,反映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向往新生活的内容,阳刚、健康、粗犷的工人、农民、战士形象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主流审美。至七十年代民用表的用户群开始迅速扩大,民用表已然成为大众化的日用工业品四大件之一。在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背景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延长使用寿命,以充实市场上民用表的数量供应,及降低用户民用表更新频率,成为该时期的民用表功能设计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民用表初创期的积累为我国民族制表业在下一阶段的成功调整转型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黄舟子《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械钟表从晚明到近代不断涌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产民用表在初创时期的设计特点,并简析国家大力发展民用表的时代价值。
  • 14、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民”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康语》,“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大意是,周公告诉康叔,应帮助周王依天命保护和改造殷商的遗民,让他们去掉旧习成为“新民”。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明德而后能新民……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强调通过革故鼎新、革旧更新而成为“新民”。“新民”思想广泛流布。

    材料二

    序号

    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895年,严复认为治国之根本在于治“民”, 理想中的“新民”在“血气体力”“聪明智虑”“德行仁义”三方面都应强大, 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实现国家富强。

    1903年, 郑观应在南宁创设“蒙养学堂”, 发布《告示》说:“尝考泰西富强之国, 皆学堂林立…盖学堂所以开民智, 未有民智不开而能致富强者也。”

     

    1902—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新民”要有独立自主意识,“民之自由焉, 自治焉, 则群治必蒸蒸日上”; 要有公德“利群”之品性,强调树立国家意识和群体观念,“知有公德⋯而新民出焉矣”; 认为“天下无中立之事, 不猛进斯倒退矣”, 推崇进取和冒险精神。

    1918—1919年, 李大钊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 变成劳工的世界”; 应“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的组织”, 改造“掠夺主义的经济制度”, 认为“经济组织没有改变, 精神的改造很难成功”; 应“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 认为向上的、进步的“新人”, 应以社会主义“互助、牺牲”的精神来代替资本主义“竞争、自利”的观念。

    ——摘编自梁启超《新民说》、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新民”的内涵。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以来的“新民”或“新人”思想。(任选一种思想进行评析)
  • 15、1929年6月,在美国的支持下,赔偿委员会通过一项新的关于德国赔款的计划,其中规定:德国赔款可分为“不得延期”的赔款和“如有困难可以延期”的赔款两种;德国享有充分的财政自治权; 1930年以前协约国从莱茵地区撤军等。这些规定( )
    A、说明美国实现了对欧洲的控制 B、有利于德国国际地位的恢复 C、旨在降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体现出美国对法西斯的绥靖
  • 16、19 世纪,西方列强相互争夺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被称为“东方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 19世纪 50年代初提出,每当欧洲革命风暴暂时平息的时候,就会产生永远解决不了的“东方问题”。这说明( )
    A、亚非拉地区的衰落诱使西方殖民侵略 B、“东方问题”根源于西方列强间的矛盾 C、西方内部革命对殖民侵略有制约作用 D、西方列强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无法解决
  • 17、考古学家在西亚黎巴嫩毕布鲁斯废墟发掘中发现了很多带有古埃及国王名字的物品。黎巴嫩盛产的雪松木经常被古埃及用于建造棺木、神社和船。这反映出( )
    A、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特性 B、农耕文明具备扩张性 C、区域性交流推动文明进步 D、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
  • 18、1984年起,国务院放宽了农村居民到集镇落户的政策。2000年,浙江率先取消地市级以下城市进城指标和“农转非”指标; 2019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成为第一个全面放开市区户口准入限制的省会城市。这一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 )

    ①致力于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②顺应了深化改革的要求

    ③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④反映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9、1955年5 月起,依据《关于人民代表到各地视察工作的通知》,全国人大代表分赴各地或就近在城市和乡村视察。在城市中视察重点是粮食供应和生产建设等,在乡村中重点是粮食统购统销、农业生产和互助合作等。代表们深入到工厂、矿山和农户,收集了许多意见,并向政府进行了反馈。这一做法( )

    ①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 ②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③有利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开展 ④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20、1940年上半年开始,日军在华北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铁路、公路保安措施和惩治群众破路的办法。敌人修筑的公路密如蛛网,据点星罗棋布。当地群众形容:出门走公路,抬头见岗楼。这反映出( )
    A、日本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严峻 C、日本面对百团大战的疯狂回击 D、民众对于日本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
上一页 709 710 711 712 7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