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学者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结果称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可以概括为通式: “b=a+nx”,式中b为经过n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由此可见,古代税制改革( )
    A、以增加税收名目为主要目的 B、最终导致民众负担加重 C、皆以改善民生状况为出发点 D、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 2、 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政府机构臃肿,保守党人撒切尔任首相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削减文官人数与低级文官工资、给予执行机构更大自主权、实行对各部门工作进行评审的绩效评估制度等措施。撒切尔此举( )
    A、确立了英国的文官制度 B、保证了文官政治中立 C、确保了政府的高效廉洁 D、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
  • 3、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加了糖的茶已成为相对昂贵的牛奶的替代品。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其中的糖分具有提神作用。对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使茶叶进入欧洲市场

    ②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糖的“加盟”使英国饮茶群体更加广泛

    ④饮用加糖的茶成为工人阶级的身份象征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4、近代某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进行贸易”。该公司( )
    A、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是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 C、最早由英国与荷兰共同成立 D、是世界第一家有限责任公司
  • 5、12-13世纪,西欧的城市居民在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逐渐获得了城市的自我管理权利,城市居民不再受庄园法庭管制,可以自己去选市长、议员、法官等等,组织自己的市政府,建立自己的法庭,甚至组织自己的军队,市民在从事新的经济活动方式的时候产生了新的生活态度。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动摇了教会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了市民掌握庄园管理权 C、打击了国王的封建统治 D、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基层自治
  • 6、有学者指出:“君主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行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该学者所描述的政治制度的特征是( )
    A、寡头政治 B、民主政治 C、君主专制 D、议会共和
  • 7、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铁器的出现极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下图文明区域中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是( )

    A、 B、 C、 D、
  • 8、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12月中旬发布的数据,2023全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这份“丰收答卷”是多种因素综合促成,其中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180万台(套),由此可见( )
    A、农业在生产总值增长率上贡献最大 B、我国农业的发展充分保障食品安全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应用于军事 D、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保障了食品供应
  • 9、有学者认为:“1954年不仅是新中国的法制年,也是新中国的外交年”。下列选项能够为此说法提供依据的是( )

    ①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②中国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④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0、 某同学在学习笔记中有“癸卯学制”、“五权分治”、“政事堂铨叙局”、“考试院”等内容。该同学学习的主题很有可能是( )
    A、清末新政 B、选官制度 C、民国政体 D、教育制度
  • 11、如图反映了部分进口货物1843年前粤海关实征税率和1843年中英协定税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国经济主权丧失殆尽 B、中国自然经济面临全面解体 C、英国贸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转 D、近代中国手工业将受到影响
  • 12、明代官员许天锡曾上奏,言“外官三年考察,又有抚、按监临,科道纠劾,其法已无可加。惟两京堂上官例不考核,而五品以下虽有十年考察之条,居官限九载,或年劳转迁,或服除改补,不能及期。今请以六年为期,通行考察,其大寮曾经弹劾者,悉令自陈而简去之,用儆有位”,后被皇帝采纳并施行。许天锡此举( )

    ①有利于京察制度的完善 ②体现中央监察机制的成熟

    ③推动官员考核系统调整 ④导致官僚机构的相互制衡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13、著名学者柏杨认为,宋朝是一个开放的平民社会,社会出现了类似“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变化,社会经济和基层治理方面都有所放松。但元朝统一全国后,在社会治理上出现了“制度的反动”,不少领域有一定程度的逆转,能够支持此观点的有( )

    ①南北卷制度 ②诸色户计 ③四等人制 ④邻保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皆设置机构加强民族管理。对此图中①②③填写正确的是( )
    A、①四夷馆②鸿胪寺③理藩院 B、①四夷馆②大鸿胪③巡检司 C、①大鸿胪②鸿胪寺③宣政院 D、①鸿胪寺②大鸿胪③宣政院
  • 15、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王在读过其著作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位思想家是( )
    A、商鞅 B、荀子 C、韩非 D、孟子
  • 16、 2021年位于内蒙古东南部的兴隆洼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里曾发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磨光玉器、碳化谷物、骨笛以及宗教相关的合葬墓,被誉为“华夏第一村”。这些考古发现不能佐证该遗址居民( )
    A、阶级分化出现 B、处于定居生活 C、精神生活发展 D、从事农耕生产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咖啡的传播时间轴(6世纪-18世纪)

    参考上述时间轴,自选一个角度,题目自拟,结合相应的世界史内容,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勋章 大英政府陆军部寄给张全杭的信封

    注:上图是一战结束后, 英国陆军部寄给张全杭一枚“战争勋章”。勋章为铜质,直径3.6、通长15.6厘米,正反面有不同图案,正面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背面图像为一名手持短剑的骑马士兵,上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马蹄下有骷髅等图案,这些数字和图案表示一战的时长以及战场上的人员伤亡。

    材料二 “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群岛为已经失去五十年或十二年以上之领土,而能获得美英共同声明归还我国,而且承认朝鲜于战后独立自由,此皆为国民革命之主要目标与期望,而今竟能发表于三国共同声明之中,实为空前未有之外交成功也。”

    声明正式公布后,立即引起国际舆论的极大反响,当地多份报刊纷纷加印版面,刊登三巨头以及蒋宋夫妻的大幅照片,并发表《日本帝国之丧钟》的社评,赞扬“中国在对日作战之地位极为重要”,亦“为亚洲方兴未艾之强国”。

    ——摘自高素兰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等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的一个巨大进展就是将中亚和东盟确定为两个优先方向,两个板块,一东一西,一个在海上一个在陆上,体现了周边外交的立体感。中亚和东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两个重点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两个首倡之地。在经贸合作领域, 东盟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自建交起已增长100多倍。地区政策的形成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进展,表明在中国的思维方式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不再只聚焦于中国自身的利益诉求,而是以整个地区的共同利益为目标。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制度化建设,不断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

    ——摘编自方长平《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就》

    (1)、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中“战争勋章”和“信封”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历史价值。结合所学,写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国共同声明”的名称,并简述“空前未有之外交成功”的具体成果。从东方主战场的角度阐释时评赞扬“中国在对日作战之地位极为重要”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将中亚和东盟确定为两个优先方向”的必要性。结合所学,举例说明21世纪中国在这两个地区参与“制度化建设”的努力。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春秋时期以前,“天”主要指“天神”,天人关系主要研究人神关系;随后“天”逐渐转变为“自然、天道、天理”,“人”指“人与人、人与社会”;汉代发展成哲学思想体系,贯穿古今文史,至今仍影响着后世言思。“天人合一”理念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相互依存的写照,它反映了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依赖感与亲和感。

    ——整理自陈伯海《“天人合一”——兼谈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面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英国政府在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到1867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城市贫困法》,使得济贫院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开始进行建设福利国家。1946年英国着手福利制度建设,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与《国民医疗保健法》,在1948年又颁布了《国民救济法》。这三部法律的正式颁布与实施标志着英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社会福利法律体系、建成了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

    ——摘编自陈国强《社会福利制度的演进》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卫生领域面临卫生条件落后、疫病大肆流行、医疗设施匮乏, 医务人员短缺等突出问题。1952年1月,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细菌战,并向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投掷用于传播病菌的媒介物。1952年3月14日,中央卫生防疫委员会成立,确立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机构,并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防疫知识。1952年12月,毛泽东为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开展卫生防疫运动的号召,相继成立各地方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除害灭病,保家卫国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摘编自郭荣浩、邓茜尹《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的三重考察》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天人合一”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阐明“天人合一”理念的内涵,并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这一理念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制度实质的角度分析西方福利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背景。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指出这一口号对当时医疗卫生事业的作用。
  • 20、2023年10月,在摩洛哥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中集中讨论了“IMF份额”改革问题(“IMF份额”决定了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项决定中的投票权),最近一次对配额占比的大幅调整发生在2010年,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从 9.8%提高到14.3%,中国的份额上升至6.39%,成为第三大会员国。这反映出( )
    A、欧美丧失国际金融主导地位 B、全球治理民主化趋势加强 C、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亟待改革 D、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加快
上一页 711 712 713 714 7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