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明正德《松江府志》记有: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 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布机以青浦徐氏最为有名。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朝( )A、纺织领域专业化明显 B、私营手工业居于主导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2、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 内察自省, 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该乡约体现王阳明( )A、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的思想 B、宗族互助,和谐乡里的思想, C、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 D、内外兼修,约束官民的思想
-
3、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摭。愚妻睹其未遇,遂有离心。时任抚州刺史颜真卿判词曰“(杨妻) 污辱乡闾,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者多”。最后判决“(杖)二十后任改嫁”,杨志坚秀才,赠布绢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颜真卿判词体现了( )A、鼓励读书积极入世 B、鼓励妇女婚姻自由 C、强调家庭责任共担 D、强调儒家伦理道德
-
4、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个区,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辖区内郡县吏治。吕布从刘备手中夺得徐州后,“自封为徐州刺史”。曹操在做东郡太守时,(鲍) 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该现象说明( )A、刺史监察职能丧失 B、刺史京官地方官化 C、专制权力严重削弱 D、国家分裂日趋明显
-
5、《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观( )A、注重精神自由和物质追求 B、注重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 C、注重天人感应和以民为本 D、注重君权神授和修身齐家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视角
何为制度
研究取向
内部视角
法令条文
制度的支配性
中央
国家
自上而下
外部视角
现实运作
人的能动性
地方
社会
自下而上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研究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 世纪末,咖啡通过也门穆哈港口的船只和商队,经红海和陆地到达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再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西欧。 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人开始深入也门去采购,在穆哈设厂并专门派船运往欧洲。英国的咖啡进口量从1685---1688年的每年21.3万磅,上升到1699—1701年55.2万磅,到了1713—1715年,又升至135万磅。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咖啡逐渐被引入西半球国家,咖啡产业迅速发展。 至1800年,委内瑞拉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区,当时种植园主要生产糖料作物,作为补充的咖啡极大增加了种植园的收益。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
17—18世纪,咖啡成为巴黎乃至欧洲大陆高雅人士的消费品。 这时期民众对奢侈品的仿效追逐导致商品需求和市场日益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制度和商业文化。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咖啡等奢侈品的神秘感吸引着新兴市民阶层,刺激他们更多、更紧张地工作,产生了所谓“勤劳革命”。 咖啡、糖、巧克力、烟草、茶这些“成瘾性食品”以及精致家具等耐久高档品共同促进了奢侈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得以“物化”。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 世纪咖啡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在欧洲传播的影响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生产力发展到个体小家庭能够独立完成再生产全过程时,以大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容易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孝公三年(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 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这样就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在地广人稀的秦国,二男以上分立门户,各自可授田百亩,大家庭里的劳动力被挖掘出来,成为国家的佃农,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这些人丁自立门户,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相应增加。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古罗马的不断扩张使“住在意大利而以务农为业的罗马公民和意大利公民的人数大为减少了,这不仅由于战时的死亡,还由于不断地向外迁徙,首先是迁移到东方去,而后来也向西方迁移。 因此没有农民来屯垦荒地。 而另一方面,又有着大群的奴隶,同时还有一批愿意使用奴隶来耕种土地的人”。于是,农业生产者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南意、北非和东方等地的具有高度文化技术的奴隶取代了原来的公民农民,罗马人在海外征服的胜利创造了农业劳动力的新源泉。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奴隶劳动的大庄园蜂拥而起。
——摘编自左芙蓉《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化与早期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罗马“大庄园蜂拥而起”的原因。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参加秋收起义的一位连长在家信中写道:“我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同志之间亦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普遍开展的抗日救亡宣传,“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之势。 解放战争时期,新式整军运动通过诉苦和三查,让广大干部战士倒出了苦水、挖出了苦根、提振了士气,也使得大批国民党俘虏兵成为“解放战士”。 民主革命时期,党还通过办学、扫盲、办报、出书、广播、演剧、演讲等方式,加强文化教育、发展革命文艺、推动移风易俗,提高群众思想文化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营造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摘编自胡昌勇《培根铸魂育新人——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
材料二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专列“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章,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1986 年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党
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也促进了蒋筑英、罗健夫、朱伯儒等一批时代楷模的涌现。 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为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中央文明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其深远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作用。 -
10、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然而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数字贸易却逆势而上,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商出口更倾向于互联网渗透率高、移动网络覆盖率高的国家,跨境电商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从而提升贸易竞争力。对材料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近年来( )A、数字经济超越两次工业革命 B、我国引领当今世界数字经济 C、数字经济助推国际贸易发展 D、跨境电商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
11、根据出土的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 35 000 余份档案文献记载,当时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文献档案内容极其详尽、细致,每条商贸道路上设有驿站,提供各种服务。材料可用于说明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A、国内市场的形成 B、对外贸易的繁荣 C、文化交流的频繁 D、商业规模的扩大
-
12、2022 年 12 月 9 日,首架 C919 客机正式交付东方航空并进行首飞,“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闪耀世界。C919的研制,使上海临港形成了集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产业布局,使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得到延伸和拓展,带动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技术的集群性突破。据此可知,C919的成功研制( )A、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奠定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领先地位 C、标志着我国工业强国的建成 D、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时代的到来
-
13、18 世纪,英国从意大利学会了蚕丝纺织技术,又从荷兰模仿了精制的毛纺织技术,并转到棉纺织技术上,发明了“飞梭”、水力纺纱机等。英国还向德意志地区学习了用木炭做燃料的高炉炼铁法等,最后发明了轧制技术。这体现了( )A、向他国学习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B、棉纺织技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C、英国高度重视技术引进与科技开发 D、工匠的经验累积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
-
14、下表所示是全国选派留苏学生情况。这反映了( )
时间
留苏大学生
农机专业学生
1952—1957年
专业
人数
人数
占比
32 个
121人
22人
18%
A、农业劳动力的匮乏 B、新中国渴望农业的机械化 C、农业生产方式变化 D、苏联农业的国际领先地位 -
15、唐代规定,如果家庭成员不上户口,家长要被判服劳役三年;如果户口没有按要求登记清楚,或者少登记了人口,少登记一人徒一年,两个人罪加一等(一年半);如果逃亡一人,责打三十楠竹板子。明代、清代法律中的有关规定更加严厉。这些规定意在( )A、加强社会控制 B、增加财政收入 C、改革户籍制度 D、完善基层治理
-
16、图1所示是 2018年我国个税改革前后家庭缴税额对比情况。这体现了此次个税改革( )
A、与农业税改革步伐一致 B、提高征税以增加财政收入 C、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D、简化手续以刺激居民消费 -
17、日本学者曾对日本出土的 48 批铜钱资料进行统计:在总数 554 714 枚铜钱中,中国古钱占99.8%,其中唐钱占 8.54%、北宋钱占 82.36%、南宋钱占 1.46%、明钱占 7.32%,其他朝代的中国钱占0.32%。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B、货币外流有效缓解日本钱荒 C、钱币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D、主要依托钱币进行对外交流
-
18、1957 年 10月,周总理指示外交部“必须配齐所有兄弟国家和各重要资本主义国家语言的翻译”,以外国语学院为培训基地,国家出资聘请专家。20世纪 60年代中期,国家又制定了培养翻译的五年规划。这些举措( )A、意图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B、出于打开外交局面的需要 C、逐步开启了全方位外交 D、标志着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
19、有学者对近代某国际体系描述道:欧洲大陆各国通过战争对当时的国际关系进行了重新“洗牌”,导致了欧洲各国实力的调整,并开创谈判方式使之趋于平衡,让欧洲各“组织起来的独立政治实体”形成的一个“国际社会”。该体系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20、下表所示是 1975年对内蒙古通辽地区的部分考古调查结论。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从舍根墓群的考古结果看,至少从东汉时期开始,陶罐、陶壶、马具和海螺等饰物已经成为促进该地区鲜卑、匈奴和契丹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
辽代韩州城遗址、豫州城遗址及墓地等考古遗存,说明古代通辽地区作为东部“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传播、扩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的重要通道
进入清朝以后,通辽地区进入由游牧向定居转型的社会发展状态
A、少数民族地区封建经济发达 B、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悠久 C、游牧民族生产方式遭到废弃 D、民族间文化交流居于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