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为1919年3月,英国人创作的一幅漫画《超重》。画面中,美国总统威尔逊面带微笑,躬身将一根写有“国际联盟”的粗大且沉重的橄榄枝交给一只和平鸽。这一作品(    )

    A、表达了英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愿望 B、赞扬了国联对维护和平的作用 C、讽刺了美国重建世界秩序的方案 D、反映出美国主导战后国际格局
  • 2、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该法案宜称“(英王)应被拥立,承认和称为英格兰国教会的尘世唯一至尊领袖,应获得并享有……属于英格兰国教会至尊领袖上述尊位的一切荣誉、威严、优越权、司法权”。英国此举(   )
    A、推翻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B、加速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压抑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限制了国王的专制权力
  • 3、公元前5世纪前期,罗马经常和周边的伊达拉里亚人、高卢人、埃魁人、沃尔斯奇人等战争,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到公元前449年,平民开展了三次“撤离运动”。这一运动(   )
    A、体现出平民家国情怀淡薄 B、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 C、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 D、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 4、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部署下,编写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教材,整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出版社会公德教育普及型读物;在城市制订市民守则,在农村推广乡规民约,清除封建陋习;并通过立法手段清除各种精神垃圾。这说明,我国(   )
    A、健康有序社会生活规范形成 B、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C、重视消除城乡文化间的差距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
  • 5、1932年7月至1933年初,中央苏区发行了5种面额的纸币,以及一定数量的银币、银洋作为通行的国币,同时严厉打击埋藏现金和私运现金出口等行为。苏区还设立收买金银处,大量收集金银。上述举措(    )
    A、遏制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旨在应对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C、适应了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 D、有助于打破苏区的经济困境
  • 6、从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1907-1911年),清政府任命的15位交涉使(外交官)中,有新式学堂或留学毕业经历者占到了40%。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清廷(   )
    A、较为注重官员的专业背景 B、外交观念走向近代化 C、科举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D、确立了学堂选官制度
  • 7、据《闽书》记载:明清里甲“祭祀、乡饮等事,皆其措办”,里长和甲首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提供赋役依据,根据实际需要要设置里甲相应职务,里甲中的家训族规甚至成为当地律令补充。这体现了明清基层治理(   )
    A、自治权力较大 B、融入儒家思想 C、组织结构严密 D、突出法律作用
  • 8、据漆侠统计,宋代客户(无地农民)比数自北宋初年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是逐年下降的,从36.3%下降到31.1%,有地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相应上升。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政府政策干预 C、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D、农民起义频仍
  • 9、如表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单位:文)。据此推知(   )

     

    贞元初年

    (785年)

    贞元八年

    (792年)

    贞元九年

    (793年)

    长庆四年

    (824年)

    米(1斗)

    200

    70—80

    40—70

    50

    绢(1匹)

    4000

    1500—1600

    800—900

    800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货币税已获得普及 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 10、北魏孝文帝时形成了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的新官方礼制体系,孝文帝还颁布诏书,要求“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说明,孝文帝礼制改革旨在(   )
    A、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B、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实现汉晋体制的回归 D、借礼教加强民族交融
  • 11、秦汉时期,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县级地方政府,称为“道”。秦汉通过这种特殊的统治制度,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愿意接受郡县制的民族,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由此可知,秦汉的“道”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 B、防止了少数民族割据和叛乱 C、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 D、发展为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有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顾料、岁例开试儒学”;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海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荷兰便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各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 14、寄生在南美洲红色仙人掌上的一种小昆虫的血液,曾是制作胭脂红颜色的原料。印加人把这种胭脂虫视为奇珍异宝,密不告人。后来西班牙殖民者也将其视为重大商业机密,不容他国染指,借以牟取暴利。19世纪,一名法国人在南美种植园窃得这种昆虫,开始在欧洲培育,打破了西班牙对此种颜料的长期垄断。胭脂红颜色的原料从秘密到广为人知的既成事实,最适合用来说明( )
    A、细节描述是历史书写的有益方式 B、时空观念是历史研究的思维方式 C、资源垄断是历史解释的首要内容 D、偶然事件是历史必然的重要体现
  • 15、冷战格局对推动世界体系的重构具有正面的历史作用,主要是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为原殖民地国家和其他受制于西方的落后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对此解读最准确的( )
    A、冷战有利于世界体系的重构 B、冷战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C、社会主义阵营支持独立运动 D、世界体系的重构取决于冷战
  • 16、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两个关于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如下表。据此可知( )

    1640年,弗吉尼亚三名契约劳工移民一起逃离种植园被捕,其中的两名欧洲白人被判延长劳役,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

    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以契约到期为由拒绝继续服务。但因未能出示契约原件,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身为奴。

    A、当地司法背离普通法传统 B、北美劳动奴役的起始时间 C、黑人的人权意识逐渐觉醒 D、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发展
  • 17、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表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其主要原因是(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85

    162.4

    1913

    100

    192.4

    A、世界贸易总额迅猛增长的直接推动 B、工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与和平发展时期
  • 18、下图所示为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 )

    (注:1担=50千克)

    据图可以推知陕甘宁边区( )

    A、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B、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 D、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 19、综合如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A、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 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 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
  • 20、1898年,光绪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并进口多种新式农机具。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广。这表明当时( )
    A、清政府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 B、生存危机倒逼政府调整经济模式 C、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 D、西学东渐推动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上一页 706 707 708 709 7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