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明末山东人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中说:“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穗苞如拳而长,须如红绒,粒如芡实大而莹白。……旧名蕃麦……一名玉蜀黍,一名玉高粱,一名戎菽实,一物也。”下列关于这一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宋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B、乾隆、嘉庆年间种植遍布全国 C、因其高产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D、原产美洲,由英国人带到欧洲
  • 2、“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关于这一赋税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减轻了人身依附 B、国家一年按照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C、赋役合并折银征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劳动时间
  • 3、据《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狩二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自此“河西四郡”成了中原王朝对外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该地域治理状况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汉朝——设西域都护府 B、唐朝——设安北都护府 C、元朝——设立甘肃行省 D、明朝——设乌思藏都司
  • 4、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体制最尊,啬夫其权尤重。啬夫其权尤重的主要依据是( )
    A、管教化,控意识 B、职听讼,收赋税 C、掌捕盗,禁贼盗 D、传政令,维治安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制度,虽大体承袭隋朝,太宗君臣的朝气,却能使旧制度的优点发挥尽致。同时在行政技术上也有不少的改进,有关这方面的重要改革方案,大都颁行于贞观元年至五年(627-631)的几年间。例如隋时对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未能明白厘定其职权以及其相互的关系。到太宗,乃明白规定三省的职权,使其发挥制衡作用,以杜绝偏重的流弊。其后又创立三省首长联合议政的办法,以解决相互间的争执。这类改革,都是前代所没有的。

    材料二  (上左)摩尼教典籍插图,新疆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出土,绘于9世纪。图下部一侧为盛开的花朵和长藤,另一侧书写回鹘文字,上部残存两个俗界人物,用金、银、红、绿等色,绚丽夺目。

    (上右)景教壁画,新疆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壁画。图中为“圣枝节”人们欢迎基督进入耶路撒冷的情景,是研究高昌景教的珍贵资科。

    ——材料一、材料二均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

    参考材料,运用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反映盛唐气象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6、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的诱降,国际上东方慕尼黑会议的酝酿,国民党五中全会反动方针的制定,国民党反共活动的加紧,使投降分裂倒退成为时局的最大危险。1939年6月7日,中共中央及时地向党内发出关于反对投降危险的指示。……毛泽东指出:“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他将这一政策具体化为十项原则,并相应地制定了共产党关于政权组织、劳动、土地、税收、锄奸、人民权利、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项具体政策。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从理论上指导了建国准备工作,并用以统一各阶级、各党派、各团体参加建国准备工作的思想认识。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美中关系白皮书》,毛泽东连续为新华社撰写系列评论,批驳白皮书对中国革命的看法……毛泽东提出“革命形势日益开展,一切民主力量亟宜加强团结,共同奋斗,以期早日消灭中国反动势力”,“为此目的,实有召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们共同协商的必要”。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29日顺利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共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加强“政权组织”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
  • 7、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北是影响中国历程的一个关键地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处边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又是进入中原的诸多民族的故乡,更重要的,又是多个王朝的“龙兴”之地,因而使得东北地区的历史具有独特性,为其他边疆地区不可比拟。明代的东北,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明政府实行“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的政策,又在元代“站赤制度”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广设驿站,增辟水陆交通线,使东北地区的交通线纵横交错,形成为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并与内地密切联系,使东北地区成为明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

    材料二  17世纪之末,俄军东侵至外兴安岭西麓时,乃为强大清军所遏阻。一战之下,俄军挫败,乃有中俄《____▲____》(公元1689年)之签订。该条约之主款厥为两强以外兴安岭为界,划疆而治。俄人之陆路东侵至此乃告一段落,双方相安无事者凡170年。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俄人乃撕掉条约,进占我东北,强据我海参崴,改名俄属“镇东港”,从此为患北方,至今未已。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1)、指出以东北为“龙兴”之地的三个王朝,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的举措和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对应的条约名称及该条约签订的意义,概述近代俄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史实。
  • 8、下图为1980-2000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示意图。关于图中两个峰值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两个峰值的形成都得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B、第一个峰值的出现得益于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C、第二个峰值的出现得益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两个峰值的形成说明中国已经完成经济体制改革
  • 9、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右图所示为公元262年的政权形势图,图中①处对应的政权是( )

    A、 B、 C、东晋 D、
  • 10、长征期间红五军团创作了名为《一只破草鞋》的活报剧,辛辣地讽刺了敌人追击千里,只拣到红军丢下的一只破草鞋的狼狈相,满怀激情地歌颂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取得的某次胜利,使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次胜利发生在( )

    A、 B、 C、 D、
  • 11、观察右侧某朝代水运交通图。下列项中,对图解读正确的是( )

    A、长途海运航线的开辟具有创造性 B、表明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C、运河首次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 D、水运交通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 12、春秋战国时期某位著名的思想家,出身贫贱,生活俭朴,“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他主张任人唯贤,选拔贤人来治国,所谓贤人,是不分贫富、贵贱、远近、亲疏,即使是农夫与工匠,如果有才能,也可以举荐。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还有( )
    A、“为政以德” B、“有教无类” C、“相生相胜” D、“兼爱”“非攻”
  • 13、黑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著名的有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和龙山遗址出土的“蛋壳陶”。这两款典型器物出土的空间位置分别位于右图中的( )

    A、①② B、③④ C、③① D、④②
  •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 自己的政治主张。 

    ——摘自《中外历史敢要(上)》学习聚焦 

    材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 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具体体现,并从战国时期的儒家、道 家、墨家、法家中分别举一代表人物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 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 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 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 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 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 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 入的 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 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但从明中 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 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材料三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 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 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 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 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
  • 16、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 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 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 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 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经过康熙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 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 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 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方式,并阐述这些方式 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中国边疆出现了与以往朝代不同的新挑战。 并概述清朝前期是如何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东北疆界的。
  • 17、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但关于 淝水之战的性质,学术界则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人力主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的性质; 有人则以为淝水之战的性质应该是民族征服战争;也有人提出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统一 战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民族入侵战争;还有人认为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和民族入 侵战争的双重性质,而主要的一面是兼并统一战争。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 )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学术争论难以厘清扑朔迷离的历史,历史的真相具有模糊性 C、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因观点、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 D、历史诠释需要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 18、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致,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 计。”这反映了此时松江地区( ) 
    A、雇佣关系的普遍出现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 D、纺织技术的重大改进
  • 19、“龙场猛悟道,一反程朱理。格物即格心,孔学千古秘。颇重致良知,未解世危机。”其评价 针对的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B、李贽 C、顾炎武 D、黄宗羲
  • 20、下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 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与下图措施有关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上一页 705 706 707 708 7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