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下列行为符合《世界遗产公约》的是(   )
    A、对古建筑维护和修缮过程中,切实增加大修比重 B、在伊拉克的巴比伦门原址上建造一座照原样复制的赝品 C、通过激光技术,重现巴米扬大佛遗址上千年佛像的面貌 D、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峡谷”的金鞭溪,每天接纳1500吨污水
  • 2、二战期间德国发起“堡垒”行动,其战役示意图下图所示,下列对该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A、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B、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 C、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D、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灭
  • 3、1924到1928年间,科隆到波恩这段公路上的车流量超过该路的承受能力。1929年,一条新型的“机动车专用路”开始建造,动用了5500多名失业人员,最终于1932年8月通车。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这条“机动车专用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B、“新型”主要是指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 C、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 D、德国通过交通建设摆脱了经济危机
  • 4、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
    A、宗教皈依 B、商业征服 C、文化同化 D、财富侵蚀
  • 5、某校举办“新中国老物件”活动,阙同学提供了爷爷(当年为江苏盐城人民商场经理)的一个奖品——一本“辞海”。其中扉页上粘着一张小签,落款处是1985年1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同学爷爷此次参加全国统考的时代背景,包括(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②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开放

    ③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④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6、依据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判断,“三”的标题应该是

    第十三章·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A、敌后抗日根据的发展 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东北抗日联军的奋战 D、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 7、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一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明朝的对外开放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亚洲人口的膨胀
  • 8、下图传为初唐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职贡图》(局部),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

    ①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唐代国内外交通联络较发达通畅   

    ③唐玄宗轻徭薄赋,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④唐代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

    (《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0、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今何时乎?列国交通竞争、互校优胜劣败之时也。……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尤迫。

    ——康有为《清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1898.9)

    请简要评析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凌然一趋于正。”

    ——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
  • 13、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段话旨在(    )
    A、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B、反映生产方式、交往和分工之间的相互关系 C、阐明各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D、揭示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演进的根本动力
  • 14、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 15、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 16、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年的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101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000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 B、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D、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
  • 17、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 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 18、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 19、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

    地区

    1990—1992年

    1995—1997年

    2005—2007年

    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

    世界

    843.4

    16

    787.5

    14

    847.5

    13

    发展中国家

    826.7

    20

    768.1

    17

    835.2

    16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587.9

    20

    498.1

    16

    554.5

    16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54.3

    12

    53.3

    11

    47.1

    8

    近东和北非

    19.6

    6

    29.5

    8

    32.4

    7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64.9

    34

    187.2

    33

    201.2

    28

    发达国家

    16.7

    <5

    19.4

    <5

    12.3

    <5

    A、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 B、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 C、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均持续下降 D、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 20、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他的第一个外交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历史证明,尼克松政府“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有利于(    )

    ①越南战争的结束            ②中国与法国的建交

    ③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        ④古巴导弹危机解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上一页 687 688 689 690 6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