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世纪60年代,针对英方要求扩大洋轮航行特权,李鸿章认为外国轮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轮船易对沿途的木船运输造成威胁,这对动荡后的江南重建不利,并于1864—1865年关闭了杭州、苏州和上海之间的外国轮船运输贸易。由此可知,当时(    )
    A、传统财贸体系面临挑战 B、闭关锁国观念根深蒂固 C、外资入侵得到有效遏制 D、地方督抚离心倾向明显
  • 2、19世纪后期。美国外交官田贝说:“在中国方面更没有梦想到战争,它用骄满的外壳封包着自己没有想到倭人胆敢来攻击它、它以四万万人口对抗四千万人口……他们全是东方国家,似乎没有战争的理由”。田贝的言论(   )
    A、折射出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B、印证了甲午战争中国准备不足 C、表明东亚宗藩体系的彻底瓦解 D、见证了中日战争美国偏袒日本
  • 3、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 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 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
  • 4、表2为1880——1893年俄国商人通过中国汉口向俄国输出茶叶情况简表。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表2

    年份

    输出量/千克

    年份

    输出量/千克

    1880

    2197861

    1887

    6066059521

    1881

    3259016

    1888

    8116930882

    1882

    4393231

    1889

    8379919810

    1883

    4932000

    1890

    10839124275

    1884

    5298476

    1891

    11826524434

    1885

    4032764437

    1892

    7726026630

    1886

    6232960436

    1893

    10494593218

    A、俄国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B、近代企业凭借茶叶经营获取利润 C、汉口地区种植的茶叶受到俄国人欢迎 D、近代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5、高三联考一湖南卷·5)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即使愚夫愚妇,倘真能“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由此可知,“致良知”学说意在( )
    A、提倡个性自由、思想解放 B、格物致知以求得圣贤之道 C、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D、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 6、据《嘉兴府志》记载:明清时期,嘉兴地区“比户以养蚕为急务……蚕或不登,举家聚哭”;此外,当地还形成了“蚕关门”和“蚕开门”的风俗,即在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直到采茧时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由此可推知,当时该地区( )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商品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C、迷信思想影响社会生活 D、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 7、广彩瓷器是清代瓷器兴盛的代表。清中期,广州瓷商从景德镇购买烧好了白釉的瓷坯,在广州根据国外客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和二次焙烧。广彩瓷的兴盛反映了清代( )
    A、西方技术逊色于中国工艺 B、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 C、外贸政策调整改变产业布局 D、海外贸易占据着主导地位
  • 8、某学者认为,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   )
    A、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 B、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C、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世界领先地位 D、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
  • 9、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经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一转变说明内阁(   )
    A、成为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 D、地位和权力得到提高
  • 10、宋代赏荷之风盛行,还培育出了一种新莲“君子莲”,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荷文化系列,周敦颐的《爱莲说》还将荷花意象与文人修为紧密结合。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   )
    A、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B、科技丰富市民生活 C、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D、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11、“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
    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 12、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
    A、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 13、《隋书》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高丽战争运输兵马物资;后世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据此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
    A、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 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C、说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
  • 14、秦朝时,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郡守为郡的长官,可自行任免大部分郡以下的官员。监御史隶属御史大夫,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郡尉掌管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直辖于朝廷。由此可见,秦朝( )
    A、地方政府职权扩大 B、政治统一初步巩固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贵族政治得以完善
  • 15、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事保厥家”乃其职责,职位世代沿袭,事事听命于家主。然至春秋时期,家臣可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逐渐发展成“执国命”的“陪臣”,且家臣屡叛其主,出现“大夫专诸侯”、“家臣专大夫”的现象。这一变化( )
    A、促使诸侯争霸向兼并战争转变 B、体现出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坏 C、有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表明贵族内部未形成严密等级
  • 16、考古学家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湾作坊遗址2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发掘陶杯4078件,学者估计5510平方米的作坊范围内埋藏的红陶杯数量可能会达到惊人的2242570件。另有观点认为三房湾200万残杯,对应的可能是数千万甚至近亿件成品。据此最合理的推测是( )
    A、良渚先民具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B、神权阶层主导三房湾的文明秩序 C、蛋壳陶生产依赖初步的社会分工 D、石家河周围存在发达的贸易网络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说明:《自作自受》画面最右侧是象征社会主义的堡垒,英国约翰牛、美国山姆大叔和其他西方人士,正用套在脖子上名为“经济封锁”的绳索包围社会主义堡垒。

    图二  说明:2013年,习近平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发出了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观察两幅图片和说明,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制针不仅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还派生出许多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的大多数工作也同样是专门的职业。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18项操作。平均下来每人每天产针4800枚。假如让他们在没有经过全程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独立工作,別说一天造20枚针,恐怕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想要建设任何一个前所未有的持久社会和政治结构,必须首先要完成一种长期有效的工作。……要保持经济的高效运行,就要建立一种应用货币的科学;要让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够和平地主张他们的权益,就要建立一种管理政府和集体的科学;为了让全人类能够处于一种共同体之中,保证他们的共同利益,让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及其带来的损失能够停止,就要建立一种平衡世界的科学。开创了19世纪的历史的人,正是那些将以上几种科学真正落到实处之人……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浪潮,让人类具有新的能力,改变人们的生活,带来这种改变的,是解放了的思想投射在科学上的结果。

    ——摘编自【英】乔治·威尔斯等《全球通史——从史前文明到现代世界》

    材料三  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工阶层的壮大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然而,工业化有收益也有代价,它带来了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工业社会,家庭生活急剧变化,男人、妇女和儿童逐渐离开家庭到工厂和矿井里工作,常常面临恶劣的条件。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更为公正平等的社会,政府减轻了早期工业时代最严重的一些弊端。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写出随着“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逐渐形成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并简述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的人们如何“将以上几种科学真正落到实处”,并指出带来“解放了的思想”的重大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工人阶级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请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列举20世纪前50年社会主义者为“建立更为公正平等的社会”而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努力。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区域不是“铁板”一块的均质化区域,不是文化落后、野蛮的地方,也不具有地理、文化与行政边界高度重合而形成的清晰“区域”。…… “西北”作为一个多中心互动的历史空间,长期被另一种视角遮蔽,只有超越“欧洲中心观”对“西北”— “边疆”、“野蛮”文化等级的偏见, “去边疆化”才能释放“中心”的意义,这有助于在“整体史”视角中进一步思考“中华民族共同性”,对于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新地缘区位观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摘编自黄达远《 “中亚”:被遗忘的游牧社会历史》

    材料二  中国文明不仅远离亚欧大陆接壤地带的文明冲突,而且拥有平坦而富饶的平原,为汉族政权以农立国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也使中国长期维持了庞大的经济体与领先优势,对于外部资源的获得不那么必需与迫切,相应商业、牧业在文明体系中的地位便成为附属,对外扩张的经济驱动主要是农业动力,由此可将其边疆开拓的历史特征概括为“农业边疆”。……因此,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在疆域经营上,呈现了“有节制的扩张”的特征,在边疆扩张中,坚持“内政优先”的政治立场,一旦边疆开拓影响到内政稳定,便会呈现向内收缩的历史选择。

    ——摘编自赵现海《世界近代史的起点与明代中国的历史分流》

    材料三  太祖即位之初,定赋役法,一以黄册为准。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嘉靖二年,御史黎贯言: “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馀万石,今少二百五十馀万。而宗室之蕃,官吏之冗,内官之众,军士之增,悉取给其中。赋入则日损,支费则日加。请核祖宗赋额及经费多寡之数,一区画,则知赋入有限,而浮费不容不节矣。” ……隆(庆)万(历)之世,增额既如故,又多无艺之征,逋粮愈多,规避亦益巧。已解而愆限或至十馀年,未徵而报收,一县有至十万者。

    ——摘编自《明史·卷七十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西汉政府对“西北区域”采取“去边疆化”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原王朝在疆域经营上“有节制的扩张”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明朝政府坚持“内政优先”在西藏地区的做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太祖即位之初“一以黄册为准”的目的,并简述张居正应对材料三中所示困境的举措。
  • 20、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由于国家日益壮大,而钱财也积累了很多,亚里斯特底斯就劝告人民,抛弃家园,入居城市,务以取得领导权为目的。告诉他们说,人人都会有饭吃,有的人服兵役,有的人当守卫军,有的人从事公社事情,这样他们就可以保持领导地位。”这主要折射出雅典(   )
    A、城邦公民间接参与国家管理 B、基层治理依靠村社实行自治 C、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的手中 D、注重公民本位实行民主政治
上一页 685 686 687 688 6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