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为加强王权,英国亨利二世(1133—1189)推行“盾牌钱制度”,规定骑士不再服军役,而代之以缴纳“盾牌钱”。国王开始用货币雇佣军队,部分骑士也摆脱了封建军役束缚。这一制度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造就了一批不再练武打仗、专心经营农牧业的“乡绅”。这一变化( )A、降低了英国军队战斗力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巩固了英国封君封臣制 D、反映了君主权力的加强
-
2、雅典的国葬制度发端于梭伦改革时代,全体雅典民众都可以出席,在举行过必要的仪式后,城邦会指定当时知名和有影响的政治家,就阵亡将士的功绩发表演说,虽然演说的具体内容由演说家个人自定,但演说的中心往往是赞美雅典国家的制度,叙述雅典人过去和现在的伟大与光荣事迹。这反映了雅典( )A、政治家需具备演讲能力 B、强调城邦的利益至上 C、早期人文主义开始萌芽 D、民主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
3、下表所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边政党外交议题的发展历程。这体现出我国( )
阶段
概况
划分阵营,曲折发展1949-1978年
1956年中共八大:来自56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出席了我国党代会,大会的核心议题是社会主义与国家建设
解放思想,转型发展1978-2012年
1985 年“维护世界和平座谈会”:中国与西方多国政党、专家学者就禁止军备、反对核武器,促进亚非拉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2004年亚洲政党国际会议:确立了“亚洲地区安全与多边合作”“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三大议题并进行讨论
创新模式,蓬勃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
2013年起,中国共产党以“一带一路”模式,积极在沿线国家开展多边政党外交活动,“一带一路”与政治协商、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有机结合
A、构建均衡合理的外交格局 B、构建务实灵活的外交关系 C、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D、开创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 -
4、1995年,中共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标准和程序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2000年,组织部印发《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首次以规则的形式对公选考试进行统一和规范。这些举措( )A、完善了基层干部的选拔方式 B、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C、有利于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 D、表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成
-
5、1930年年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生产,通过组织耕田队、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等措施,开展互助合作运动。这些措施( )A、解决了军队粮食供应问题 B、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扩大了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
6、清末十年的改革不能说毫无成就,改革官制、编练新军、振兴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堂等确有诸多进展。然而,在改革的速度和方向上,清政府和社会期待逐渐显现出巨大的落差。据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清末新政(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D、新政改革违背了政府初衷
-
7、1896年,盛宣怀在上奏《请设银行片》中说:“拟请简派大臣,遴选各省公正殷实之绅商,举为总董,号召华商,招集股本五百万两,在京都、上海设立中国银行,其余各省会、各口岸,以次添设分行,照泰西商例,悉由商董自行经理。”1897年5月,中国近代第一家华商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中国通商银行成立( )A、反映出近代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B、满足了工商业者筹集资金的需要 C、有利于抵御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改变了官僚机构对金融业的控制
-
8、明朝黄佐所著的《泰泉乡礼》里设置了“扬善簿”,规定“立学之后,汝四民如有能从教化,朴实尚义,好诗好礼,善处彝伦,能和乡里,笃教子孙,足为一乡敬信者,许里中老而有德者告于社学之师,访问得实,书于扬善簿内,以待上司查考,以礼褒劝”。据此可知( )A、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B、国家的权力深入乡村内部 C、基层治理权收归中央 D、乡村治理与官员考核合流
-
9、宋太宗在太平兴国二年诏令:“五代藩镇多遣亲吏往诸道回图贸易(官府经营的贸易),所过皆免其算。国初,大功臣数十人,犹习旧风,太祖患之,未能止绝。于是诏中外臣僚……不得令人于诸处回图,与民争利。有不如诏者,州县长吏以名奏闻。”据此可知,该诏令(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C、注重对官员吏治的整顿 D、解决了北宋的财政不足问题
-
10、下表所示是唐代漕运的发展演变概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期
内容
出处
唐太宗贞观年间至高宗初年
昔贞观永徽之际,禄康未广,每岁转运,不过二十万石便足
《旧唐书·食货志》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至安史之乱以前
耀卿令江淮舟运悉输河阴仓,更用河舟运至含嘉仓及太原仓,自太原仓入渭输关中,凡三岁,运米七百万斛
《资治通鉴》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
令江淮转运米。每年宜运二百万石已来。虽有此命,而运米竟不过四十万石
《旧唐书》
唐宪宗元和初年
江淮米至渭桥者,才二十万斛
《旧唐书》
注:1斛=1石
A、折射了唐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渐趋增强 C、有利于减轻百姓的差役负担 D、漕运与国力盛衰有着密切关系 -
11、公元443年,太武帝以“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谢”为由,下诏让鲜卑功臣“以爵归第”,并“更举贤俊,以备百官”。崔浩为冀州大中正,“荐冀、定、相、幽、并五洲之士数十人,各起家郡守”。这些做法( )A、激化了民族间的矛盾 B、强化了鲜卑贵族的势力 C、有利于政权的封建化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
12、下图是1956年出土于四川彭州的东汉养老画像砖。画像中的主体是一间筑于台基之上的仓房,房前台阶下有三人:左侧跪坐者戴冠,手挥舞着指向右侧;右侧跪坐者手持鸠杖,其左一人手中似乎拿着一件量器,正要盛粮食。据此可知( )A、民间救济开始出现 B、基层治理体系得到完善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尊老养老观念得到弘扬学校
-
13、河南省舞阳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猪骨等20多种动物遗骸,并出土了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该遗址是( )A、陶寺遗址 B、龙山遗址 C、红山遗址 D、贾湖遗址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外交思想
主要内容
19世纪40-50年代
剿夷抚夷
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敌之后再以议和“抚夷”,以“赏赐”的形式进行的割地赔款则是抚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纪60-70年代
商战抗夷
“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
19世纪80-90年代
以夷制夷
吸收欧洲均势外交思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联德制法、联英制日、联俄制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授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额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摘编自钊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
16、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引起了经历大革命失败并关注中国前途的学者们的思考,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论战中,中国是否有过奴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起讫时间、特点以及接续其后社会的性质,即是否有“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这反映出( )A、唯物史观主流地位已经确立 B、救亡和启蒙成为时代的主题 C、先进人士对中国命运的思考 D、学界对时代的认识逐渐趋同
-
17、围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新青年》是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锋”;有人强调“自从这次世界大战停后,一股澎湃排空的新潮流到了中国,就酿成现今的文化运动”;也有人指出“五四运动确可算是中国文化运动的起点”。由此可知,当时( )A、新文化运动研究逐步深入 B、思想潮流受到多方因素影响 C、中西方文化实现全面融合 D、新文化运动的性质难以判定
-
18、武昌起义后,时人记载:“咸丰壬子(1852年)武昌之失,抚臣而下司道府县全城殉难,绅民之死者更不可数计。此无他,将吏知死官之义,士民报作育之隆。由死节之多,即可决恢复之易。今武昌之陷,奔逃迭报,殉节罕闻。此我国之大耻也。”这折射出当时( )A、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B、国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清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 D、立宪运动致使清政府民心尽失
-
19、钱穆曾指出,“清儒考证之学,盛起于吴晥,而流行于全国,独湖湘之间被其风最稀”。在维新运动中,湖湘之人更关心经济、民政、吏治等实际问题,积极修建铁路、开办学堂、创办报刊。据此可知,湖南省维新运动的开展( )A、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内容 B、源于维新思想最先萌发 C、得益于独特的文化氛围 D、促成戊戌变法条件成熟
-
20、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实现富强的不二法门是“兴民权”。比如,谭嗣同就认为:“方今急务在兴民权。”康有为则说:“从知天下为公产,应合民权救我疆。”这些主张的传播( )A、标志着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B、适应了反清革命的理论需要 C、严重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 D、有助于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