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对中间技能人员的替代最为严重,而高技能行业及低技能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则有所增加。该学者总在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A、扩大社会收入差距 B、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C、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D、增加了社会失业的风险
-
2、“由于国家保持食品的低价,不断扩大补贴规模,1989年用于食品需求的补贴金在国家预算中占到支出部分的1/3左右,主要食品零售价的补贴份额已高达80%。”该材料表明当时的苏联( )A、牺牲农业以推进工业化 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甚微 C、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3、1959年,印度同时开工的鲁尔克拉、杜加普尔、比莱钢铁厂都是年生产能力达百万吨级的大型钢铁厂,对西德、英国和苏联的援助依赖性较强。印度石油、煤炭、铁矿石等资源有限,严重依赖进口。一位美国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尼赫鲁时代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国际事业。”由此推知,当时印度( )A、成为东西方争夺的焦点 B、坚定执行不结盟政策 C、民族振兴道路崎岖坎坷 D、开启了工业化的历程
-
4、1989年,在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即:美国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转向突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推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自决与独立”,“促进各种思想和民主价值观在苏联的自由交流”。布什政府进行的战略调整主要是基于(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推动 B、苏联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 C、美国长期的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 D、美苏两国国家实力对比差距明显
-
5、20世纪5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组织了一批美国体育界名人访问亚非拉国家,希望通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士与当地民众直接接触,从而改善亚非拉国家民众心中的美国形象。该做法旨在( )A、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地区 B、扩大美国文化影响 C、与他国进行非政治性交流 D、推动体育文化外交
-
6、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竞选演说中谈到:“有些经济学家仍在试图找出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在1929年遭受挫折。我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我认为我是了解的,使我们遭受打击的是十年的放荡不羁,十年的集团的利己主义———所追求的唯一目标表现在这种思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结果是,98%的美国人口都遭受到天诛地灭。”这一演说( )A、强调实现社会平等的意义 B、体现实行国家干预政策的意图 C、主张改变奢侈浪费的风气 D、旨在抨击某些经济学家的迟钝
-
7、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这一局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东欧战火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B、西方国家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了教训 C、反法西斯同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D、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
-
8、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领导人认为此时的国际社会“产生着最深刻、最尖锐的世界资本主义危机,这种危机孕育着新战争”。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时有出现,甚至有联合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的行动。由此推断,苏联将( )A、把维护国家安全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B、调整战略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支持欧洲工人运动来缓和国际矛盾 D、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来应对危机
-
9、据《列宁全集》载,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政治形势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下列做法符合“围攻”的是( )A、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B、工业领域推行了“新经济体制”改革 C、主张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D、使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
10、印度国大党成立后,提拉克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是使大民互相接近的重要手段,并宣称《薄伽梵歌》是印度“吠陀宗教树上所结的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实”。提拉克的这一做法意在( )A、谋求民族派的合法政治地位 B、弘扬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 C、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 D、打击印度的封建顽固势力
-
11、1889年,第一次泛美会议召开。在接连抛出“和平共处”与“谋求友好贸易”的诱饵后,美国在会议上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即“达成解决成员国纷争的仲栽协定,同意修建一条连接南北美洲的铁路;建立了泛美联盟的雏形”。这表明泛美会议的召开( )A、维护了拉美的独立 B、消弭了美洲国家间的分歧 C、彰显了美国的意志 D、推动了世界贸易有序发展
-
12、恩格斯回忆说:“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运动以外的,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地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恩格斯此话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者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B、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阶级亟须科学的指导思想 D、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广泛传播
-
13、19世纪最后30年中,英国议会中两大政党的最大分歧是关于“无形帝国”和“有形帝国”的争论:自由党政府坚持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的“无形帝国”,保守党则主张限制自由贸易,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有形帝国”。这一分歧( )A、改变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 B、反映了英国实力变动的现状 C、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始 D、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
14、从20世纪开始,美国国会为限制总统权力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些“准立法权”,使得那些管理政府日常工作的独立管理机构制定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与法规……成为构成联邦政府立法程序的“主动脉”。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 )A、保证了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致使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遭到破坏 C、未能摆脱政党分肥制的影响 D、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博弈中得到发展
-
15、外国学者对西方某国政治近代化的道路有如下的评论:“这是反面经验,因为它引发了反对它的民族主义,但也是正面经验,因为在占领者走后⋯⋯在政治辩论中,祖国、人民、民族、个人自由等概念具有重要地位。”这段评论描述的是( )A、光荣革命实现英国政体的转变 B、美国联邦宪法颁布的伟大意义 C、容克贵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 D、法国大革命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
16、卢梭认为,个人的最大自由无疑是群体的最大不自由,而“在社会状态中,正义代替了本能,行动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性”,因此个人必须服从公共意志,建立政治共同体,“遵守同样的条件”,才能获得全部的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据此可知,卢梭主张( )A、以公意保障个体的平等 B、契约是全体一致的同意 C、人民应该让渡个人权利 D、国家是保障自由的工具
-
17、18世纪欧洲的一位著名人物提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群众的圈套。”上述观点体现了( )A、文艺复兴的核心观念 B、宗教改革的主题思想 C、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 D、资产阶级革命的追求
-
18、1484年意大利学者皮科写道,上帝对人这样说:“我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央,以使你观察到这个世界的一切。我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使你死亡或永生。归根结底,你作为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适合你的方式来构建自己。”这一看法( )A、开启意大利宗教改革的序幕 B、体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器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
-
19、英国著名科学史家WC•丹皮尔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 )A、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B、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 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流 D、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
-
20、有英国学者指出,整个中世纪,当英国国王力量虚弱或国王尚未成年时,就会出现更多的贵族控制下的官僚政府;当国王强大时,就会出现国王个人控制下的王室政府,但在16世纪这种循环被打破了。这一变化的背景是,16世纪英国( )A、成为主权强大的民族国家 B、国王权力不断受到限制 C、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D、封建庄园经济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