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甘地时常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也曾系上一条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还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甘地此举旨在( )A、振兴印度民族工业 B、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
C、宣扬非暴力的思想 D、动员民众投身于民族斗争 -
2、1921年6月,苏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恢复商品生产和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下半年,国家退出拥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同时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开办商店。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C、开展工业化建设 D、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 -
3、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认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击,所以白人统治者看起来不再能统治殖民地的人民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自己国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更加不愿意成为顺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臣民。”他意在强调( )A、一战导致殖民体系的瓦解 B、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C、拿破仑战争传播启蒙思想 D、二战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 -
4、如图是1933年中国《时事月报》上刊登的一幅名为“石油之战”的讽刺漫画,这幅漫画以当时爆发在拉丁美洲的两个为争夺石油产区的国家间的战争为背景,漫画中一个玻利维业人和一个巴拉圭人站在石油桶上你米我往的拼刺刀,前者头藏印有美元的旗帜,后者戴着画有英镑的方旗。这幅漫画反映了( )A、拉丁美洲各国间的矛盾尖锐 B、英美两国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中国政府关注世界局势变化 D、拉丁美洲的革命任务艰巨 -
5、有学者指出,英国人到印度,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突出的一切。然而,随着印度在经济上被卷入世界交往的狂潮,政治上更加牢固统一、现代化的军队出现了,铁路、轮船、电报等也相继出现。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 )A、世界殖民侵略的双重任务 B、英国对印度殖民侵略与建设并存
C、殖民侵略利于文明的交流 D、印度现代化成就主要归功于英国 -
6、有学者描绘某个时代,“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繁荣,也不仅是古典学识的再现,更表现在意大利人在地中海明媚阳光照耀下对新生活的憧憬:新兴中产阶级的出现促使人们享受现世;大学、知识和哲学的发展启迪了人的心智;广泛地认识世界开阔了人的心灵”。这个时代( )A、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自由主义正在兴起 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D、理性主义日益盛行
-
7、16世纪后、天花等传染病开始在美洲肆虐。调查显示,仅18世纪70年代,至少有30%的西海岸印第安人死于天花。1780年,天花在密苏里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中大流行,死亡率极高。这一时期,传染病的肆虐( )A、刺激了欧洲殖民者到来 B、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
C、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兴盛 D、抑制了西方殖民活动的开展 -
8、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因此展开。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认识( )A、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察 D、近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
9、11世纪以后,西欧各地纷纷建立大学。1500年,全欧洲已有65所大学,大学学习和研究科目已不限于神学,还有法学、医学、文艺等。大学及其学习科目的增加,主要是( )A、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需求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反对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威 D、加强封建王权的需要 -
10、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这( )A、有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 B、不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C、说明教会地位举足轻重 D、阻碍了法律的发展进步 -
11、在古希腊早期历史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神灵,家里都有专门的祭坛,以家庭为中心的祭祀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城邦时代,最初以家庭建筑为中心的祭祀场所逐渐演变为大型的神庙建筑,祭祀的主体也由家庭逐渐变成了城邦。这一变化有利于( )A、增强城邦的凝聚力 B、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
C、促进商品贸易发展 D、扩大民主政治的范围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社会是“加速社会”,人们时刻体会到周透的世界在不断地加速,社会加速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摘编自哈特穆特•罗萨(德)《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棚户区作为上海平民的栖身立命之地,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为稳定秩序巩固统治, 1928年10月,上海市政府组建了“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着手勘定建筑地点,开始兴建第一平民住所。此后,市政府向市银行借贷兴建了第二及第三平民住所,为不少平民提供了较好的可供居住的场所。1935年,市政府成立平民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并向沪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借贷,开始营建平民村,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住房救助事业的发展,但财政的窘困决定了市政府无法满足广大底层民众的居住需求。——摘编自刘荣臻《近代上海平民住房救助与社区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住房重建计划被上海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从 1951年起,在借鉴以往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先后建成曹杨新村、控江新村等几十个工人住宅区,并配套建设诊疗所、公共厕所和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一五”期间住宅建设合计总投资额为1.54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与此同时,“自建公助”等住宅建设形式也大量出现。这些新建住宅不再集中在市中心,而是从市区向外辐射,星星点点分布在市区周围。此外,修理的老公房因价格较低,也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从而基本满足了职工及家属的住房需求。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解决平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及效果。(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背景。(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以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认识。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图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世界的理解,是人们解读空间关系的工具。如图是166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雇员约输•布劳绘制的《大地图集》中的一幅航海地图。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约简•布劳绘制的《大地图集》。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才干、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主户最有心力及物产最高者二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仍选主户有行止、材勇为众所伏(认可)者二人为都、副保正。
凡选一家二丁(成年男子)以上,通(不论)主客(户)为之,谓之保丁。更有余人身力少壮者,亦令附(加入)保(丁)。(保丁)除习学武艺外,每一大保逐夜轮差五人,于保分内往来巡警。遇有盗贼,即时救应追捕。
每获贼,除编敕(缴获赃物)赏格外,如告获窃盗,徒(刑)以上每名赏钱三千,杖(刑)以上一千。及居停(窝藏)强盗三人以上,经三日,同保同邻人虽不知情,亦科(处以)不觉察之罪。——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上述材料为我们研究“王安石的保甲制”提供佐证史料。参照(1)(2),提取材料信息完成表中(3)(4)的内容。
研究提纲
序号
研究内容
佐证史料
(1)
保甲管理者的选拔标准
主户、有才干、心力者、物产最高
(2)
保丁的抽选条件
二丁以上、身力少壮
(3)
(4)
-
16、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提出凯恩斯计划,试图维系英镑的货币霸权地位,但计划最终落空。而凭借世界最大债权国和黄金储备国的优势,美国的怀特计划获得了与会国的普遍认可,成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蓝本。据此可知,怀特计划( )A、导致了资本主义阵营分裂 B、恢复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C、背离了维护金融稳定需要 D、奠定了美国金融霸权的基础 -
17、罗斯福政府以保护债务者为己任,通过立法,由联邦储备银行保证储户在银行破产时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存款偿还:还制定《房主贷款法》,规定以房产作抵押品的房产主无力偿还欠款时,其抵押品转借由政府担保的国债。这反映出罗斯福政府( )A、强化了社会保障的职能 B、有效解决了“滞胀”危机
C、代表了民众的根本利益 D、展拓了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
18、下表为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部分法案。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
时间
法案
内容
1847年
《河道法令》
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
1848年
《公共卫生法》
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并规定由地方当局负责供应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1855年
《消除污害法案》
进行大规模的排污系统改造工程。
A、城市水网建设先进 B、水源污染问题严重 C、卫生防疫制度健全 D、卫生立法程序严密 -
19、14世纪时,由于教会难以对“黑死病”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当时欧洲人便各自给出如瘟疫产生是“因为人们衣服不得体”“因为小孩儿不服从父母”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这种现象( )A、实现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B、有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形成
C、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有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
20、公元3至5世纪,日耳曼各部族不断南迁,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表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A、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 D、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