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骑士精神和宫廷爱情是中世纪欧洲突出的文化现象,它们一起构成了世俗叙事诗的主要体裁——浪漫传奇。传奇中的英雄区别于传统史诗英雄,即使为主人或情人而战,他都带有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而这种特点也传承到后世的文学中。这主要反映了( )A、文艺复兴始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 B、中世纪文学凸显早期人文价值观
C、浪漫传奇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D、浪漫传奇摧毁了天主教精神枷锁 -
2、 如图取自1908年的《江汉日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利用文娱手段搞政治宣传 B、顺应了世界宪政发展趋势
C、揭露了清末宪政的虚伪性 D、反映了民众支持晚清改革 -
3、 下列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1、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破坏了南方的社会生产;
2、使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3、迫使统治者开展自救运动;
4、为列强趁机发动再一次战争提供可乘之机。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新政 C、义和团运动 D、东南互保 -
4、 鸦片战争爆发后,耆英将议和视为“暂事羁縻”的“缓兵之计”。八国联军侵华时,直隶总督袁世凯指出,条约居国际法之主位,东西各国法律专家“童而习之,皓首而不辍”。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A、救亡图存思潮在上层的盛行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不断加深
C、致力于抵抗外来文化的渗透 D、“天朝上国”外交理念的动摇 -
5、 下表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魏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蜀
263年
28,0000
94,000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
A、自然灾害多发 B、佛教在中国盛行 C、专制皇权衰落 D、豪强士族的发展 -
6、 如果把“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世致用思想提出”、“书画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最符合这一学习内容的主题是( )A、中华帝国日趋繁荣强盛 B、中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C、中华帝国近代化的先声 D、中华帝国的衰落与转型 -
7、 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
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 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 -
8、 如表为两部史书中关于交子的记载。据此可知( )
史书
朝代
作者
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
李焘
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富民十六户主之。《宋史•食货志》
元朝
脱脱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
A、立场不同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 B、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C、史料互证才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
9、 从《旧唐书•舆服志》“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多元服饰并存,到北魏晚期南朝“袍拂踝,靴至膝”。至唐代,源自胡服系统的“幞头、圆领缺胯袍和乌皮六合靴”为主的服饰搭配被固定到了常服系统之中。这( )A、体现了服饰演变艺术性趋势 B、反映了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C、体现了服饰演变中原化趋势 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
10、 某同学在研究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争变化时,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绘制了以下表格,这种变化( )
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战争参加者
贵族
庶民
兵器来源
贵族
国家
兵制
“国人”兵役制;兵农合一
普遍兵役制、募兵制
参加人数
不超过十万人
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
A、体现了集权政治的趋势 B、保存了贵族的经济实力
C、根源于宗法分封制破坏 D、阻碍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
11、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尚书》有云“重民五教,惟食、丧、祭”。《左转》“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A、崇德尚贤 B、勤俭节约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
12、 “聚落级差”是指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良渚文化中,余杭地区以莫角山巨型台基为中心的聚落,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这体现了( )A、良渚文化领先于其他文化 B、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
C、良渚文化区域性联系加强 D、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
13、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从19世纪起对欧洲和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材料一:社会主义在多数方面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对立面,因为社会主义提倡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社会管理或生产资料所有制。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个人权利,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马克思的学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原因可在马克思学说的性质和吸引力中找到。这些学说给各地的工人以一种自信的感觉,使他们确信未来是属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还使工人们行动起来、富有战斗精神,因为阶级斗争理论已证实:要赢得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不是靠慈善的捐助人的帮助,而是靠工人本身的努力。——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们所讲的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围绕民族理念,以民族国家独立为核心的思潮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亲历的欧洲1848年革命,波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等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和紧随其后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性质相同。而当时的中国和印度,尚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理念,他们的斗争只是被压迫民族对侵略者的自发性反抗,和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印度国大党领导下的两国真正的民族主义运动是有区别的。
——摘编自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主义观》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社会主义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亚洲民族主义运动和欧美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同点。(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共同根源。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即便在种棉技术于12到14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棉花也没有成为“全球商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用暴力强占印第安人土地,准允和保护跨大西洋的贩奴贸易,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以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即“棉花帝国”。由此,世界完成了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摘编自王希《评<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绽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的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 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棉花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并说明推动其变化的历史因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的主要原因。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所反映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3)、 阅读材料三,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
15、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都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创作了漫画《无尽的赔偿》。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骑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1921年,希特勒说道“仇恨!我们拥有仇恨!”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冷战主导了国际关系。……“二战”之前,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既恐惧又憎恨。虽然西方和东方最终在“二战”时结成同盟并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国,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战时的经历确定了而不是减轻了战前的彼此怀疑。1945年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美苏)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
材料三 两百年来第一次, 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1992年1月-1996年12月在任)
(1)、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依据材料一说明理由。(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运用美苏冷战的基本史实说明“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列举冷战期间多极化力量发展的表现。(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20世纪90年代成为“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的标志性事件,概括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发展的积极影响。 -
16、美国政府坚信“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并认为“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美国政府意在( )A、增强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B、倡导世界各国培养共同价值观
C、借助文化输出维护霸权地位 D、扭转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
17、如图是2022年法国报纸上发表的一幅讽刺画,图中美国拖着欧洲一群待宰的羔羊在大海上漂泊。作者意在( )A、呼吁欧洲加强独立性 B、唤起欧洲各国团结一致
C、说明欧盟一体化受挫 D、谴责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
18、二战前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这主要说明(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
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露 -
19、在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生死存亡的教训下,美国和西欧国家在二战后都普遍放弃了“自由放任”而实行国家干预,同时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对社会财富实行有限的再分配,避免贫困、失业等社会矛盾激化。美国和西欧国家的这一做法( )A、使各国避免经济危机的困扰 B、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
C、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D、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 -
20、
二战中,通过偷听人们“无心之语”窃取情报的间谍活动频频发生。为此,苏联在1941年创作了海报《闭上你的嘴!》(如图)。海报中母亲的儿子在前线战斗,她目光凝视,神情严肃,手指抵唇,警告人们:不要多说话。该海报的设计深意是( )A、规范国内舆论秩序
B、激励群众积极参战
C、通过母爱鼓舞前线斗志
D、号召人民共担卫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