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面对这场战争的打法及其带来的血腥残杀时,“诸如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之类的语 汇变成了亵渎之词”,美国作家海明威写道。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幸存者的余生一直为 属于“迷惘的一代”的感觉所困扰。 ……(战争)在继后的数十年里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 ……要“创造安全的世界”和“结束所有战争”的和约,留下的遗产是失望和怨恨。
——【美】丹尼斯·谢尔曼、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尽管在宣言上签字的26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参加战争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各国政府和人民在打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和旗帜下,终于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现了世界现代史上空前的国际大联合。大联盟的建立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和要求,为后来成立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三 在国际关系史上,雅尔塔体系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后对世界和平与战争状况有 着重大影响的国际体系,而且其后至今尚无以地名命名的国际体系出现……从构建国际秩序的角度 说,雅尔塔体系创建了一个双重复合秩序: 一方面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是适用于全球 的大秩序;另一方面是大国竞争的传统秩序,或者说是强权秩序。
——摘编自刘建飞《雅尔塔体系的是与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宣言”的名称,简述“宣言”发表的意义。(3)、材料三反映了学者对雅尔塔体系的认识,对此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2、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它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财富,同时经济政策的制定也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 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 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摘编自文档之家“工业革命为何起源于英国”
材料二 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狄更斯《双城记》
材料三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我们的……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列宁全集》 (第四十二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所具备的条件。根据材料二论述“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的具体表现。(2)、材料三体现了苏俄推行的经济政策的名称及该政策的重心?结合所学指出苏俄在两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在农业方面的变化 -
3、政治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因文明而进步,文明因政治而生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君士坦丁时代起(即当代学者所强调的晚期罗马帝国时期),所谓的拜占庭文明已经开 始在罗马帝国的框架内生长。这个罗马帝国的框架除了其传统的法制和行政统治秩序外,还有辽阔 的跨越亚欧非三大洲的国土,包括原希腊化时期的著名中心城市,如雅典、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以及西方拉丁化地区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北非等等。
——徐家玲《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 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
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并举例说明拜占庭帝国在法制方面对罗马帝国的继承和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这种全新政体的特点,并指出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美国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的具体表现。 -
4、历史学家皮特·恩格伦在著作《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中,选择将焦点放在“一 战”中普通参与者的内心世界,深入探究他们的“感受、印象、体验与情感”。他广泛搜集了战争 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并精心重组,期望通过他们的真实经历来展现“一战”的复杂面貌。这位学者的研究方法旨在( )A、强调通过多方面的历史事实相互印证 B、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 C、使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读更加客观和真实 D、以个体的亲身经历揭示战争的残酷性
-
5、当我们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来审视两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发现它们不仅存在着共性,更有着极为不同的个性。下列各项不属于两次世界大战的“个性”的是( )
①极端民族主义恶性发展
②以重新瓜分殖民地为主要目的
③大战经历了从亚洲到欧洲再到全球的发展阶段
④主要发动者是德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④ -
6、下图是公元前2000年—19世纪,世界棉花生产和消费中心的空间分布变化情况。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注:图中○代表棉花生产、消费中心
A、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B、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C、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 D、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 -
7、下列表格中,史实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建立
B
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
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
C
美国发表《独立宣言》
美国已经获得了完全独立
D
1864~1871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
德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
A、A B、B C、C D、D -
8、马克思在评论某欧洲事件时说:“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该事件( )A、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B、解放被宗教戒律压抑的人性 C、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
9、古代某一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实行君主专制,并发行了官方货币,其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其中最著名的是“御道”,该帝国是( )A、
B、
C、
D、
-
10、中英代表在讨论《开罗宣言》草案时产生了激烈争论。英国代表建议将草案中关于日本窃取中 国领土的规定由“归还民国”改为“日本放弃”。中方代表王宠惠则强调“如此修改,只说日本应 该放弃而不说应归何国,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士,皆深感困惑……措辞如果如此含糊,则会议公 报将毫无意义,且将丧失其价值。”《开罗宣言》最终规定: “满洲、台湾、澎湖应该归还中国”。
以下关于这场讨论说法最恰当的是( )
A、是二战胜利前中国开展的外交活动 B、体现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战略分歧 C、在国际法上维护了中国主权和尊严 D、主要是外交官据理力争取得的成果 -
11、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其中,两个小孩指的是( )A、比利时 埃塞俄比亚 B、奥地利 捷克斯洛伐克 C、奥地利 埃塞俄比亚 D、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
12、下图是1913年至1937年俄国工业发展情况,其中1932年—1937年实现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联模式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
13、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向德国皇帝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英法军队战斗力强大 B、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C、中国和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D、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
14、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关于某场战争的漫画,你认为造成这场战争发生的根源是( )
A、德国想要称霸世界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 C、英法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争斗 -
1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进口关税政策强行将国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变为资本,使用国 家行政权力干预市场,实现由传统生产方式向先进生产方式的跨越。贸易保护能够用国内市场滋养 生产方式落后的工业部门,使其在国内市场进行自由竞争,发展壮大。据此可知,马克思( )A、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B、继承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C、肯定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合理性 D、首创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思想
-
16、某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新和谐公社”“共产主义者同盟”“唯物史观”“巴黎公社社员墙”等相关史实,他们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科学社会主义兴起的背景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C、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与实践
-
17、《剑桥欧洲经济史》有段评论:“这个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该时期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科学革命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
18、下表所示的内容为1800—1870年英国煤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由此可知,推动英国煤产量不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1800年
1820年
1830年
1850年
1860年
1870年
产量(万吨)
1100
1740
2400
4940
8000
11000
A、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B、煤炭成为发电的主要来源 C、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问世 D、工业革命推动煤炭大量出口 -
19、17-19世纪,各国相继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下列相关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 是 ( )
①英国“光荣革命” ②日本“明治维新”
③俄国农奴制改革 ④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 -
20、启蒙思想家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但他们的政治主张也存在差异。下列思想家与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A、孟德斯鸠——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B、康德——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力 C、伏尔泰——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D、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