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表是关于孔子“仁”的学说,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作者
观点
林乃燊
孔丘的“仁学”,只是华夏族奴隶主范畴的东西。孝悌为仁之本,就一语道破,它是为适应挽救奴隶主阶级摇摇欲坠的宗法金字塔的需要而出笼的。
何法周
孔子主张“仁”的学说是“地主阶级的思想体系”,是继承特别是发展了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曲折地反映了农民阶级在封建的经济政治关系中“人”的新地位。 “仁者爱人”这一命题的提出,乃是当时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
斯维至
“仁”是奴隶主的思想,但不相信它是反动思想,而认为它“具有贵族民主政治的涵义”。
王文治
“仁”实质上只是想在不根本变动旧的所有制、不根本变动旧的阶级关系的条件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一些调整,客观上却恰恰与旧制度的要求相背离,有利于新事物的成长。
A、都认为孔子“仁”的思想是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由于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能够代表多个阶级的利益 C、对孔子思想“仁”理解不同与时代及学者立场有关 D、因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所以无法取得一致的看法 -
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下列制度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禅让制与皇帝制 B、分封制与宗法制 C、井田制与宗法制 D、察举制与科举制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1月25日青海省颁发的土地房屋所有证
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规定。
材料二
材料三 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1)、作为实物史料,材料一印证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当时颁布了什么法律文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中的图片事件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时间、名称)?(3)、 材料三中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其有何“变”与“不变”? -
4、荣氏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缩影,在内忧重重、外患频频的近代中国,演绎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商业传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春天。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代表,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荣家在无锡、上海两地企业设备被毁,纱锭187万枚布机2766台、粉磨36部……荣家兄弟把大量面粉和小麦送给中国军队做军粮。1941年,汪伪政权威胁荣德生求他将中新一、八两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荣德生当即严词拒绝,并大义凛然地说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荣氏家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企业在抗战时期的境况,并说你对“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理解。 -
5、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
请回答: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
6、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出现在(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B、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D、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7、1958年,存在大量盐碱地的鲁西北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广泛种植小麦,但产量很低;到了80年代,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而流传一首民谣:一亩小麦吃不饱,半亩棉花做贡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改变了统购统销政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山东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
-
8、“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一五计划
-
9、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抗日战争中死难的中国同胞,全国人大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A、中国自此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促成民族觉醒,唤起民族团结 C、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D、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
10、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上宣称:“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A、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C、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D、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
11、毛泽东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D、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
12、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 遵义会议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 “工农武装割据”-- 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 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 井冈山道路-- 《论持久战》
-
13、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国内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有人日记中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土地革命
-
14、1915—1918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的遗毒根深蒂固 C、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D、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
15、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孙中山 (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
16、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年份/地区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3.1
28.1
34.1
53.6
62.1
63.1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
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7、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近代)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反对专制,提倡“致良知”
-
18、下表中所列的内容为军机处一日的日程,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接折(阅读秦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
19、小明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C、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 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20、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这一制度确立并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