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古城南北主干道的钟家港古河道中获得北方传统作物遗存粟米7粒、枣核1粒。这一发现说明当时(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区域文化可能存在交流 C、早期国家势力向北扩张 D、南北方的农业经济趋同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清晰,逻辑严密)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19世纪初英国巡回法庭所审判罪犯人数
年份
犯人数量
1805—1809年
23462
1810—1814年
30613
1815—1819年
58662
1820—1824年
65227
—MichaelIgnatieff,AJustMeasureofPain,p.154.数据仅限英格兰与威尔士
材料二时任内政大臣皮尔在议会下院指出,盗窃犯构成了犯罪阶层的主体。……其二,从地域分布来看。英国工业区或城市郊区的治安形势明显要比乡村地区更为严峻。因为与乡村相比,城市中的传统礼俗和道德规范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受到更大冲击。其三,19世纪英国诉讼费用的降低、新警察制度的建立、执法效率的提高都会使起诉案件的数量比18世纪有大量增加。
注:法院判决定罪才能称之为罪犯。
——许志强《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成因》
材料三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超时工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1834年颁布的新版《济贫法》,19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定。19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20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城市病”。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编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犯罪问题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解决“城市病”的举措,并分析其特点。 -
4、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解决主权问题成为1787年宪法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即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除解决主权问题之外,宪法还解决了另一个美国人特别担心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新国家领导人最惧怕的莫过于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院、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关于未来社会蓝图的具体构想(任举两例即可)。并简要概括启蒙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中为解决“主权问题”和“中央集权问题”而创建的制度,并指出前一制度是如何具体运行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
5、梁衡在《特利尔的幽灵》中写到“那些在油灯下捧读了麻纸本的泥腿子,他们再不准备打倒皇帝做皇帝,而是头戴斗笠,肩扛梭镖,高喊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呼啸着冲过山林原野”。“泥腿子”读的“麻纸本”最可能是( )A、《人权宣言》 B、《共产党宣言》 C、《权利法案》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6、对于英国历史上的某一事件,在18世纪以前的请愿书里有如下描述:“羊和牛马在赶着上帝勤劳的子民”“自绅士成为畜牧业者后,贫穷的工匠从未快乐过”。该事件( )A、巩固了乡绅在英国议会的地位 B、客观上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C、迫使大量英国人参与海外殖民 D、使享乐奢靡之风得到广泛蔓延
-
7、以下史实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
确立了美国邦联制的国家形式
B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形成
C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
俄国近代工业化完成
D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
A、A B、B C、C D、D -
8、有学者指出:“18世纪末的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这场革命( )A、使北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打击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C、推动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D、实现了德意志国家统一
-
9、1600年,天文学家布鲁诺被天主教会押往刑场,舌头被钳子夹住,而布鲁诺却毫不畏惧,无比英勇地迎接了死亡,他相信真理是不能被压制的。30年之后,当伽利略出版他的《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后,也遭到教会的残酷迫害,被处以无限期监禁。当教会要他签字放弃其科学见解时,他说道:“地球还在转动。”表达了他对科学的执着信念。这表明( )A、基督教的宇宙观被打破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有限 C、人文主义思潮迅速传播 D、科学研究需要勇气和献身精神
-
10、中世纪后期,商人、手工匠、市民的子弟全都需要识字,接受教育。因此,城市学校传授的主要是谋生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城市教育( )A、有利于文艺复兴产生 B、加强国王权力 C、加速庄园经济的崩溃 D、提升教皇权威
-
11、在16世纪之前的欧洲,胡椒是等同于黄金或白银的稀有之物,常被用作借贷和纳税的媒介,也被人们认为是神药。在1627年荷兰画家彼得·卡兹创作的静物画中,将胡椒面与盐、牡蛎、橄榄等食物共同呈现在画面中。此时,画中的胡椒粉随意地与食盐一起撒在盘面上,已由“神药”回归调料本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变革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商业革命冲击传统市场 D、全球物种的广泛交流
-
12、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给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骂他是“江湖骗子”。尽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给哥伦布以“航海司令”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以及将他发现的地区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这可用于研究( )A、哥伦布航海因未获得黄金而失败 B、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愿望十分强烈 C、西欧开辟新航路以民间资助为主 D、开辟新航线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动因
-
13、15世纪上半期,阿兹特克人社会繁荣,文化发展。他们用棉花和舌兰织布,有的还编织进各色珍贵的鸟羽,做成斗篷、饰物和礼品,色彩缤纷,精美绝伦。此外,阿兹特克人能制造出质地优良、造型美观的褐底黄纹的彩陶,已经掌握了用天然铜锻造铜器的技术。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 )A、纺织和制造业发达 B、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C、“浮动园地”的发明 D、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
-
14、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伊朗、北非和部分西欧地区。在8世纪中期后阿拉伯帝国进入持续一二百年的繁荣时期,阿拉伯统治者到处修建图书馆、搜罗藏书、鼓励开展翻译活动。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A、有助于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B、终结了“希腊化时代” C、侵吞了拜占庭帝国北部领土 D、使伊斯兰教走向成熟
-
15、比利时学者亨利·皮雷纳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书中写道:“商业和工业使城市成为当时的样子。城市在商业和工业的影响下不断成长起来。”对此,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城市最初居民 B、手工业以交换和流通为主要目的 C、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复兴的原因 D、中世纪城市出现在交通便利之处
-
16、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例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更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A、
B、
C、
D、
-
17、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写道:“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这( )A、表明了罗马生产工具的进步 B、佐证了两大文明的交流往来 C、体现了拜占庭工商业的发达 D、揭示了汉代养蚕缫丝的实情
-
18、阅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①古代文明呈现多元特征②古代各个文明不断扩展
③古代各个文明完全独立发展④古代各个文明多分布在大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与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共振起伏、互动互进、休戚相关的。从方式与途径的视角而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既有牧歌式的和平交往,如人群迁徙、商业往来等;也有暴力性的碰撞冲突,如刀光剑影的战争往往使人类文化面临断裂、毁坏等危机,同时这种暴力冲实在客观上也为不同文化碰撞和调适提供了历史契机。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提取有关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商人的信贷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从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与饮品到较高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等。信贷的这种使用情况不仅得到了中世纪史研究者的普遍认可,更能在不同种类的法庭中得到印证,如普通诉讼法庭、商人法庭等。这些法庭的卷档表明英国商人会以信贷的方式售卖各种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如麦芽酒、面包等基本食物,亚麻布材质的服饰,铁器、马具等生活工具。与此同时,随着工资水平的提升以及物价水平的降低,更多的英国民众能够消费得起较高层次的进口商品。因此,商人也会进口受英国民众欢迎的各种海外商品,如法国以及地中海地区生产的各种类型的葡萄酒。来自东方国家的商品在这一时期也受到了英国人的青睐,以丝绸及其制成品和种类繁多的香料最具代表性。从事国际贸易的大商人在这些商品的贸易活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世纪晚期英国商人商业信贷活动研究》
材料二:1958-1960年,英国对台湾地区的贸易信贷政策历经两次讨论,分别将贸易信贷期限从4年放宽至5年,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从50万(曾默认为75万英镑)提高到100万英镑。英国之所以放宽对台湾地区的贸易信贷政策,一方面是在重商主义传统的影响下,英国有着发展海外贸易的内在诉求;另一方面是台湾市场在美援的帮助下呈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台湾当局而言,英国贸易政策的特殊性在于,英国必须要考虑中国大陆及美国方面的反应。在台海局势紧张之时,政治因素更为重要,经济利益被暂时搁置;当台海局势相对缓和后,经济利益便成为英国主要考虑的方面。在此过程中,英国重商主义传统充分展示了其影响力。
——《试论英国对台湾地区的贸易信贷政策》
材料三:随着科技的进步,英国信贷市场将加速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信贷机构可以更精准地评估客户信用状况,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英国更加注重绿色信贷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支持环保项目和企业。同时,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信贷市场向绿色和可持续方向转型。普惠金融也是英国信贷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未来,信贷机构将更加注重服务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降低信贷门槛,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率和覆盖率。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国信贷市场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境信贷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拓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竞争力。
——《欧美信贷市场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况中世纪英国商业信贷活动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调整对台湾地区贸易信贷政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简述影响英国信贷市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