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孟德斯鸠看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对权力的使用,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会停止。”行政权从属于立法权,行政权就不专制了;如果议会至上,那么议会也会形成专制。基于此孟德斯鸣( )
    A、提倡分权制衡理论 B、坚持社会契约至上 C、强调天赋人权原则 D、认同人民主权观念
  • 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中世纪) 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意大利最先打破这层纱幕主要是因为( )
    A、独特的地理位置 B、保留了古典文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宗教神权的束缚
  • 3、1493—1496年,哥伦布率西班牙船队第二次航渡美洲时,船队随行人员除了水手和军士,还有农夫、工匠等,他们携带了各种农具、生产装备,并带上了欧洲的各种农作物种子和藤条、秧苗、葡萄藤、甘蔗苗等。

    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新大陆的经济开发 C、丰富了欧洲的经济生活 D、导致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 4、17世纪的英国,不仅购茶价格昂贵,而且茶叶供应量极小。后来,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逐渐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 1690年输入茶叶 41471 磅, 1712 年时已增长到约 16 万磅, 1717年时“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这一变化得益于( )
    A、工业革命提升了民众消费能力 B、全球商品贸易的逐步发展 C、英国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中心 D、英国民众普遍接纳了茶叶
  • 5、下表为东南亚海域沉船数量(单位:艘) 及来源地(部分) 统计表。据此可知 ( )

    沉船编年

    中国

    葡萄牙

    荷兰

    西班牙

    总计

    第一期(约 1480—1567年)

    3

    2

    0

    0

    5

    第二期(约1570—1590年)

    5

    3

    0

    6

    14

    第三期 (约 1590—1650年)

    4

    11

    14

    5

    34

    第四期(约 1690--1730年)

    3.

    1.

    11

    1.

    16

    总计

    15

    17

    25

    12.

    69

    A、西方殖民者始终掌握着东亚贸易主动权 B、沉船的来源地折射贸易主导权变迁 C、殖民者的海上争霸活动摧毁了商业贸易 D、英国凭借武装帆船获得海洋控制权
  • 6、全球航路开辟后,形成了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如图反映的是( )

    A、大西洋贸易 B、印度洋贸易 C、三角贸易 D、太平洋贸易
  • 7、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航海图; 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这些航线的开辟 ( )
    A、实现了西欧人的寻金梦 B、建立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直接联系 C、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D、导致欧洲贸易中心移到大西洋沿岸
  • 8、1578年,一名英国航海家到达南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他是继麦哲伦船队之后完成第二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据此判断这是( )
    A、迪亚士的发现 B、达·伽马的航行 C、德雷克的探险 D、哥伦布的远航
  • 9、他率船队进入欧洲人所说的“大南海”后,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他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他就给“大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太平洋”。这位航海家最大的成就是 ( )
    A、发现美洲大陆 B、发现了好望角 C、到达印度西海岸 D、其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 10、有学者指出,当西班牙和葡萄牙15 世纪末开辟新航路时,欧洲沿大西洋东岸的航线已经被他们熟悉,而当他们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东岸航行时,不过是航行在早已由中国、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开辟的航线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新航路开辟( )
    A、是古代文明与西欧扩张的共同结果 B、源于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往和联系 C、取决于西欧的航海技术和航线探索 D、主要是因为亚洲商人对财富的追求
  • 11、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周一良、吴于虚认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控制传统商路。”而雷海宗则认为:“阻塞原有东方贸易路线的正是西欧人,而土耳其人想要继续维持旧商路反被西欧人所阻挠。”这说明( )
    A、历史研究过于依赖主观判断 B、周一良、吴于廑的研究比较符合事实 C、两种解释均背离了历史真实 D、历史研究须辨析史料真伪,孤证不立
  • 12、以下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大纲选录,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

    一、独特的文字

    二、复杂的历法纪年

    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四、有壁画装饰的神庙

    A、印加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古巴比伦文明 D、玛雅文明
  • 13、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以前,印第安人以其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印加人创造的“独特”文化是 ( )
    A、金字塔庙宇 B、马丘比丘城 C、“浮动园地” D、20 进制
  • 14、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了敕令,规定各地的教士在没有得到教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向世俗的君主纳税。法国国王随即宣布法国境内的臣民未经自己允许、不得将金银货币等战略物.资输送出国。次年,教皇不得不允许教士自行纳税,无需经过教皇同意。这反映了当时( )
    A、教皇权威的沦丧 B、法国王权的强化 C、欧洲民众多元的宗教信仰 D、西欧国家的政教合一特征
  • 15、公元前241年.西西里省成立,行省总督在财政上只起监督作用,具体事务由罗马国家派去的财务官负责;当地居民一般案件的审判权由西西里的城市法庭掌握;同时还设立了专门审理控诉行省总督案件的特殊法庭。

    西西里省的设立( )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平衡 B、推动了罗马民主政治的建立 C、提供了有效治理地方的经验 D、巩固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成果
  • 16、下列对图数据的分析,与史实相符的是 ( )

    A、外邦人同样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B、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 C、占据人口近半数的奴隶可以担任政府公职 D、全体自由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 17、在谈论某一政体时,柏拉图认为:“它在我看来确实像独裁制度(那里有监察官),可是,有时我觉得它非常像由民主制度管理的国家。但话说回来,要否认它是贵族制度明显又是愚蠢的,那里还存在着王政。”柏拉图论述的是( )
    A、波斯帝国政体 B、雅典政体 C、斯巴达政体 D、罗马共和政体
  • 18、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谷物来自埃及、西西里等地,腌鱼来自西班牙等地,木材和沥青来自马其顿,铅来自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这些史实可以用于说明( )
    A、希腊人建立了殖民帝国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环地中海地区贸易繁荣 D、希腊文明扩展到欧亚大陆
  • 19、古印度文化强调忠实于种姓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种姓等级制度的地位甚至“比任何政治制度都要高”;当印度帝国遭遇分崩离析危机时,不同种姓的村民却能够“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地“静静地看着整个帝国的崩溃”.这突出说明,古印度( )
    A、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 B、社会等级秩序森严 C、文化传统根深蒂固 D、人们国家观念淡薄
  • 20、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这说明种姓制度 ( )

    A、强调职业等级贵贱分明 B、宣扬神权至高无上 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D、保留同态复仇习俗
上一页 558 559 560 561 5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