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图2 是苏美尔文明的滚印,这些早期的圆柱形印章成为所有权和身份的标志。它们由石头、玛瑙或贝壳等硬质材料制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文字和符号。这些材料( )
A、有利于探索国家的诞生 B、体现了奴隶经济的繁荣 C、印证了文明的多元起源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建立 -
2、图1为《红色中华》刊登的一幅名为“粮食突击运动”的画报。据图1推断,该运动旨在( )
A、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B、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 D、推进党的土地改革政策 -
3、距今约 5300-4500 年前的屈家岭遗址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市,此前已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大量的陶器等。经过近 3 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迄今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据此可知,该遗址( )A、具备了早期国家初始形态 B、体现了利用自然的文明跨越 C、证明了青铜制造业的成熟 D、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找出两处“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1)、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汉武帝并非汉宣帝。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藩镇的设置,最初就是为了应付边疆民族战争的。如朔方, “山河襟带,关辅要冲”,天德军, “尤居边要”“实扼戎吭”,南西道, “控全蜀咽喉之地,当狂寇奔侮之冲”,剑南东川, “蜀门重镇,雄压险中”,西川, “表里山河,内外险固”。战略地位皆甚重要。
——摘编自《旧唐书》等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先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不使北宋成为继后周以后又一个短命的朝代,宋太祖、太宗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一系列“防弊”之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唐朝设置“藩镇”的目的及结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为改变节度使割据地方而采取的“防弊”之政。 -
6、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C、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7、《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上谓辅臣曰:“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材料中的“二敌”是指( )A、女真族与党项族 B、女真族与契丹族 C、契丹族与蒙古族 D、契丹族与党项族
-
8、北宋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及边境上的藩兵,其中禁军担任“守京师、备征戍”的任务。宋太祖时禁军人数只有二十万不到,到宋仁宗时期禁军员额高达80多万,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这一现象( )A、改变了守内虚外的国策 B、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C、埋下了边疆危机的隐患 D、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
9、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下表为宋朝部分官员出席曲宴的记载,出席人员变化反映出( )
时期
太祖朝
真宗朝
曲宴记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
A、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 B、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C、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D、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
10、唐代小说中对域外风情、物品及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奇特方式、奇能异巧的刻画和描述随处可见。如《杜阳杂编》对外国贡品“常燃灯”的描述,《朝野佥载》中对真腊国风俗人情的描绘。上述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C、域外文化成为主流 D、工商业市民阶层的壮大
-
11、魏晋玄学家主张自然之性是生存之本,仁义教化是末,要求“崇本息末”,但他们也认为顺性之自然,可以自然心知、明白而达礼,最终成就仁义。由此可见,魏晋玄学家的主张( )A、冲击了儒家的等级秩序 B、使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 C、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
-
12、唐代,岭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农民“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农作物种类明显增多 B、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 C、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D、南方粮食产量已超北方
-
13、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这一变化导致( )A、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B、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 C、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 D、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
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道:“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汉代更为广泛、更为自由。”在钱穆看来,唐代的科举制( )A、形成了尚学风气 B、终结了贵族政治 C、选拔了实用人才 D、扩大了统治基础
-
15、《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由此可知,唐代( )A、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 B、建立了科学行政体系 C、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D、皇权受到相权的威胁
-
16、唐诗有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中后期遭到严重破坏,扬州盛况不复,一去不返。北宋设市舶司后,明州(今宁波)发展迅速,“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进出唯明州一港”。影响这一变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海外贸易的兴盛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局势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松动
-
17、关中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图对关中地区位置标注准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18、孔子对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加以整理,并利用官史作《春秋》,上起鲁隐公,下讫鲁哀公,计十二公,以编年体裁和简约的文辞,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传授后学。这些成就( )A、开启了官方修史的传统 B、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D、构建起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
-
19、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
20、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