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城市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宋太祖曾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并出现了灯箱广告。夜市的经营时间不断延长,甚至通宵。自此,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变为合法经营,州桥夜市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街”,美食美味各具特色,应有尽有。马行街夜市里出现了很多“瓦子”,表演杂耍、曲艺、傀儡戏、影戏等。宋朝各大城市的夜市“侵占官道,接造浮屋”“起造屋宇,侵占河岸”。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街道司负责街道卫生管理,“每日扫街道垃圾”。据《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的油烟污染,致使蚊虫不生。潘楼街鬼市杂有假冒伪劣商品,是出售来路不明之物的专门夜市场。汴京相国寺市场也被称为“销赃所”。
——摘编自铁引《<清明上河图>里的烟火气与大宋的地摊经济》
材料二 从现在研究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列强所选择的通商城市和租界,还是清政府所选择的优先发展的工业城市,其目光皆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点上,且主要是沿海和沿江城市,内陆地区及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被清政府的官员和外国侵略者所忽视。城市社会的变迁固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也带来了城市社会的复杂和混乱,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更是相当低下。近代城市空间出现新城、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同时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城市化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
2、二战后,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得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快速增长。但至70年代,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失业率达到影响社会安定的高点,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也呈持续性。80年代,里根总统认为:凡是私人部门能承担的,应当留给个人负责;政府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应当仅仅限于私人无法承担的职能,例如国防方面等。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A、二战后美国经济“滞涨”的影响 B、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C、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
3、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提议修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提出“先择四达之衢,首建干路”。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此路“可控八九省之冲,人货辐辏,贸易必旺,将来汴洛、荆襄、济东、淮泗,经纬纵横,各省旁通,四达不悖”。为造铁路所需钢轨,1890年汉阳铁厂兴建,1893年9月建成投产。由材料可知( )A、新式交通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武汉近代化 C、地主阶级是新式交通发展的主力 D、近代交通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
4、“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的一环。在整个贸易中,西班牙人先用在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殖民地阿卡普尔科港。据此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推动了亚洲贸易格局的变化 B、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C、根本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5、下列图片分别为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情景,图片反映了( )

赶集的古罗马农民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古埃及人放牧壁画残片 两河流域乌尔王陵镶嵌画
A、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B、古代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C、古代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 D、人类由食物生产者变成食物采集者 -
6、[科技进步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 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 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摘编自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从蒸汽动力到智能技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产生了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 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丰富多彩。从衣、食、住、行到人们的思维观念,从个人精神面貌到社会结构,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经济与社会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7、当代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材料反映了( )A、中国的农业智能化水平领先世界 B、当今世界农业智能化已经实现 C、现代化农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D、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
8、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在亚投行的股权超过40%,这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担当。亚投行不仅愿意与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也愿意向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开放,目的是全球的繁荣与发展。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的目的是( )A、挑战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 B、以便于调整国际收支平衡 C、推进亚洲国家经济一体化 D、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
9、列宁主导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相隔数十载,但两者路径相似而结果殊异。两国“路径相似”主要体现在( )A、都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 B、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开放 C、都是从农业和农村开始 D、政策和改革在两国落实过程相似
-
10、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中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材料中的变化( )A、得益于“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是国家“左”倾错误的产物 C、借鉴了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D、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
11、近代工厂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加强,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材料主要说明工厂制度( )A、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对社会的影响有双刃性 D、适应了集中生产的需要
-
12、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与疫病的斗争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古罗马非 常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 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这说明了( )A、官员在防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B、古人对疾病预防治理有了清晰认识 C、古人重视公共卫生与疾病的防治 D、疫病客观上促进了古代医学的进步
-
13、1635年,查理一世宣布皇家邮政可以开放为公众服务,国会议员和贵族享有免费寄信的特权。当时主要用马车运送邮件,邮件辗转运输,邮费昂贵。1839年进行邮政改革,英国国内信件基本邮资费统一为每半盎司1便士。英国邮政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英国国内经济联系的加强 C、英国政府改革弊政的需要 D、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变革
-
14、早期的徽州民居天井狭窄,光线黑暗。明清时期逐步演变为楼下高大宽敞、楼上简易的形式。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其显著的外观特征,白色粉墙,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墙体干 燥;而基于阻挡火势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马头山墙。白墙黑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 间,如诗如画;跌落起伏的马头冲破了一般墙体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这一变化体现了( )A、摒弃了传统的建筑风格 B、徽商经营方式的改变 C、更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 D、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
15、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除西北丝绸之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和东北丝绸之路。唐朝始设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宋初设市舶司时,明确规定出海商舶须申领“公凭”,上报引目,这引目相当于今天的进出口货物报税清单。从汉朝到唐宋对外贸易的发展说明了( )A、对外贸易趋向规范化管理 B、古代朝贡贸易蓬勃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严格执行 D、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
16、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唐代商人石染典买马契,契约明确记载了买卖双方的个人信息、商品状况、交易细节、违约责任及3位保人做证情况。古巴比伦王国时期,订立商业契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说明古代社会( )A、经济生活中商业活动十分频繁 B、商业活动中契约关系较为普遍 C、契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 D、都形成了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
17、中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大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从材料可以推知(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官员有力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 C、政府重视改进农业技术 D、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其经济在欧洲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拥有许多物产丰富的殖民地,将制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整个世界经济都围绕着英国。英国一度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工厂,唯一的大规模进出口国,唯一的货运国,几乎唯一的外国投资方。在19世纪中叶的国际格局中,英国上升到了影响并支配全球的地位。使得国际格局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呈现出英国“鹤立鸡群”之势。
——摘编自郑德洛《近现代科技革命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
材料二:
1876-1914年的殖民扩张 (面积单位:百万平方公里,人口单位:百万)
殖民地(1876)
殖民地(1914)
本国(1914)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面积
人口
英国
22.5
251.9
33.5
393.5
0.3
46.5
法国
0.9
0.6
10.6
55.5
0.5
39.6
俄国
17.0
15.9
17.4
33.2
5.4
136.2
德国
2.9
12.3
0.5
64.9
美国
0.3
9.7
9.4
97.0
——摘编自尼·布哈林 《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与国际格局”为主题,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恩格斯的英国工人观主要是从英国工人的现状入手,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他细致描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痛苦、无助,并认为工人的悲惨现状源于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基于此,他对工人阶级通过普选权的方式改善自身生活状况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普选权是属于英国资产阶级和英国贵族的,对于英国工人阶级而言是不切实际的,唯有流血的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成功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
——摘编自海因里希·格姆科夫《恩格斯传》
材料二: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垄断资产阶级意识到不能采取原先的赤裸裸的剥削形式,通过科学管理、收买无产阶级等隐形手段来调整阶级策略,同时英国工人运动也使工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显著改善,这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良好的双向互动状态。19世纪80年代普选权在法国工人阶级手中取得的成效让恩格斯意识到,利用普选权夺取政权的过程虽然缓慢且枯燥,但却十分可靠,工人只要合理地使用普选权,使自身处于进行革命的最有利地位。改良主义文化作为英国社会的特有文化,恩格斯认为英国工人阶级可以也应该采取和平改良的方式改善自身状况。最终在最后一刻通过斗争进入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即社会主义。
——摘编自王兴斌等 《恩格斯的晚年》
材料三:
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以人的解放为根本价值归依,而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又始终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格斯不同历史时期的英国工人观,有利于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并随着实践的推进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在探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解放道路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他国工人阶级特点的解放道路。
——摘编自李述森《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与时俱进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恩格斯早期和晚期英国工人观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恩格斯工人观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恩格斯工人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英伦雅典”之称的牛津城因便利的交通逐渐发展成一个商业贸易的重镇。拉什达尔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牛津纯粹是由于其商业的重要性才获得了其学术地位,并最终获得了创建英格兰第一所大学的殊荣。由于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人们成群涌进城市谋生,知识分子亦不例外。12世纪,巴黎大学聚集了一大批拥有崇高权威和声望的杰出教师还有来自欧洲各个角落的学生。它的组织形式也为当时欧洲各国大学所仿效。随着城市的兴起和贸易、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各种管理和服务机构不断增多,急需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为其服务。中世纪中后期世俗势力和教会势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日益激烈大学通过巧妙地周旋而获得了对维护自身存在和发展意义重大的各项特权,加之风起云涌的城市自治运动,为大学师生维护自身权利、树立了典范,促使大学不断寻求独立自主发展的空间。
——摘编自《探寻大学、城市之源与缘—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关系探究》
材料二:
14世纪国王逐渐将城市特许经营权下放给大学,大学进一步参与城市的经济和环境管理。如中世纪的人不知道传染病的起因,把垃圾扔到大街上,散发着恶臭。在大学的市政监察下,城市环境得到改善。但这也损害了城市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自治权,市民和学者之间的矛盾激化,如牛津市民在15世纪多次指控校长在环境管理问题上侵权。导致双方发生大规模冲突,这也使得大学在16世纪对国王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的程度。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对大学的依赖增强。大学作为消费者参与到城市经济中,对于城市的书籍贸易、文具行业、食品业、等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使得在冲突之外,市校之间在官方层面和私人层面都存在着合作。
——摘编自《论中世纪大学与市民的冲突——一牛津大学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城市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