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刘少奇在1948年12月写的《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提出:新中国的国家经济是无产阶级手中的基本工具,而合作社是劳动人民的集体经济;只有国家经济而没有合作社,国家经济就无所作为;只有合作社而没有国家经济,合作社就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据此可知( )A、中共在提前酝酿两种经济形式的整合 B、内战时期党的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斐然 C、国共两党两种政治前途的较量很激烈 D、新中国三大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
2、朱熹认为:“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 他还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用以观察日月星辰。据材料可知( )A、朱熹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众多成就 B、理学提倡“格物致知”无关实践 C、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深入人心 D、理学家对自然科学有一定探究欲
-
3、武则天时期,大改官名、地名:将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也分别改称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以求形式对称、文字优美。这一做法旨在( )A、铲除李唐皇室守旧势力 B、确立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C、奠定制度变革的思想基础 D、树立武周政权的新气象
-
4、《后汉书》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共立巴氏子务相为君长。“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汉兴,南郡太守靳疆请一依秦时故事”,得到朝廷允许。这表明( )A、巴氏君长世代与秦女通婚 B、务相为秦所命的蛮夷君长 C、务相所统五姓被视作戎狄 D、秦汉民族政策具有延续性
-
5、据《礼记檀弓》记载曾子病危在床,侍奉的童仆在旁,看着他的竹席说:“这席子华美而光滑,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吧!”曾子听到后,立刻要求扶他起来更换席子。席子撤下后,曾子尚未躺好就去世了。这反映出( )A、贵族政治仍有较大影响 B、私学兴起冲击等级观念 C、儒家对礼法秩序的维护 D、转型时期文化基本定型
-
6、特定时代词语语汇中的“高频词”,表征着历史的时间性和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高频词
会议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八大
(1956年)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十二大
(1982年)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十四大
(1992年)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汇的变化拟定一个主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这样,政府就不可以轻易的干涉甚至剥夺人民的权利,保护了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达到《独立宣言》中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材料二中“精巧的制度安排”指的是什么?这种“安排”有何意义。(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1787年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 -
8、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中国
材料一: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为了将菲律宾当地和明朝的优质产品运往美洲和欧洲,西班牙人开始探索一条可从菲律宾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线。1565年,航海家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起航,开辟了一条西起吕宋马尼拉、东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全新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250多年间,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银丝贸易不仅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内容,也贯穿其始终。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16世纪中后期,银丝贸易逐步兴起。
——据全毅《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时代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等整理
材料二: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

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即北地,惟民间贸易,而官帑出纳仍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7“钱法议”
白银流向中国(作为出口的回报)。……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另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岭南的)农民不种棉花而种植甘蔗,用加工制成的蔗糖换取华中和华北的棉花。大部分棉花经过纺织加工再出口到南洋。这样,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就推动了甘蔗逐渐取代水稻(占用原有的水田,而种植棉花则需要开垦其他类型的土地)……没有导致(也不需要)另外开垦土地来种植供市场销售的甘蔗,这样就缩减了珠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水稻产量,从而增加了市场对稻米的需求。对丝绸的需求增加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水稻田被非食品类经济作物挤占的情况。
——【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尼拉大帆船银丝贸易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明朝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农奴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市民)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的萌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
10、“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据此可知,该思想( )A、标志着人文主义开始萌发 B、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C、指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反映了自由竞争的主张
-
11、从14世纪中叶起,欧洲经历了一场危害惨烈的致命瘟疫黑死病。黑死病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连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开始重视人自己的价值。由此可见这场灾难( )A、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B、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D、催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
12、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传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其产生的根源是( )A、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B、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意大利从东方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养料 D、意大利聚集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
13、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 )A、大批美洲国家纷纷独立 B、世界市场已经正式形成 C、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
-
14、从1296到1307年,英国爱德华一世共召集了20次议会,而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爱德华二世(1307-1327)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直到1325年,市民在议会中的地位才最终巩固下来。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D、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
15、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A、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
16、2023年2月20日,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在希腊雅典大学成立,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说:2000多年前,中希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据此可知( )A、中希文明在两千多年前交流频繁 B、中希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C、中希文明发展历程始终未中断过 D、中希文明历史悠久对世界有重大影响
-
17、下面是古代文明概况表。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
地区
地理环境
最早培育的作物
文字
西亚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大麦、小麦、豆类
楔形文字
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
—
象形文字
东亚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水稻、粟
甲骨文
希腊
爱琴海附近岛屿
—
腓尼基字母
A、丰富多彩、多元发展 B、创立文字、彼此借鉴 C、人口流动、文明融合 D、依据大河、农耕为主 -
18、改革开放之初,珠江电影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故事”。比如,1984年上映的电影《雅马哈鱼档》,反映了个体户生活,随着影片风靡全国,“个体户”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选择,在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自谋职业的热潮。这( )A、折射时代变迁下的人们观念变化 B、意在彰显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 C、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D、使国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
19、[食品安全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越来越多的人口远离食品生产者,转而依靠中间商来供应食品,食品掺假泛滥。各大报纸杂志进行介绍和评论,使食品掺假问题成为英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工人阶级是掺假食品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买的肉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食品行业担心议会出台相关法案来强制解决掺假问题,因此,相当数量的商人开始自发售卖洁净食品,形成了一场“洁净食品运动”……1860年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食品掺假法》《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等,经过半个多世纪,英国基本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立法体系与监管体制。
——摘编自白景旭《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与工人认知》
材料二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是政府部门探讨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仍层出不穷。
——摘编自徐婷、张国权《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泛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
20、[新航路开辟和物种交流]
材料一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摘编自[意]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
——摘编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材料三 16世纪末,马铃薯来到这个岛上,区区百年之内,爱尔兰人就以“酷食马铃薯”著称。一亩半的地,种下了马铃薯,就可以提供足够粮食,再加上一点儿牛奶,就可以让一家吃饱一年了。于是靠着这样的饮食,而且在没有任何医药、卫生、工业化或像样的政府帮助之下,爱尔兰人口从1754年的320万增长到1845年的820万。然后马铃薯枯萎病忽然来到,爱尔兰便主食歉收,造成近代史上严重的饥荒。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研究新航路开辟背景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尔兰人酷爱马铃薯的原因并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