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 2、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1963—196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7%,超过了“一五”期间的速度。这种发展有可能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C、人民化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 3、历史上中国是一个水患严重的国家,尤其近代,百姓饱受水患之苦。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启动,参加工程建设的30万军民仅用75天即全部完工,极大缓解了旧中国长期以来困扰民众的荆江水患。该工程的修建( )
    A、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 B、重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C、得益于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展 D、反映了“大跃进”之下的冒进
  • 4、1949—1954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英、日和法国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等。大量留学生回国(  )
    A、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B、说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性 C、展现出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D、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是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的,任何一种生存发展方式和社会制度都是人们在特定客观环境下‘合理选择’的结果,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越往历史的深处追溯,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越低,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就越显重要。”

    ——程汉大《古希腊罗马为何成为宪政发源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自拟一个论题并简要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6、中古西欧是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审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栋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戚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据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

    材料二   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依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据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及其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 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 )
    A、保存了古希腊哲学 B、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 C、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D、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8、为了解决三大地区(沿海地区、高原地区、亚马逊森林)产品的交换和国民的需求,印加帝国建立了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尽量纳入国家掌握,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把剩余产品按地区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这一做法旨在( )
    A、维持国家的统一稳定 B、服务帝国的对外扩张 C、推动各地的经济交流 D、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 9、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 10、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 )
    A、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 B、体现共和政治传统影响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冲击了基督教文化体系
  • 11、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后,参照波斯的仪式,要求属下将领跪拜自己。这些将领认为依照马其顿风俗,只有在敬神时才用跪拜礼,因此拒绝跪拜亚历山大。最终,亚历山大作出让步,马其顿的将士可以不跪拜自己。这一事件可以说明( )
    A、东西方文明有优劣之分 B、长期征战激化君臣矛盾 C、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差异 D、亚历山大统治隐患重重
  • 12、约公元前2900年左右,定居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了一系列的城市国家。苏美尔人对宗教的依赖性很深,他们相信每一种自然力的背后都有其主宰,认为人与神的界限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 )
    A、早期文明的教化 B、农业生产的需要 C、生产力水平低下 D、楔形文字的传播
  • 13、公元前500年前后,出现了人类文化突破现象,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其为“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希腊三贤、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这表明(    )
    A、地理条件决定文明的发展类型 B、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C、农业文明多元并存具有相似性 D、早期文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交流
  • 14、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之必然趋向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出出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接壤地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线。这可用来说明( )
    A、农耕文明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B、游牧文明的扩张性与开放性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 D、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
  • 15、希腊半岛上的水、土地和其他资源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相比几乎不值一提,即使古代希腊人将当地的资源利用到极致,也不足以创造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文明。由此推知,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
    A、吸收了文明古国的成果 B、未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 C、受益于海外贸易的开拓 D、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走向
  • 16、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拥有土地。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作家色诺芬著有《家庭经济》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经营和管理家庭的土地;亚里斯多德也指出,土地收成是城邦经济的主要来源。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 )
    A、以农为本的传统源远流长 B、具有农业社会的特征 C、农业被认为是文明的标志 D、农民是民主政治主体
  • 17、《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银钱的借贷利息为10%—25%,谷物的借贷利息则为20% —33.3%;债务人无力偿还借债,债权人不仅可以没收他的田地房产,并且可以把他和他的妻子儿女卖为奴隶。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
    A、城邦经济以工商业为主 B、维护奴隶主利益和权威 C、自由民不享有政治权利 D、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建立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姜尚基于东夷人的生活方式,在尊尚周礼的同时,创设了齐民乐于接受的新制。管仲承继了这一传统,主张国家治理“与时变,与俗化”。他既提出“法者,天下之仪也”,法不仅不与“道”相悖,实乃“道”的延伸,又强调“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认为只要上层统治者遵守法规制度,做好表率作用,则“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他还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利用齐地富藏铁矿、盛产鱼盐的地理便利,倾力发展冶铁及渔盐产业,与列国通商,所产衣履冠带供应天下,鱼盐运销海内。《史记·管晏列传》评价道:“(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据荆月新《齐法家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及其养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巴黎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建筑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美国绝大多数报刊都是靠政党、政治派别或者政治人物提供财政支持。随着报纸的大规模发行,越来越多的报纸已能够通过广告收入维持自己的运作。同时,美国公众对总统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媒体也把白宫视为重要新闻中心。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曾在度假时主动邀请记者报道他和家人的活动。1913年,威尔逊总统定期召开对所有正式注册记者开放的总统新闻发布会,从此以后,白宫记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合理合法地代表公众直接向总统质询。之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炉边谈话”、里根总统的“电视演讲”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奥巴马总统任职的前两年,共接受过269次媒体专访,并成为第一位在推特网上举办访谈活动的美国总统。

       ——据翟峥《美国总统政治传播体系的打造及其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的变化表

     

    新闻发布会

    传媒采访

    备注

    1949—1954年

    /

    /

    暂无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

    1954—1977年

    在外事出访中举行记者招待会

    接受外国记者专题采访;利用对华友好记者发布新闻

    记者须提前递交提问纸条

    1978—1992年

    在外事出访中举办新闻发布会成为惯例;从中共十三大开始举行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创建总理国内新闻发布新平台

    接受中外记者专题采访

    发布会进行剪辑录播;采取事先选择提问人的模式

    1993—2019年

    形成出国访问新闻发布“三步曲”;重点完善总理新闻发布会品牌

    接受外国记者专题采访时“不限时间、不限问题”;注重“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会进行电视现场直播及互联网直播;采取现场随机选择提问人的模式

    ——据吴锋《新中国70年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嬗变、基本经验、完善方略》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总统新闻发布机制在20世纪初建立的原因,并概括该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发展的趋势,简析我国建立并完善该机制的意义。
上一页 552 553 554 555 5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