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以下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著名的文件内容的摘录,该文件是( )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法兰西内战》 D、《火星报》 -
2、下表所示是某位史学家对欧美某国宪政进程特点的表述。该国是( )
该国宪政进程不但起步较晚,而且步履维艰,这是因为早期该国长期保持分崩离析状态,政治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启动宪政进程的历史条件。后来在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旧封建王朝又有幸占据了主导地位,发挥了显著作用,从而造就了一个庞大强悍的“权力巨人”。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
3、马丁·路德指出,“在基督里,并不分男的、女的、自主的、为奴的、犹太人、希利尼人。就身体而言,他们都是平等的”。路德的上述思想( )A、提出了建立民族教会的诉求 B、渗透了因信称义的观念 C、否定了基督教信仰的神圣性 D、展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
4、15世纪后期,哥伦布与意大利天文学家托斯卡内利的书信显示,托斯卡内利向哥伦布提供了包括美洲大陆的世界地图,并指出“只要向西航行便可以抵达中国”。所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非是巧合,只是没有抵达最终目标而已。由此可知( )A、当时的地图已经可以完全反映世界地貌 B、地圆学说已经被证实正确 C、哥伦布发现美洲是预先制定的计划 D、地理知识进步推动新航路开辟
-
5、古代某文明区域的农业以玉米为主食,所以又称为“玉米文明”。然而一千多年之后,这个由僧侣、星相家、工匠和农夫所组成的先进文明社会却忽然神秘地消失了。材料中描述的文明在如图中的地理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6、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以下政策:“一、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二、除特许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六、外国船到来,应即呈报江户。并应按照往例……派遣监视舰船。”此时日本意在( )A、改革国内制度以适应新局面 B、维持与中国的朝贡贸易 C、学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D、抵御外来影响以巩固统治
-
7、古代世界的许多国家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 高主宰
B
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帝国境内有许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 流的桥梁
C
15 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15 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这些王国为西欧民族国家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D
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A、A B、B C、C D、D -
8、关于古代洪水传说中有诸多版本,一般认为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讲的是诸神决定毁灭人类,但水神恩基起了恻隐之心,提前告知了吉乌苏德拉,最后幸存下来;传到西伯利亚地区,讲的是古希伯来人遭遇了一场大洪水,几乎毁灭所有人类,只剩下诺亚一家。古代世界文明中关于洪水故事的不同描述反映了( )A、古代文明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变化 B、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希伯来文明是苏美尔文明的翻版 D、文化差异由历史和地理条件决定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泰晤士老爹”的落魄与新生英国人曾戏泰晤士河为“泰晤士老爹”,它曾经是一条美丽的河流。1847年7月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幽默画报《庞奇》刊登了一幅名为《肮脏的“泰晤士老爹”》的漫画.并将泰晤士河描绘成一个外表污秽的“流浪汉”,并赋诗哀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政府下决心全面治理泰晤士河。此时,英国的河流污染防治才真正走上了健全的法制轨道。同样重要的是,20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极大增强了。他们积极参与泰晤士河的治理与保护事业.整治泰晤士河,英国前前后后共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如今,泰晤士河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流经首都城市的水质最好的河流。英国政治家约翰·伯恩斯曾说:“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因为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
肮脏的“泰晤士老爹”污秽的河流,污秽的河流。
从伦敦到诺尔哪儿都臭,
你为何物,一道宽宽的沟,
一条臭名昭著的岸?
你面前流淌污浊的水,
你浑身披挂着腥臭的泥,
多少基督教徒呼吸着,
你冒泡的河面散发的臭。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泰晤士老爹”的落魄与新生》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晚期,重商思潮开始渗入江浙农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商成为江浙一带青年男子的首要职业选择,在这些地区,士绅及其子弟若不在企业或商界谋生,大多会进入教育、文化、法律、行政、新闻等行业,或在军队任职;被迫抛出土地的普通农民,大多数人从事劳累、低收入、缺乏保障的工作,真正的产业工人数量极少。不论选择何种职业,他们逐渐冲破了传统以农为本、单一的、狭窄的社会职业结构。这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开辟了较为广阔的流动途径,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改变了职业观。
——摘编自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金钱是十六世纪英国的真正统治者”。在金钱的刺激下,从贵族到平民积极参加商业活动,同时更热衷于从事工业。人们以金钱而不以家族出身来重新衡量周围的人和事物,使封建特权等级显得越来越渺小,等级观念逐渐削弱,人们的思想逐渐得到解放。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在英国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择业自由的观念不断发展,培养了不列颠民族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将英国工业革命推向最高峰。……这也改变了统治阶级的组成结构,使英国率先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摘编自辛淑玲《浅谈社会观念的变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史上江浙民众和英国人在择业观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世纪以来英国择业观变化带来的影响。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
12、1861年,清廷一年的关税总收入为白银496万两,只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9%。1894年,清廷的关税岁入竟达2290万两白银,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清朝续文献通考》也曾记载,“近来岁入之项,转以厘金、洋税(海关税)为大宗”。这客观上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A、对外贸易入超发生逆转 B、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C、民族资本企业发展迅速 D、关税主权收回进程加快
-
13、学者杨奎松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时指出:新政权与美国交恶,虽然背后存在着苏联的巨大作用,并不意味着新中国一定会成为苏联的手足。说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坚持一边倒的方针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14、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这些情节(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 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
-
15、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科学技术带来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使西方社会已经沦为完全被社会总体控制的一个异化的社会。该论断( )A、批判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揭示科学技术进步的双重效应 C、强调西方社会人类自身的异化 D、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变化
-
16、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四章“报考资格审查”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这体现了( )A、公务员的公平竞争 B、公务员选拔法制化 C、“党管干部”原则 D、考试选拔择优录用
-
17、对于西藏地区,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宣政院进行管辖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18、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作为第一手史料成为真实再现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观察下面一组照片,完成下列问题。
图1: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图2:1956年1月,首都各界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
图3:1972年,毛泽东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围绕“照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上至少两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9、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用史实予以说明。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米价在一九四八年二月突破每石三百万元,到七月就突破三千万元。蒋介石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足忧虑。”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51年9月,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召开,会议形成《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三种形式,即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当时条件而言,中央明确要求大量发展互助组。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1952年农业生产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大量发展简单的、季节性的劳动互助组;在互助运动有基础的地区,推广常年的、农副业结合的互助组。1953年11月,全国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约有4790多万户,占当时全国总农户的43%,其中,参加互助组的户数约占组织起来的农户总数的94%以上。
——摘编自赵胜《论建国初期农村的互助组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特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