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在 1493年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将甘蔗带到希斯潘纽拉。……由于生产蔗糖需要密集的劳力……拓殖者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后者对旧世界的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 高死于感染,拓殖者开始直接从非洲进口奴隶,于是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1840-1919年)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 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
——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外交政策稳定和连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实践创新方面,中国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从目的上来讲,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具有对立性,倡导的是要对话而不是对抗,所以,伙伴关系更具和平性。建立伙伴关系,需要伙伴国之间尊重彼此之间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管控分歧,化解矛盾,找寻彼此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所以既有平等性,也兼具包容性。
——摘编自张启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玉米成为“上帝的赐福”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论述为什么西行的甘蔗是个“诅咒”。(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原因,并概括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表现。(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如何“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并概括“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的特点。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礼记·礼运》
请简要评析孔子“大同”之主张。
-
3、“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 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 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的措施,结合所 学,简述商鞅变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王安石在赋税和基层管理方面提供的“设计精巧的方 案”,简析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变法 中得到的启示。 -
4、关于古希腊经济怎么定性,在西方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蓝色文明,与大河流域那些黑土文明、黄土文明形成强烈的对照的观点。但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对文本史料的重新审视,对旧观点的深刻反思和验证,得出一个普遍的重新认识: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古人最基本的财产形式。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A、人类认知随着时间推移而深入 B、应重新研究史料推翻传统观点 C、最新的史料才能丰富历史研究 D、历史认知常在否定中得到发展
-
5、北纬30°线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不同文明区域的民居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 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对图中标识区域的民居叙述错误的是( )
①建筑特征为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②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砖块建造房屋
③房屋多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④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6、1896年,盛宣怀在上奏《请设银行片》中说:“拟请简派大臣,遴选各省公正殷实之绅商,举为总董,号召华商,招集股本五百万两,在京都、上海设立中国银行,其余各省会、各口岸,以次添设分行,照泰西商例,悉由商董自行经理。”1897年5月,中国近代第一家华商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成立。据此可知,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 )A、是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适应了工商业者股票交易的需要 C、反映近代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D、改变了官僚机构对金融业的控制
-
7、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依据材料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交通运输推动世界市场的成熟 B、欧洲经济步入资本输出的时代 C、欧美国家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 D、18世纪的英国己步入铁路时代
-
8、《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 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A、两宋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 B、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 C、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 D、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
-
9、《宋书·地理志》:“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这反映了( )A、郡县制流传的时间比较长 B、郡县制管理的实际执行比较复杂 C、官方史书对地方郡县的记载比较模糊 D、地方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
-
10、二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然而,战后仅仅10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超出二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国家发展经济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将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C、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以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D、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
-
11、在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领主除了在庄园里行使经济特权外,还对于自己领地上的人民享有司法权。庄园中的农民和农奴,遇有纠纷只能在庄园法庭进行诉讼。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庄园的司法权逐渐削弱,最终丧失了司法权。这种转变表明( )A、领主和管家放弃主持庄园法庭 B、教会法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C、民族国家的兴起加强司法统一 D、庄园是中世纪西欧主要基层单位
-
12、某地区有方便的水陆交通,是通往四方的大十字路口:往北,可以进入高加索;往西,可以通往中欧;往东,可以到伊朗和印度;往南则是阿拉伯半岛。下列属于该地区文化成就的是( )
①创造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②创造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③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④创造从1到9的数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13、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制定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其主要内容为“四苗防六病”,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等疾病的免疫。1992年又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这表明( )A、基础计划免疫实行确保了儿童健康 B、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 C、我国已建立了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 D、疫苗的普及得益于计划经济的完善
-
14、美国记者斯诺谈及中国近代某一政权建设时感叹:“在没有港口、没有码头、没有铁路的山林里建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建国中的奇迹。”关于这一政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②实行“三三制”的民主原则
③选举毛泽东为临时政府主席 ④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16、如表所示是晚清财税税种占财政收入比重变化情况统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田赋
盐课
厘金
关税
岁入/两
比重
/%
岁入/两
比重/%
岁入/两
比重
/%
岁入/两
比重
/%
1842
29585722
76
4981845
13
—
—
4130455
11
1888
33243347
42
7507128
10
13600733
18
23167892
30
1903
37187788
38
13050000
13
16252692
17
30530699
32
1911
48101346
27
46312355
26
43187097
24
43139287
23
(注:厘金是从清朝晚期开始至中华民国 1930 年代征收的一种地方商业税)
A、田赋和盐课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 B、统一国境关税助推关税的发展 C、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
17、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A、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 B、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 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 D、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
-
18、有史籍在介绍古代某机构时说:“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该史籍介绍的这一“机构”( )A、是设置于边境的地方行政机构 B、通过册封和朝贡方式实施控制 C、集军民、政教管理事务于一体 D、负责管理西藏、新疆等地事务
-
19、宋代推行“乡贤治村”,鼓励致仕官员还乡后或担任宗族长老,或带头制订乡约,中国古代第一部成文乡约就是大儒吕大钧创立的《吕氏乡约》。这使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从内部化解地方官员无暇顾及的矛盾。宋代“乡贤治村”( )A、化解了基层社会基本矛盾 B、强化了基层社会等级制度 C、加剧了地方政府冗官现象 D、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
20、公元前200年汉政府规定,民产子可免役两年;公元前189年又规定,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不嫁,须缴纳五倍算赋。据此推知,汉代立国之初( )A、人口政策朝令而夕改 B、奉行男尊女卑的儒家理念 C、社会劳动力严重稀缺 D、人头税的负担总体比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