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以下史实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A、亚历山大东征将古代希腊文明带到东方 B、希腊的神话传入西亚丰富了西亚神话内容 C、阿拉伯人将其创造的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 D、罗马商人于西汉时期到达洛阳与汉朝建立了直接联系
  • 2、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请对以下历史事件进行排序( )

    ①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 ②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

    ③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 3、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上形成了为了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而人人同心合力,追求进步,热爱劳动,建立同志式的和谐关系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在很多领域成就显著,以下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 )
    A、成功爆炸氢弹 B、成功发射人造卫星 C、大庆油田成功出油 D、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 4、1950年我国的国家财政收支逐步趋于平衡,第一季度财政赤字占支出总数的43%,第二季度下降为40%,第二、第三季度下降为9.8%,第四季度只占支出总数的6.4%。这得益于( )

    ①银元之战 ②米棉之战 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④三大改造的完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5、1947年11月底,国民党调集了11个师33个旅的优势兵力对大别山展开全面围攻,这是因为( )
    A、解放军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解放军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中心 C、国共两党调集重兵进行战略决战 D、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进展不顺
  • 6、毛主席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是( )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武汉会战
  • 7、“华北自治运动”激起了华北学生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以下口号符合该运动特征的是( )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D、“反饥饿、反内战、停止迫害”
  • 8、刘伯承元帅在回顾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写道“……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中,全军振奋,好像拨开重雾,看见了阳光,一切疑虑不满的情绪一扫而光。经过十多天的休整,部队体力稍见恢复,又进行了整编,立即移师北上”最终胜利到达陕北。该会议可能是( )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西柏坡会议 D、八七会议
  • 9、苏维埃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很短的时间内,苏区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农业生产收获量,1933年与1932年比,中央苏区增加了15%,闽浙赣苏区增加了20%。苏区农业大力发展( )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顺应了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 C、得益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D、推动了解放区经济建设
  • 10、唐绍仪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他在任期间原准备任命王芝祥为直隶都督,但袁世凯却不接受,反而把没有经过唐绍仪副署的委派王芝祥为南方宣慰使的命令公布出来,随后又任命其嫡系大将冯国璋为直隶都督。袁世凯的行为破坏了( )
    A、三民主义 B、责任内阁制 C、主权在民原则 D、总统制
  • 11、清末新政所涉及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的改革举措不乏相似之处,且更为广泛。慈禧太后血腥镇压了戊戌维新却默许了新政的推行,其态度变化主要在于( )
    A、个人利益喜好 B、维护封建统治 C、西方列强支持 D、革命党人起义
  • 12、严复称“任公(梁启超)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要感受“任公妙才”可以阅读( )
    A、《革命军》 B、《变法通议》 C、《资政新篇》 D、《新学伪经考》
  • 13、九月,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复败于黄海,退守威海卫,日军攻陷山东荣成,绕攻威海卫后路,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全部覆灭。至是,中国已告战败,只得求和。以上材料中的海军主力北洋舰队复败于黄海的位置是( )

    A、 B、 C、 D、
  • 14、史称明成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观他在位二十二年的措施,确是“有大略”的君主。他五次出塞亲征“北元”(顺帝北逃后史称北元,1403年改称鞑靼),迁都北京以及遣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都是后世所乐道的。不过他无视太祖的谆谆告诫,首先任用宦官,始作俑者,也贻后世无穷之祸。这里可以得出明成祖( )

    ①任用宦官 ②亲征鞑靼 ③支持郑和下西洋 ④设置内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5、史称他“巧思绝人”,他改良天文仪器,发明观测精准的“简仪”,另在南北遍设二十七个观测天文的“测景”站,最北的测景站在北纬64.5度。他通过观测结果修正了以往历法的误差。他的历法朝廷实行了三百六十余年,直到清初为《时宪历》替代。他的成果是( )
    A、《梦溪笔谈》 B、《农书》 C、《授时历》 D、《九章算术》
  • 16、有学者记载“宋政府也承认人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如对流寓他乡的游民,朝廷要求各州县政府‘勿得强逐’,允许流动人口入籍客居之地。”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中央集权加强 B、迁移住所基本不受官府控制 C、门第观念淡化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 17、唐代隆盛的原因,可于其制度之健全合理中求得答案。按唐制渊源于隋,隋则承北朝余绪兼及南朝梁、陈之典章制度,至唐太宗时斟酌损益,制定完善,使其健全合理。以下不属于唐继承隋并发展的典章制度是( )
    A、租庸调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 18、据史学家研究,魏晋时期“山东及苏北之人多移往江南地区;河北南部及河南东部之人,多移往皖南及江西;山西、河南西部之人,多移往湖北东南部;少数陕甘之人则移往四川。这些移民的确数,很难统计,据大致的估计,百年间北人南迁者,大约有九十万,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不属于这次人口迁徙影响的是( )
    A、南方土地得到大量开垦 B、农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 C、南方手工业领域明显进步 D、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 19、有一种器物被古代典籍大量记载。《周礼·考工记·玉人》释为:“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东汉《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郑玄补注《周礼》时说:“,八方象地”。南唐徐错释讲:“状若八角而中圆”。《说文解字》,以“,瑞玉,大八寸,似车缸”。该器物在哪里被大量发掘( )
    A、牛梁河 B、姜寨 C、仰韶 D、良渚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上一页 546 547 548 549 5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