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外交方针

    新中国外交历程(部分)

    建国初期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1949年,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1950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0年代末—60年代

    “两只拳头回击”

    “一大片”

    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出现热潮;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

    1970年代

    “一大片”“一条线”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改革开放后

    “无敌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1985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牵头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贸组织;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7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 2、“在希腊,奴隶被解放了也只能是一个被解放了的奴隶,成不了公民,他的儿子也成不了公民;而在罗马,一旦奴隶被主人释放,他自己或许成不了公民,但是他的儿子肯定是可以进入公民队伍的。”上述材料可以( )
    A、研究罗马最终能够征服希腊的原因 B、证明罗马文化比希腊发达 C、反映出罗马的奴隶制度渐趋衰落 D、说明罗马政体比希腊先进
  • 3、在古代雅典“参加集会,不仅能将公民集合起来,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而且还能将他们紧密的团结起来,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大家都只是城邦中平等的一员。坐席上的观众会在共同的活动中逐渐意识到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差别,不论他们的出身、地位和职务”。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公共活动适应了城邦政治的需要 B、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社会各领域 C、注重培养城邦公民人人平等意识 D、注重培养城邦公民的民主观念
  • 4、古巴比伦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专门论述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化学广泛应用于仿制金银等暴利行业,《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最多的是关于偷盗、抢劫、高利贷、商业等方面的条文。由此可知,古巴比伦时期( )
    A、商业贸易繁荣 B、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C、科技文化发达 D、高利贷受法律保护
  • 5、种姓制度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体系,普遍存在于南亚次大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该制度( )
    A、源于印度特殊的自然环境 B、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C、有利于缓和印度阶级矛盾 D、推动了佛教的产生发展
  • 6、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些( )
    A、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重新书写中国共产党革命史 C、说明了开展党史学习的意义 D、顺应了世界多极化历史潮流
  • 7、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新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的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8、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表,对表格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年份

    私营企业产值(亿元)

    国有企业产值(亿元)

    外资企业产值(亿元)

    1998

    2083

    33621

    17750

    2000

    5520

    40554

    23465

    2002

    12951

    45179

    32459

    A、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C、经济建设在全面探索中前进 D、完善经济体制改革
  • 9、1984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了话剧《街上流行红裙子》。该剧后被拍为同名电影,反响热烈。当时有评论:“摩登”的“红裙子”开始悄然地取代了“革命”的“白围裙”。这( )
    A、说明女性开始引领社会时尚潮流 B、源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得益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D、表明经济转型冲击了人们原有观念
  • 10、下表所示为1952—1956年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这一变化有利于中国( )

    类别

    1952年

    1956年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个体经济

    71.8%

    7.1%

    资本主义经济

    6.9%

    接近于零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形成 D、打破欧美国家的经济封锁
  • 11、据统计,196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82165万亩,总产量14750万吨;1963年播种面积为181165万亩,总产量17000万吨;到了1965年播种面积为179441万亩,总产量19455万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调整政策逐步实施 B、工业化建设的普及 C、土地所有制度出现变革 D、人民公社化的发展
  • 12、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 13、1950年冬,中共陕西省岐山县委结合土改运动,在变工组的基础上,在邢家沟、鲁家庄、渠头等3个自然村建立了邢家沟邢克广、鲁家庄王琪、渠头王得本等3个常年互助组,并把邢克广互助组树立为一面旗帜向全县推广,使互助组迅速普及。这反映了( )
    A、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主流 D、社会主义改造的尝试
  • 14、据某学者回忆说,“它从根本上废除了在中国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农民大众翻身做了主人,使我党获得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保证”。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陕甘宁边区的减租政策 C、一九四七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
  • 15、延安时期,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把国际主义的内容与民族形式分离出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干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一论断( )
    A、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 B、巩固了“第二条战线” C、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 16、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制定工业发展计划,提出把两湖和江西作为工业建设的重心,并开始建厂生产钢铁、重型机器等。后来,政府又将工业建设重心逐步转移到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国民政府实施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严峻的抗战压力 B、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 C、实现“速胜论”目标 D、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初,这时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独一无二的中心。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说道:“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的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文艺复兴后期,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这样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文聘元《西方通史》

    材料二:在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年代里,那些勇敢的启蒙思想家们以深刻的见解和犀利的笔锋猛烈抨击封建统治,宣传和颂扬必将取代旧制度的“理性”新时代,他们确实是“非常革命的”“伟大人物”。他们的宣传启发了人们反封建的意识,在已经腐朽了的黑暗专制制度中给人们带来了光明。

    ——刘宗绪《改变世界历史的二十五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4—16世纪间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的转换。概括说明《十日谈》和《哈姆雷特》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伟大人物”用“犀利的笔锋”表达的共同思想主张,并分析这些思想主张对人与社会的重要作用。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写出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扼要说明欧洲中世纪工商业、城市、专制王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说出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强化对民族国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 19、1871年前,德意志内部小国林立,有近40个邦,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从而使煤铁资源丰富的少数工业中心难以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这主要说明德国(   )
    A、经济发展缺乏充足劳动力 B、商品流通需要统一货币 C、统治者不够重视海外贸易 D、分裂割据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立法、征税等一系列国家主权权力,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其余宪法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由此可知1787宪法体现的主要原则有(   )

    ①联邦制  ②分权制衡  ③人民主权  ④直接民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上一页 523 524 525 526 5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