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所描述的法律文件是( )
颁布于1804年
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以法律形式固定了革命成果
A、英国《权利法案》 B、法国《人权宣言》 C、法国《民法典》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2、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从1630年至1640年。欧洲的白银价值相对于谷物价值的降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B、商业革命的出现 C、早期殖民掠夺的推动 D、农业生产的发展
-
3、依据如图,我们不能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A、“马尼拉帆船贸易”日渐兴盛 B、该贸易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该贸易使非洲损失大量劳动力 D、贩卖黑奴给美洲带来廉价的劳动力
-
4、公元6世纪与7世纪之交,中国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隋唐高度发达的文化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强烈影响,其中包括( )A、拜占庭帝国的扩张 B、高丽王朝的统治 C、德里苏丹国的建立 D、日本幕府的兴起
-
5、在中世纪的西欧,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等形式获得一定自治权。这种自治权( )A、维护了封建庄园的秩序 B、阻碍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C、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束缚 D、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
6、文字的发明是古代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在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为了方便记录,人们发明了最早的字母文字。这里是( )A、巴比伦 B、腓尼基 C、希腊 D、印度
-
7、1819年,英国曼彻斯特有八万人参与了一场和平示威活动,要求获得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并且废除《谷物法》中对粮食进口关税的提高。这场运动反映了( )A、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C、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D、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
8、下列事件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1868年日本明治新开始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A、资本主义的诞生 B、资本主义的扩展 C、资本主义的危机 D、资本主义的终结 -
9、十三世纪一位意大利旅行家在著作中写道,欧洲房子与教堂的屋顶是用铅覆盖,而东方的皇宫屋顶则是用纯金覆盖,“由是其价颇难估计。复次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这部著作的传播( )A、使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生 C、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成为开辟新航路的动因之一
-
10、“日本军事封建主—武士是行使政治权威的统治阶级,武家统治者以武士道为统治思想,奉行军事至上的立国理念”。上述现象的产生源自( )A、幕府体制的确立 B、中国移民进入日本 C、大化改新的实施 D、锁国政策的推行
-
11、某一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扼黑海入口,为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是古代“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该城市曾是下列哪两大古代帝国的首都( )A、亚历山大帝国和拜占庭帝国 B、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
12、在中古西欧,一个封主可以有众多的附庸,一个附庸也可以有好几个封主,这就使得封君封臣关系显得特别错综复杂且松散。附庸对封主的服从也往往要看封主力量的大小,附庸反抗封主的战争也是经常发生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国王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B、封君与封臣形成宗族血缘关系 C、国王附庸的附庸是国王的附庸 D、政治上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
13、“他的帝国在他死后并没有延续下去,但长期的、远距离的文化交流却在被分割的国家中蓬勃兴起。在印度的边境,犍陀罗王国将佛教与希腊风格的艺术相结合。”材料评述的“他的帝国”( )
①兴起于伊朗高原 ②地跨欧亚非三洲
③实行了行省制度 ④推广了希腊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人类最早的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下图数字所标注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产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并诞生目前所知最早史诗的古文明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区别于一般的帝国、封建王国或所谓的“早熟国家”,而具有天下性、道统性与科层性的国家性特征。 以天下为治理对象,以天命为合法性来源,以天子为最高权威的天下国家是大一统国家超越性的宏观架构。 以儒家思想谱系为主要内容的道统观念是古代的“国家学说”。 文字的统一是形塑大一统国家韧性的重要初始条件。 “书同文”的形成突破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造成的文化藩篱,为实现跨时空交流与理解提供了初始条件。
——摘编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阅读材料,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英国的工业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英国君主通过向外国熟练工匠发放“保护令”的方式来加强本国制造业。 17世纪晚期,受洛克财产学说的影响,专利权逐渐被视为一种知识产权。 洛克在《政府论》中写道:“土地和一切低等动物为一切人所共有,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人身享有所有权,除此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他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进行的工作是属于他自己的。”1852年,英国在专利法修改后设立了专利局;1883 年,英国颁布了《专利、设计和商标法案》,使其专利法律制度趋于成熟,并接近于现代模式。
——摘编自张南《英国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1877年,李鸿章为招商局奏准,包揽沿江沿海承运各省官物的特权,进一步扩大了招商局运输货源。 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借北洋权势,批准“距唐山 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且规定“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指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1882年,尽管上海织布局还在筹建期中,李鸿章便为它奏准专利的特权,即在 10年内不准华商“另行设局”。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我国专利法颁布于1984年,在经过7年的实践之后,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专利的保护水平,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与国际接轨,于1992年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已正式签署并生效;中国加入 WTO指日可待,又在 1994 年 1月1日我国已正式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成员国。 为了和上述国际条约相衔接,加强对专利权的保护,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0年8月25 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 第二次修订的专利法已于2001年7月1日生效。
——摘编自王连峰《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与中国专利法的修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英国专利法逐步走向完善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企业“专利”特权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专利法修改的历史作用。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 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材料二
1466 年,意大利建筑家劳拉纳与他人合作完成新宫殿的设计后,又为乌尔比诺公爵府设计了最初的图纸。在原来的基础上,劳拉纳设计了新的宅邸,在其中心设置当时盛行的庭院,使之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 劳拉纳提出圆形已经不适应时代,要用菱形或者矩形规
划城市,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宗教、经济、表征中心。 总之,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
——摘编自朱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其兴起背景》
材料三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 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 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 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 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 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 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 15 世纪意大利“理想城市”思想兴起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当时西欧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 -
18、表2所示为20世纪 90 年代中叶马来西亚政府提出的建立“东亚经济集团”倡议的内容。据此可知,该倡议( )
表2
1
集团成员以东亚地区各国为主,不包括美国与大洋洲国家
2
此集团目标同关贸总协定原则保持一致
3
加强东亚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范围内对其他国家集团的抗衡力量
4
将对“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功能起补充及促进作用
5
促进(太平洋区域内的)各国间贸易与投资的协调组织
A、动摇了发达国家的主导性地位 B、加速了亚太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C、利于密切亚太地区的交往与联系 D、推动了区域集团的制度化建设 -
19、巴黎公社的多数公社委员出自群众组织,他们在担任委员后也经常回到各街区参加集会,每个委员都会参加一个或数个组织,他们一面将群众组织的意见带进公社委员会,一面又将市政厅里的决议和法令传递到各个街区。这表明巴黎公社( )A、带有浓厚的直接民主色彩 B、探索人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 C、积极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 D、贯彻落实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
20、1860年,英国议会成立文官录用调查委员会,对5年来文官制度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并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提出了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的建议。英国议会的这一做法( )A、奠定了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 B、消除了英国宪政体制的弊端 C、促使王权遭到了进一步削弱 D、为文官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