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了解历史事件,需要掌握事件的各个要素。如右图

    体现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 2、1920年冬,李大钊派张国焘、邓中夏等到北京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次年初学校正式成立,听课的是工人及其子弟。教员在向工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工 人们称劳动补习学校为“工友之家”。该学校的创办(   )
    A、意在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 B、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响应了中共一大中心任务
  • 3、20世纪初,清人戴鸿慈在《出使九国日记》中写道:“观(伦敦)博物院……陈设者率以国分室。 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该“日记”的上述 内容可以用来研究当时中国( )
    A、宗藩体系的瓦解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近代教育的起步
  • 4、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明清时期,农户经营的重点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形成“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商品经济发展 B、江南农业衰退 C、新的生产关系 D、人地矛盾突出
  • 5、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 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有利于当时( )
    A、儒学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D、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融
  • 6、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 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
    A、北方气候变化 B、丝绸之路开通 C、人口经常流动 D、食品种类繁多
  • 7、迄今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5000多处,分布地域以中原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 达鄂西北,东至豫东,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虽然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具有很大的 一致性。这说明仰韶文化(   )
    A、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B、是南北文化互鉴的产物 C、存在比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D、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

    瓷器之路

    17世纪瓷器商路,从景德镇出发,经过鄱阳湖,沿赣江而上,经清江、吉安到赣州,后通过广东南雄顺北江而下,运送到广州,进而通过海路形成全球性的瓷器贸易

    瓷器贸易

    以景德镇为核心,构筑了世界性的陶瓷贸易路线,并形成了广州、澳门、马尼拉等著名的世界性贸易的中转城市,也成就了世界性的瓷商群体。据欧洲学者统计,在 1602 年到 1682 年八十年间,有一千二百万件瓷器被荷兰商船运送到荷兰和世界各国,其中绝大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瓷器生产

    在学习和模仿景德镇陶瓷生产技艺基础上,福建漳州、浙江龙泉等窑口出现了专门生产出口青花瓷的基地;以景德镇为模板,诞生了世界上所有的著名陶瓷产区,如日本的伊万里、荷兰代尔夫、法国利摩日和德国迈森等

    瓷器文化

    在东南亚许多地区,来自中国的瓷器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中东地区壁画中大量青花瓷器出现。瓷器的广泛使用推动欧洲形成了分餐制。许多欧洲君主和上层贵族以拥有中国瓷器而感到骄傲,出现了专门鉴定中国瓷器的专家

    ——摘编自李松杰《商路、商帮与景德镇陶瓷文化海外影响力构建》等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商路、贸易和文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9、文化在“挑战一回应”中不断地传播、交流、交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文化在希腊化世界整个地区十分广泛地流布,从而使一些民族与部落吸收了古典时期希腊在科学、文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的优秀成就。成为希腊化各国成员的许多民族,在改造希腊化文化因素与古代的当地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了把这些因素熔铸成为具有独创的新品质的自成一家的文化。

    ——(苏)科尔宾斯基等《希腊罗马美术》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若与强敌相处,自己必须要有力量。而要强盛就必须变法,“非变法不能富强,非富强不能合纵连横”。他的改革主张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宗旨而展开的。他提出的主张概括起来是:经济上开展“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文化上推广西学。

    ——摘编自夏东元《郑观应》等

    材料三   五四运动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搜寻并阅读中文本的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陈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也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

    ——汪澎澜《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希腊化时代文化的整体面貌。结合所学,列举希腊化世界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三项重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思想的主题。结合所学,写出郑观应的代表作,并从思想文化的“挑战——回应”角度分析其思想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中国革命史的角度,说明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及其标志。
  • 10、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被骗出洋而死于难者,每年以千百计。有半途病死者,有自经求死者,有焚凿船只者。要之,皆同归于尽。即使到岸,充极苦之劳工,饮食不足,鞭挞有余;或被无辜杀戮,无人保护,命若草芥。华民无辜,飘零数万里,而受如此之刻酷乎!

    ——郑观应《救时揭要》

    材料三   2022年,全球各地有一亿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包含逃离冲突、暴力、侵犯人权和迫害的人。这一数字高于2021年的9000万人。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乌克兰1500万,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格兰迪称,这是“一个本不该创下的记录”。

    ——摘编自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2022全球趋势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原因,并指出华人为美国发展作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代全球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简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
  • 1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12、下图为法国漫画《拿破仑的头,蛇的身体》,漫画还附有作者的注解:“这是条非洲的巨蛇,身下是他的军队。在法国,他把自己的真身掩盖了起来。这种怪物生来就没有血和眼泪”该漫画意在( )

    A、谴责对外战争给法国带来灾难 B、说明法国大革命赢得非洲支持 C、宣扬欧洲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D、揭露资产阶级统治具有欺骗性
  • 1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年)曾预言:“中国人完整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中华文明才是人类的归宿,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国际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明确指出:“西方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必须改弦易张。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上述论断主要是基于,东西方文化的( )
    A、核心理念不同 B、发展轨迹不同 C、运行机制不同 D、处世方法不同
  • 14、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的伟大在于她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了全世界的各种文明。在这熔炼自我过程中,7世纪至10世纪是中国历史在封建时代的“青春时刻”。以下属于这一“时刻”的文化成就( )

    ①涌现出“诗圣”、“医圣”、“画圣”等杰出人物②《千金方》问世,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③法显西行,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④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15、下图是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线路①主要通过“沙漠之舟”骆驼转运东方的香料 B、线路②也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的必由之路 C、线路③加强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D、线路④的开通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
  • 16、商王朝将南方铜矿资源北运,同时也将中原青铜冶铸技术带到南方。下图为长江上游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立九只神鸟。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神树与《山海经》所记载的“金乌负日”和“扶桑若木”有密切关联,可视作古蜀先民人神互通意识的形象化写照。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①中原文化辐射周边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②青铜神树体现了古蜀先民崇尚道法自然的观念

    ③三星堆遗址反映了商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④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结合有助于了解古代历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下列史实与历史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历史结论

    A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

    导致美国的移民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B

    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和殖民遗留问题

    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

    C

    20世纪70、80年代,中东石油工业快速发展

    大量中国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D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亚洲、非洲的劳动力大量进入东欧地区

    A、A B、B C、C D、D
  • 18、1976年,非洲裔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根据自己的家族背景,完成了一部历史题材小说《根》。小说讲述了昆塔(作者祖先)从非洲被贩卖至美洲,他与后代在美国的苦难历程,以及这个家族获得自由后的若干经历。该小说( )

    ①具有系统性的史料研究价值②反映近代西方殖民者的罪恶

    ③说明美国奴隶制度依然存在④折射美国的文化冲突和认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9、下表所示为新加坡法定节假日安排。据此可知,新加坡现代节日文化反映了其( )

    节日

    备注

    元旦

    世界通用的公历新年

    春节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的新年

    耶稣受难日

    基督教节日

    国际劳动节

    卫塞节

    佛诞,又称“浴佛节”

    开斋节

    伊斯兰教节日

    新加坡国庆节

    哈芝节

    伊斯兰教节日

    屠妖节

    印度教节日

    圣诞节

    基督教节日

    A、开放的经济体系 B、儒家文化的传承 C、移民社会的结构 D、城市国家的规模
  • 20、“十二月党人”发动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其历史背景是( )
    A、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B、贵族青年军官受启蒙思想影响 C、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不彻底 D、布尔什维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
上一页 477 478 479 480 4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