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罗马帝国的旧址上,取而代之的是拜占庭、伊斯兰和西方基督教三个各具特色的文明,后来,它们分别走上独自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一些西方学者倾向于贬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但此后几百年西方世界一直生活在君士坦丁堡和麦加的阴影之中,直到现在学者们才开始充分认识到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所取得的价值。鉴于这样一种悲哀的相仇的历史,我们最好回顾一下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受惠于拜占庭:从完全有形的方面看,7-11世纪拜占庭帝国一直是抵抗伊斯兰教扩张的一道屏障,从而有助于西方保持独立。在文化领域我们也受益良多,拜占庭学者协助保存了古希腊的学问。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拜占庭学者帮助把柏拉图的著作介绍给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拜占庭帝国的艺术对西欧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几乎是照搬拜占庭风格而建成。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译:《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国王或大封建领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他的出现是中世纪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容是确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其他特权,明确市民享有各项自由、各种经济上和法律上的特权等等。它本质上是一种“特别授权”的法律,是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基础,不仅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拜占庭继承并发展“古典文化”的代表性成就,并阐释西方是如何“受惠”于拜占庭的?
    (2)、中世纪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很多进步因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此时西欧出现的推动社会转型的“进步因素”。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作用。
  •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一“发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    )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物史观 C、阶级斗争学说 D、剩余价值论
  • 3、英国教育创造了“熟悉外国语言、文化,接受自由主义、理性的思想意识的新印度人”,“就血统和肤色而言是印度人,但就爱好、见解、道德和才智而言是英国人”,“他们崇拜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开始用西方思想作为标尺来衡量印度,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这意味着(    )
    A、印度将产生政治上的自觉和对民族独立的要求 B、英、印矛盾缓和,英国的殖民统治将更加稳定 C、对宗主国的文化认同使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D、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印度的现代化进程
  • 4、“规模需要资本,资本需要保证,而保证需要合并。制造商们仍然真诚信奉自由经济和个人主义,但是规模越大越合算这一点不容忽视,但竞争总是扼杀竞争”,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有误的是(    )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垄断 B、垄断阻碍了竞争,易于导致腐败 C、资本家通过垄断组织获得高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放弃了自由主义信仰
  • 5、美国独立后,经济获得发展,但南北矛盾冲突不断,最终演化为南北战争(1861-1865)。南北战争根源于(    )



    北方

    南方

    A

    关税矛盾

    提高关税

    降低关税

    B

    西部领土建州

    自由州

    蓄奴州

    C

    奴隶制存废

    废除奴隶制

    保留奴隶制

    D

    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工商业

    奴隶制种植园

    A、A B、B C、C D、D
  • 6、联邦派(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反联邦派(代表人物托马斯·杰斐逊)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恐惧心理的斗争:联邦派恐惧的是动荡、混乱和无政府状态,他们恐惧民众权利完全没有约束,寻求通过宪法建立一个既能与大众情绪保持一定距离,又能有效防止动荡不安的政权。反联邦派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同样认识到有效政权的必要,但他们更担心的是国家而不是民众,更害怕中央集权的危害而不是大众意愿的威胁。最终,战胜这“两种恐惧心理”的结果是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两派斗争与妥协的结果集中体现在(    )
    A、联邦制 B、共和制 C、两党制 D、内阁制
  • 7、“人们正在死去,硬币却安然无恙”,幸存者对刚刚离去的黑死病心有余悸,唯恐自己还未享受财富就一命归西,于是,享乐之风盛行。在追求优质商品服务和东方奢侈品的庞大需求下,意大利人积极行动起来。这反映出(    )

    ①黑死病为人文主义觉醒创造了契机  ②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引发价格革命

    ③意大利成为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④追求现世幸福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 8、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争夺中矛盾尖锐,罗马教皇进行仲裁,形成“教皇子午线”(见下图),据此可知(    )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皇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 B、是殖民者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C、教皇子午线西移,巴西成为西班牙殖民地 D、殖民活动客观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 9、1215年,因“失地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们起兵反抗,最终迫使约翰签订《大宪章》。下列关于《大宪章》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调整了封君和封臣的关系  ②国王与贵族间达成妥协,矛盾有所缓和

    ③有助于英国封建统治的稳定  ④“王在法下”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后汉书·西域传》载:“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繒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下列选项中对材料解读欠妥的是(    )
    A、“大秦”可能是汉对罗马帝国的称谓 B、安息曾在大秦和汉之间制造贸易障碍 C、汉繒彩可能先于汉使臣到达安息、大秦 D、汉与大秦间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路进行
  • 11、有关《荷马史诗》作者的生平虽然没有留下可靠的史料记载,但是十几个希腊城邦却都自称是荷马的故乡,柏拉图也说“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和屋大维;德意志哲学家尼采以荷马为标志,把古希腊时代分为前荷马时期和后荷马时期。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是(    )
    A、文化名人成为民族荣誉的代表 B、伟大作品具有教育的重要功能 C、文史经典能够产生隽永的影响 D、史诗首先要求内容的真实准确
  • 12、右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结合所学,对图中信息解读有误是,波斯帝国(    )

    A、疆域地跨亚非欧三大洲 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各个地区文明交流发展 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 13、“腓尼基”一词源于海中盛产的一种紫红色染料,这种染料在古代名扬四海。《荷马史诗》曾以“腓尼基”称呼这个民族和地区,下列关于腓尼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位于地中海南部,受地中海式气候影响,农业发展受限

    ②可能与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半岛等地的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③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阿拉马字母发展出西亚、埃及、印度等地字母

    ④受其影响的希伯来字母和拉丁字母几乎成为今日欧洲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14、工业革命时期,很多手工工人受到机器排挤而失去饭碗,他们希望进行彻底的议会改革,使议会真正代表人民。他们提出“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问题”,数次向议会递交请愿书,几百万工人先后在请愿书上签名,大大激发了工人的斗争热情。这场工人运动是(    )
    A、里昂工人起义 B、宪章运动 C、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D、巴黎公社革命
  • 15、明治四年(1871)政府颁布“断发脱刀令”,后又废止常礼服,定西式礼服为官员礼服,同时禁止“切腹”“混浴”,体现了明治维新的(    )
    A、脱亚入欧 B、殖产兴业 C、文明开化 D、富国强兵
  • 16、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盛赞:“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之为封建制的那种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据此可知,托克维尔盛赞“这场革命”的理由主要是(    )
    A、以追求社会平等为显著目标 B、推崇暴力革命,进程跌宕起伏 C、追求和捍卫资产阶级民主 D、将启蒙思想付诸于革命实践
  • 17、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1561)写到:“绵羊过去是那么地温顺,吃的是那么少,现在变得贪婪、野蛮,竟把人本身也吞噬了……因为他们没有一块可供耕种的土地”,引发这种“羊吃人”的悲剧的是(    )
    A、圈地运动 B、棉纺织业 C、工业革命 D、殖民活动
  • 18、1523年,马丁·路德发表《论世俗政权:对世俗政权服从的限度》,提出了“政教分离”的主张,他指出,上帝设立了“上帝之国”和“世界之国”,两者的管辖范围不同:教会只负责灵魂、精神和信仰,其职责是宣传上帝的福音;世俗政府则管辖生命、金钱、财产等事务,其职责是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为民众谋福利。这一主张(    )
    A、蕴含了近代主权民族国家观念的萌芽 B、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 C、将人们从宗教禁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D、建立了廉俭教会,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 19、《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1430-1516)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下列对《群神宴》的解读有误是(    )

    A、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现世美好生活的追求 B、作品中出现的中国瓷器反映出中国瓷器享誉中外 C、佐证了文艺复兴期,中、意两国之间贸易频繁 D、折射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珍视
  • 20、英国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第13章《西欧之路》中写道:于是,(17世纪)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曾经称霸东欧和南欧长达数世纪的旧欧洲,如今已经日薄西山;一个是西北部的新欧洲,正在蓬勃发展。造成欧陆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上一页 475 476 477 478 479 下一页 跳转